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61个字,预计阅读15-20min。
在谈到美国二十世纪初期的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除了芝加哥学派的一批学者之外,还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及一下,这也是之后分享的《公众舆论》一书的作者,一个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称为“全美三十岁以下最著名的男士”没有之一的人,他就是美国新闻评论家、作家、记者,传播学史上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沃尔特 李普曼(Walter Lippmann)
图为李普曼在时代期刊杂志封面
图为李普曼著作的公众舆论,在下一期会对本书内容进行分享
学习新闻传播的朋友应该都很熟悉李普曼在传播学领域提到的“刻板印象”和“拟态环境”理论,简单对以上两个概念做个阐述,刻板印象指的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利益,先入为主的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对真实世界进行的客观反映;拟态环境则指的是,我们头脑中关于世界的图像不是对外部世界完全直观的反应,而是经过媒介有所选择所呈现的。
该图所表现的就是刻板印象和拟态环境中的世界
(例如当一谈到巴西,就如图中所画的足球和可可豆,一谈到墨西哥,就会想到墨西哥烤肉卷,一谈到印度就会想到咖喱鸡,一谈到俄罗斯就会想到伏特加和俄罗斯女郎等等,这就是李普曼所提到的刻板印象和拟态环境,因为经过媒体的反复报道,会让公众误以为某些国家只存在这么一些东西从而造成刻板印象)
那么为了之后分享《公众舆论》做铺垫,就先来说一说这位当时全美三十岁以下的男士。
说李普曼是个报人记者,是因为1921年李普曼曾先后为《纽约先驱论坛报》写了36年的《今日与明日》专栏;
说李普曼是个作家,其著有《民意》(即《公众舆论》)《幻影的公众》《趋势与主宰》《冷战》等著作;
说李普曼还是一个传播学研究者,是因为李普曼在传播学领域研究有所建树,尤其是在大众媒体塑造舆论方面。同时,他提出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等理论对之后传播学效果研究,如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等都或多或少有所影响。
图为更名后的国际纽约时报
身为记者的李普曼深知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客观性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他提出现代民主制度的良性运转有赖于理性的民意,而理性的民意恰恰就来自于精确的新闻报道。但就现实情况来说,完全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所以当下所要求的很大程度上是相对客观。
另外李普曼还揭示了报纸经营和读者的关系问题,并在《民意》中最早论述了报纸的二次售卖问题,他认为公众会为了新闻报道付钱,出版商通过广告获益,广告商从读者身上获益,读者从出版商那里获得信息,所以是读者在支付报纸的间接税;另外他还认为人民不习惯为了采集新闻付费,所以他认为未来的报纸受众应该是有钱人。
结合当下媒介的发展,李普曼揭示的报纸经营和读者的关系正如当下的媒介转型,纸媒因其客观弊端受到新媒体的猛烈冲击,其转型路径之一便是打造精英报刊,即报纸为了提高内容质量专攻一个领域,专门满足某一特定领域的读者阅读使用。并且伴随着报刊质量越做越高,相应的费用会随之而提高,这就会在未来营造出阅读报刊都是精英阶层的图景。
图片来自Google
最后,李普曼还针对传播控制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报纸在到达读者受众已经是经过一系列选择的产物,为什么这么说?可以根据现代媒介的信息生产、传播中可看出,在选择何事报道上,新闻记者有第一手决定权,记者肯定会找自己拿手的进行报道;另外媒介把关尽管很重要,但是其仍然受到约定俗成的制度规制会影响新闻稿件选择;其次是媒介依然需要进行盈利,所以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往往使得很多媒介机构失去“自我”。
由此可见,李普曼对于20世纪初期的新闻传播行业研究具有一定影响,尽管在当时研究的媒介对象只有报纸,但是透过其研究成果结合当下媒介发展的经过不得不说是一种预见意义。尤其是揭示报纸经营和读者的关系。所以,难怪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会称他为“全美三十岁以下最著名的男人。”
下期预告:分享李普曼一部经典著作《公众舆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