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印象里,康有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改革派,当年携1300名学子公车上书、领导戊戌变法的豪气,真乃混沌时代的一股清流。
然而,谁能想到,历史上真实的康有为,远没有传说中那样“高大全”,甚至被很多人唾弃为“大忽悠”。
01赖以成名的“公车上书”,其实是演戏
1895年,甲午海战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来,举国愤慨。历史课本上讲,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18行省1300多位举子,联名“公车上书”。可是,被寄予巨大期望的这次行动,却被督察院以“合约已成,再上书无济于事”的理由拒收。
经过多位史学家考证,督察院的档案中没有关于康有为递交万言书的任何记载,事实上,康有为并没有去,而是导演了一出戏。
那么,康有为为什么不去递呢?
因为康有为本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实力,他只有梁启超等几十位死忠粉丝。所谓联合1300举子完全是康有为自己杜撰出来,试图证明自己是维新派的领导人物,政治投机之心可见一斑。
虽然光绪没有见到这份上书,但舆论影响却客观形成了,康有为瞬间成为了维新派的旗手。
在康有为得中进士,被授予工部主事后,他不断上书给光绪帝,陈述变法主张。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两人亲密交谈。
但康有为广东口音的官话,让光绪听得颇为吃力。随后,光绪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六品),专门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
这是光绪皇帝唯一一次召见康有为,却被康有为利用,伪造了一张康有为、梁启超与光绪的合影。实际上,光绪根本没见过梁启超。
经过合成的照片
而经常和光绪在一起商议变法之事的,是另外四个年轻人,被称为军机处四章京(四品),分别是: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
光绪的老师翁同龢非常厌恶康有为,当他得知康有为赖以成名的两本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借鉴”了广东名士廖平的诸多观点后,认定其“居心叵测”,坚持不肯代康有为递交上书。
被康有为洗脑的光绪,无法容忍翁同龢的“故意刁难”,在变法开始不久便罢免了翁同龢,勒令其回原籍。
被光绪赏识的康有为,开始了大张旗鼓的变法。在沉疴已久的病体上,突然下猛药,自然会引起排异反应。顽固的守旧派不停上书光绪,认为康有为蛊惑人心,动摇国是,要求严惩。
02 谭嗣同就义,康有为逃跑
守旧派拼命阻挠,不断传出慈禧太后要废掉光绪并捉拿康、梁等改良人士的风言风语。
处于不利形势下的康有为,遣谭嗣同游说袁世凯起兵勤王,“杀荣禄兵围颐和园”,期望干掉慈禧,被袁世凯拒绝。袁世凯忽悠谭嗣同,称光绪和慈禧的冲突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激烈,无非家人之间的小矛盾。
为了免去自己勾连维新派的责任,袁世凯旋即告密荣禄维新派的计划。
谭嗣同
这个结果,让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顿觉天崩地裂。
既然袁世凯靠不住,康有为只能幻想通过外国势力来左右政局。他先是向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求助,李提摩太被康梁视为维新派的精神领袖,他有心保护维新派,但因英国公使身处北戴河休假,爱莫能助;
愈发恐惧的康有为,紧急拜访了来华访问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劝其在面见慈禧太后时能为维新派说几句好话。伊藤博文满口答应,可他连见慈禧的机会都没有。
“围园杀后”的计划激怒了慈禧,光绪帝的处境变得非常凶险。他向杨锐发出密诏,命“尔等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拿出对策。
杨锐认为帝后之间的冲突皆因康有为激进的变法主张影响了皇帝的决策,干脆说出“康不得去,祸不得息”之语,不能因为康有为一人葬送变法的前途。
眼见后党来势汹汹,众多维新派人士纷纷劝说康有为离京避难,等形势好转再兴变法。康有为起初并不想走,因为他很享受北京的政治氛围,如果此刻离开,自己就可能成为边缘人物了,谭嗣同只好拔刀以死相逼。
1898年9月18日,康有为没有选择像谭嗣同那样为变法牺牲,而是带着仆人幸运地逃脱了抓捕。
戊戌六君子画像
