据《清史稿.灾异志》的记载,康熙朝六十一年间,京畿地区总共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14次,平均4年一次。其中,尤其以康熙十八年 (1679年)的那次危害最大。
据载,这次的地震发生当年七月二十八日(9月2日)的中午时分(已时,即11点至1点),震中在平谷、三河县一带,地震不仅直接波及京城,周边如河北、山西、辽宁、山东等省共计两百余州县也都造成了程度不一的损害。
关于这次的地震,《畿辅通志》,《香河县志》、《蓟州志》、《丰润县志》等许多地方志均有记载,以下为其中一部分。
《平谷县志》中,关于这次地震的记载十分详细而恐怖,其中云:
“怱地底如鸣巨炮,又似数千马飘沓而至。始而庐舍摇荡,如舟在风浪中,继则全然倾圯,压毙者无算,其生者亦感破颅折体。顷又闻地且沉,争登高以避。
……是时,城乡房屋塔庙荡然一空,遥望茫茫,了无障隔,黑水横流,田禾皆毁,人多无食,阖境人民逃亡逾半。”
亲历其事的三河知县任塾在《地震志》中记载更为详尽: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余公事毕,退西斋假寐,若有从梦中推醒者,视门方扁,室内阒无人。正惝间,忽地底如鸣大砲,继以千百石砲;又四远有声,俨数十万军马飒沓而至。
……正相对莫知所以,忽闻喧噪声云:“地且沉”,争登山缘木而避。盖地多拆裂,黑水兼沙从地底佳泛,有骑驴道中者,随裂而堕,了无形影,故致人惊骇呼告耳。倾之又闻呼“大火且至”,乃倾压后,灶有遗烬,从下延烧而然。
……街巷故道,但见土砾成丘,尸骸枕籍。覆垣欹户之下,号哭呻咽,耳不忍闻,目不忍睹。历废城内外,计剩房屋五十间。有半不特栢梁松栋焂似灰飞,即铁塔石桥亦同粉碎。登高一呼,惟天似穹庐,盖四野而矣已。
……次日,入报县境较低于旧时。往勘之西三十余里,及柳河屯则地脉中断,落二尺许。浙西北至东务里。则东南界落五尺许。又北至潘各庄,则正南界落一尺许。阖境似甑之脱环,人几为鱼鳖,岂唯陵谷之变已耶? ”
时人顾景星《白茅堂集》中记载:“七月二十八日庚申时加辛巳,京师地大震,声从西北来,内外城官宦军民死不记其数,大臣重伤。通州三河尤甚,总河王光裕压死。是日黄沙冲空,德胜门内涌黄流,天坛旁裂出黑水,古北口山裂。……”
大震之后,又有频繁的余震,而且余震的强度与危害并不逊于初震。据载,七月二十八日初震后,后两日复大震,通州、良乡等城俱陷。八月初一、十三日、二十五日又大震动;九月初八、十二、十三复大震如初。有记载称,余震持续了一个月,也有人说余震三月方尽。
关于这次地震中的损失,释大汕在《离六堂集》中记载称死亡人数“一万七千人”,京城内死亡四百八十五人,其中包括总理河道、工部尚书王光裕等官员在内。
《广阳杂记》中则记载:“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地震,京城倒房一万二千七百九十三间,坏房一万八千二十八间。死人民四百八十五名。”
耶稣会教士杜赫德在《中国地理历史政治及地文全志》中说,这次的地震导致“许多宫殿、寺院、塔和城墙倾倒,埋葬在废墟里的有四百多人,邻县通州有三万多人压死。这次地震延续了三月之久,皇帝、太子和贵族们离开皇宫,住在帐幕内,这时皇帝开恩帐恤人民。”
据载,这次地震对京城宫殿、官衙、庙宇、会馆、商铺、民房等建筑物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包括紫禁城、北海、天坛等处被毁坏建筑比比皆是,城内数丈的地裂缝随处可见。
紫禁城中,包括养心殿、永寿宫、乾清宫、慈宁宫、武英殿、保和殿等31处宫殿损坏,人心惶惶之下,就连康熙皇帝也带着太子住进临时搭建的“地震棚”。
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此虽恒言未可信,设或有焉人谁知?
这也算劫后余生,苦中作乐了。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笔者康雍乾专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