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原环境
指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m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
高原环境的特点是:低压、低氧、湿度低、风沙大、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紫外线辐射量及宇宙射线辐射量高。
(二)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高海拔所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达到2700米左右时,人就会产生高原反应。
(三)高原反应的症状
主要有:头痛、气短、胸闷、厌食、低烧、乏力等。部分人因缺氧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等现象,有的人还会因空气干燥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
高原反应是一种可逆反应,对于到高原短居、旅游的人们来说,离开高原后,这些不适会自行消失,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四)哪些人不宜上高原?
从年龄上讲,7岁以下的小孩最好不要上高原。因为小孩正处于身体发育时期,对高原低氧环境十分敏感,容易因缺氧而发生急性高原病。
上了年纪、体质较弱的人也要谨慎上高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全面退化,免疫力和应对特殊环境的能力有所下降,容易感冒,更易发生急性高原病,且不易救治。
还有以下七类疾病患者也不宜上高原:
一是年龄在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
二是患有冠心病尤其是开过刀的患者;
三是严重糖尿病患者;
四是患有中度以上慢性肺病的患者;
五是支气管哮喘患者;
六是各种心肺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患者;
七是睡眠中容易出现呼吸暂停的人。
(五)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由于大气压力降低所致的低氧。这种低压低氧的刺激会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及运动能力产生一系列变化。
1、对氧运输系统的影响
大气压力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规律地降低,氧的分压随之降低。这种缺氧环境,首先对氧运输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在高原实测的人体VO2max表明,高度愈高,下降得愈多。
Peterson(1987)报导:
男性在海拔1500m高度Vo2max下降5.8%;
3000m时下降24.5%;
4500m时下降29.5%;
女性在海拔1500m时下降5.4%;
3000m时下降14.6%;
4500m时下降24.1%。
也有人报导,当海拔高度升高到1524m时Vo2max开始减少,开始阶段每升高300m,Vo2max约下降3%, 高度愈高下降的速率愈快。
2、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与海拔高度及运动项目不同而有差异。根据高原运动与比赛的资料,特别是根据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的资料归纳为:
①导致运动能力下降的临界高度大约在海拔1200;
②运动持续时间超2min以上的全身性耐久运动,到高原后运动成绩下降;
③短距离项目由于高原空气稀薄,减少了跑进时消耗在克服空气阻力上的能量,所以成绩有所提高;
④对速度与全身耐久力关系不大的项目受高原影响不大,对投掷项目来说,需要利用空气升力的项目(如标枪等)可能受影响,而铅球、链球成绩由于空气阻力下降反而会提高。
(六)高原习服
高原的低氧环境会给人体,特别是呼吸循环功能带来不利影响,但对高原居民不会有特殊的不良反应,这就是身体对缺氧产生了适应,或称高原习服。
高原习服可分为短期习服(几天、几周、几个月)和长期习服。最初的习服包括酸碱平衡的变化,使肺通气的调节和氧的结合能力得到改进;更长期的习服包括氧运输能力、细胞代谢效率、肺和肌肉的血管分布增加等。
1、产生高原习服的机制
高原训练是一种在低压缺氧条件下的强化训练。
2、高原习服是可逆的生理学研究表明,高原习服获得的适应是可逆的。
一些专家认为,在2300m的高原要达到一定程度的习服,最少必须停留2周,一般需3-4周的时间,但通过习服获得的适应变化,返回平原后两周即可消失。
3、高原习服后人体的生理变化
据报导,优秀游泳运动员经高原训练后红细胞增生,血红蛋白增加,从而提高了身体运输氧能力;血液中能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有利于氧向组织弥散。我国中长跑运动员经过三个月高原训练后,最大吸氧量提高了5%,肺活量提高了2%,极限负荷提高4%-5%,呼吸商提高7%。此外,在高原接近极量运动,血乳酸浓度可高达20mmol·l-1。
上述表明,高原训练对提高呼吸功能,最大摄氧能力以及耐缺氧能力有一定好处,能提高运动能力。
4、影响高原习服的因素
(1)高原训练的适宜高度:适宜的高度应具备两个条件:即此高度能对机体产生深刻的缺氧刺激,同时又能承受比较大的训练量和强度。有关资料表明,1000-3000m的高原训练都有效果,但有人认为2000-2500m的高度最佳,而最高的高度不宜超过2700m。
(2)持续时间:在高原训练的持续时间最少要三周,因为从平原到高原,人体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学者认为在2000m左右高度训练,持续时间以45-50天为合适。
(3)负荷:递增负荷,训练量与平原训练基本一致,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合理安排强度。加长训练间歇时间。
(4)辅助训练:以力量训练为主。
(5)间隔:返回平原后2~3周出现最佳成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