1898年9月28日,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杀身成仁,以流血的方式捍卫了变法的决心,持续103天的“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03 逃往海外,成了富豪
为了躲避清政府缉捕,康有为一路经天津、上海辗转到香港、美洲、欧洲、日本,流亡海外16年。意想不到的是,康有为却由此成了富豪。
康有为在美国
他在加拿大和美国均拥有自己的房产,每日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1904年,康有为到了瑞典,被北欧风情吸引,斥资买下一座岛屿,在岛上建起中国式园林,取名“北海草堂”,“房屋虽非广大,但约可供十人居住,而且家具及装饰极其豪华,似乎颇为富裕。
虽然现已被瑞典政府收回,但当地华人仍习惯称之为“康有为岛”。
康有为的日子之所以过得如此惬意,离不开他手里的光绪密诏。他篡改了光绪的密诏,把杨锐踢走,将自己扮演成为光绪帝重托之人。
有了这份“纲领性文件”,他化身救国英雄,呼风唤雨,在海外顺利成立“保救大清皇帝公司”,号召华侨捐款助他回国救光绪,并允诺投资成功后按股份派息,“凡捐款万圆以上,可破格给予世爵,子孙袭封”、“凡救驾有功者,布衣可至将相。”
世人不知,在其感召下,纷纷捐款捐物给他,用于保皇大业。
康有为开银行,办实业,动静很大,可是多家公司并无盈利,且账目混乱,他不敢向股东公布,引得民怨沸腾。但他的生活却“饮食起居拟于欧美帝王”,爱上了旅行,他先后游历美、英、法、意、加拿大、希腊、埃及、巴西、墨西哥、日本、新加坡、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成为中国进入北极第一人。
旅行花费,数额巨大,多挪用公款。
康有为敢于篡改“衣带诏”,是因为诏书上提到的四章京均被杀,觉得死无对证。然而,他没想到却被现实打脸。杨锐被杀后,他的儿子将诏书带回了老家,宣统年间拿出来,康有为行骗的事实才大白于天下。
04 盲目保皇,与梁启超反目成仇
梁启超少年成名,17岁中举人,被时为监生(花钱买的,还不如秀才)的康有为的思想影响,进入康门后一心追捧。然而,康有为彻底沦为“保皇派”,思想比逃到日本的梁启超落后不少。
康有为在美国时,曾密会过孙中山,中山先生因其腐朽的保皇思想,二人不欢而散。当梁启超支持孙中山,计划与革命党合作时,康有为强烈反对,指责梁启超有负圣恩,逼得梁启超只能与革命党决裂。
后来,二人大起龃龉,尤其是康有为拥护张勋复辟和鼓吹袁世凯登基的行径,让思想进步的梁启超所不齿。期间,师生之间发表文章针锋相对。当复辟失败,气急败坏的康有为骂“梁贼启超”,将其比作曾向后羿学习射箭,却害死后羿的逢梦。康梁从此反目成仇。
康有为始终对效忠皇帝的伟大事业矢志不渝,在溥仪被赶到天津后,他曾专门探望沐浴皇恩。
严复评价他:“轻举妄动,虑事不周,上负其君,下累其友”。
一位本可以成为推动中国历史变革的改革派,竟然站到了历史的对立面,从政治巨人变成现实的侏儒。他寄希望于皇权不倒,自我革新,却忌惮革命,最终被时代所抛弃。
05 提倡一夫一妻制,却有六个女人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对康有为道貌岸然的行径,有个很形象的评价:“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
说康有为老而不死,更多的指他在男女之事上的荒唐。
康有为对外宣扬一夫一妻制,主张男女平等,却嫖妓泡妞,还常常不支付嫖资,惹得妓院纷纷讨债,沦为笑柄。
他生性风流,一生娶了六个女人。无论岁月变迁,他始终不变的,就是对年轻漂亮女孩的钟爱。
19岁,迎娶第一位夫人,22岁的张云珠。
40岁,迎娶第二位夫人,19岁的农家女孩梁随觉。
49岁,迎娶第三位夫人,18岁的华侨女孩何旃理。
53岁,迎娶第四位夫人,16岁的日本女孩市冈鹤子。原是康有为的一名佣人,被康有为看中。
58岁,迎娶第五位夫人,17岁的廖定徽。
61岁,迎娶第六位夫人,18岁贫寒女子张光。
在与张光的婚礼上,妻妾儿女们集体缺席婚礼,抵制父亲的荒唐所为。
“南海圣人”康有为,登上了人生巅峰,变成了“风流圣人”。但他认为这是“自由婚姻”,并无不妥,在《大同书》中曾写道“太平大同之世,凡有色欲交合之事,两欢则相合,两憎则相离……”
后来,徐悲鸿针对其行为专门画了一幅《康有为妻妾成群图》。
康有为妻妾成群图
幸福的时光总是很短暂,1927年3月29日,康有为外出聚会就餐后喝了一杯柠檬红茶,腹痛难忍,请了两位医生诊断,其中一位日本医生断为食物中毒。
20小时后,于1927年3月31日清晨5时逝世,享年69岁。
康有为先生的独特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你以为你以为的真不一定是你以为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