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微博上发起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不想上班”,话题热度竟高达7779万,参与者高达8万。
说实话,类似这样的话题,我曾经不止一次在不同上百人的社群看到:“我不想工作了”、“我不想奋斗了,太累了”等等类似的话语。
不少网友感慨:每天只有掏出手机的账单,查看银行卡上面的余额才有动力上班。他们一边抱怨着自己工作的不顺心,一边又有赖于上班所给予物质报酬。
这个问题从表面上来看,许多人似乎正在等待一种坐享其成的生活,想要有所收获,但又不愿意付出实际行动。但是如果一件事情是你喜欢干,且愿意付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否还会觉得“不想努力”、“不想奋斗”呢?
我想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从更为根本的角度而言,他们认为工作束缚了自己,这也是造成自己当前不快乐的源泉,工作让自己不幸福。
但实际上,人的幸福感54%来源于工作,远远超过于生活本身能够带给我们的愉悦。这个观点是积极心理学奠基的著作——《心流》一书中经过科学论证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实际的感觉和科学论证结论差距这么大呢?我们为什么总是容易感到不幸福?人的幸福感的来源到底是什么?如何变得幸福呢?
我们为什么总是感到不幸福?
我的一位朋友最近转行新媒体运营,谈到他工作的苦恼,一天的生活从选题、写提纲、再到写稿,每个写稿步骤都耗尽心血,熬夜加班两三点写出来稿子还不如同事准点下班的稿子好。
原本以为奔着自己朝思暮想的行业去一定幸福感爆棚,然而转行的万般不适应,让他感到丧气满满。他感叹道:“果然,不专业看起来就像业余选手。”
国庆七天长假期间,我一位曾经合作的直播运营经纪人,发了一条朋友圈:最近上刀山下火海,但工作永不停歇,私信我秒回。而实际上他喋喋不休地跟我抱怨起他不规律饮食、不规律休息的生活状态,但他不敢辞职,“我还没赚够钱”。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会在工作中受制于工作KPI考核,受制于上下班的打卡时间而感到不幸福,受制于名与利。将工作放在显微镜下,我们会很容易发现造成我们不幸福生活根源的蛛丝马迹。
当人们想要努力挣脱枷锁,却又被生活紧紧套牢不得不遵从这现实
培根说“世界上大多数奖励都是为了控制你”。当我们满足于他人为我们量身定制的目标时,便会陷入被控制的困境,这也是造成我们不幸福的根源。
中国,作为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家。从传统社会中,人人手中高举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目标,然而,目标的制定者是最高统治阶级。如今,时代更替,为我们建立目标的大多是企业主笔杆一挥的KPI考核。
从古至今,大多数人为了获得社会、企业主的奖赏,将自己的目标和社会、企业主的目标牢牢地划上了等号。
工作和生活许多时候看起来就像一个已经被设定好KPI的程序,我们就像这个程序里等待被安排螺丝钉。
但人非草木,每个人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独立的个体,被动接受他人给予目标的我们,每天面对着理想和现实的巨大鸿沟,被压抑的我们自然会感到不幸福。
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之父” 马丁塞利格曼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物质对人们幸福感激励的效用呈现边际递减效应,即升职、加薪等物质上的奖励最初能够让人们感到空前的喜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感越来越低,甚至完全为0。
因此,人们感到不幸最为根本而言来说是源于我们的生活、人生目标往往受制于人,当我们为利益所驱使,追求物质上的奖赏,这种奖赏能够带给我们的幸福感越来越少。
我们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许多人把对幸福的追求当成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向往自由洒脱惬意的人生,认为工作是自己追求幸福的绊脚石,但是在我们谈论我们想要通过摆脱工作来获得幸福感之前,我们可能更需要先认识幸福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幸福感是一个十分抽象的名词,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知乎上一个高赞回答到就是有一个“小确幸”,每天我回到家爸妈煮好饭,等着我回来吃饭的那种踏实,让我感到幸福。
脑科学和生物学家对于的幸福感的探索这样说道:幸福感其实是来源于对于信息的感知能力,当未来越是确定、越是可控,我们越能够感到幸福。
每天能够吃上一顿爸妈煮的饭,对于这位网友而言就是一件确定的事,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觉得幸福的重要原因。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提出:除过基因和环境相加所占的15%之外,幸福的75%其实是由可控性因素构成的。
因此,如果你内心对于一件事情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有自己的明确判断的,是有秩序的,那么你就可能会感受到幸福感。反之,你将感到痛苦。
让你幸福3个要素
关于他人施加在我们身上的目标,一切外在的目标都会随时随地发生变化,这种不可控的因素让人感到不幸福。而想要真正控制的自己的幸福感,就得牢牢地将生活抓在自己手里。
众所周知庖丁解牛这个典故,庖丁解牛得心应手,凭借的并非是眼睛,而是用心灵去感触,他感到了幸福。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曾有过类似体验,例如篮球场上激情沸腾,一个小时下来,也并不觉得累;陪伴伴侣时,十分专注与对方交每分钟,愉悦之感油然而生,1小时也只感觉过了3分钟。
大多数人在这种极致愉悦的内心体验时,都感受到了内心好像有一股洪流,内心是和谐而有秩序的。这种体验就是《心流》中所说的:心流体验,俗称幸福感。
《心流》一书给予了我们3种获得幸福感源泉的方法:
有明确目标:仔细回想生活中无所事事放假的一天和工作量饱满的一天,无事可干呆在床上刷手机的一天似乎更容易让我们感到疲累,原因很简单,因为工作目标明确,而无事可做,精神各处神游,更容易让我们感到疲累。
最为关键的是建立起自我的人生目标,而非因外物所累,一昧遵从他人给予我们的目标。
注意力集中:
大脑同时思考多个问题很容易产生疲累,且效率低下,会让大脑产生消极怠工的想法。建议可以采用番茄工作法,45分钟一个闹钟,让自己集中精力解决问题。
能获得即时反馈:
许多人无法坚持做一件事情,最关键还是在于无法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足够的奖励,例如锻炼,锻炼一周,我们难以在身上看到自己体态上面的变化,就容易放弃。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奖赏,每当自己获得一个小小成就时,就给予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