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异地恋就如同知道对方真实长相的网恋。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2018级学生张一瑶说男朋友差几分就能考上大工,于是他们成为了异地恋。上学期间,他们见过两次面,都是他从北京到大连找的她,平时他们只能线上聊天。但张一瑶说男朋友不只是一个躺在好友列表的“植物人”。
今年五月,他们去了星海广场和老虎滩。正如初中两人还未在一起时那样,他们在一起便总能聊到忘记时间,话题也扩展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起网上聊天,他见面时更喜欢怼我。”比如,他会抱怨她胖了,希望他们的体重差维持在“标准15公斤”,还告诉她自己办了健身卡,刺激她减肥。分别前,他不太开心,只顾着自己低头走路,她心里纳闷,也有点生气,还是耐着性子问他怎么了。他犹豫着说自己很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于是她开导他,像“人生导师”一样:“想要维持关系总需要沟通与理解,有时也伴随着互相妥协。”
她想到他们的初识。初中时他们同班,但她不知道该如何走近看起来很腼腆的他。一次他打赌输了,便认她做“姐姐”,从此他们熟悉起来,天天晚上在qq聊天。利用“姐姐”的身份,她成为了他的“人生导师”,经常听他倾诉烦心事,给他分析利弊、提出建议。那期间,她仍会觉得当面跟他说话有些尴尬,于是他们仿佛进行着每天能见面的“网恋”。
高中时,他们进入不同班级,繁忙的学业让两人很少能见面。高考前最后一个周末,他约她在学校附近的小餐馆吃了午饭,并把她送回宿舍,自己就同往日周末一样再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回到城市另一端。回忆起那天,她有些奇怪:“我没有哭,甚至没有感到非常悲伤。也许潜意识里知道,那只是短暂的分别,我们早晚还会相见。”可今非昔比,上大学后的每一次见面与离别,都伴随着眼泪和深夜的辗转反侧,“因为前路未卜吧,还不知道何时再能相见,还不知道毕业后有没有可能相见。”
“对我来说异地恋很容易适应,因为线上聊天、偶尔见面是我们一贯的相处模式。即使没有之前的经验,生活也会推着我们习惯分别。”她说。
不需要忍受五小时的高铁,能源与动力学院2018级学生穆胜达一般花两小时不到就能见到在盘锦的女朋友。大一时,他们平均每月见一次面,一年的时间,他们基本上把大连市区逛了个遍。到了大二,换成他去找她。他们课程和实验都很多,于是他们就约定好把生活重心偏向学习,只在节假日和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见面。“有句话说得很好,当你把对方考虑在你以后的计划中时,一切困难都不再是困难。”想到未来要和她相处的美好,分别的时光便没那么难熬了,他也会带着期盼过好当下的生活。
他说,平时两人在网上也经常互相分享趣事、倾诉困难。虽然线上聊天没面对面交谈的感觉更强烈,但他始终想着:“短暂的分离是为了让彼此更优秀,而这才是给对方最好的礼物。”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张一瑶为化名
你也许正经历着或经历过异地恋,也许从没有过。
欢迎将这份独家记忆
分享在评论区!
文字|鄂晓桐
编辑| 吴小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