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今天,1949年5月19日,人民解放军在夺取高桥后,切断了敌军出海的通路。
敌军在海空部队的配合下,疯狂反扑。高桥之战,成为上海战役中最为艰苦的战斗。
今天的《胜利之路》大型新闻行动第三期直播《最艰难的战斗——从鏖战高桥到攻克邮政大楼》,就讲述了这段硬碰硬攻坚战的历史。
据说,参加上海战役的老战士们聚首叙旧时,如果有谁说自己是“从高桥方向过来的”,往往会令众人刮目相看:因为高桥争夺战是出了名的激烈,打过高桥的人那可真是“了不得”。
当年6月1日的《解放日报》刊载的记者报道《高桥之战》是这么描述:
高桥是上海外围国民党军主要防御阵地之一。国民党利用日寇所修建的工事,并参照阎锡山在太原用的“反共模范堡垒”,在这一地区构筑了星罗棋布的永久性与半永久性的堡垒群。堡垒群之外又设有木栅、竹签、铁丝网等四五道副防御工事。匪军利用高楼,组织两层火力瞰射,结合地面,构成严密立体火网。加上敌军空军、海军的不断轰击,使其火力更加集中。
今天做客节目的嘉宾——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建刚介绍,高桥地理位置重要,敌我双方形成了反复拉锯的形势:当时的浦东地区河网纵横,又下雨,道路非常泥泞,敌军把所有道路、桥梁全部炸毁了,这就导致人民解放军的重武器不能跟进。
与此同时,敌军则是重兵、立体防守——有外围阵地、海军、空军形成的三道防线。而当时人民解放军则是轻武器,必须通过挖战壕等方式,一步一步往前走。可是说,解放军用血肉之躯杀开一条血路。
打到最后,人民解放军一个团只剩下三个连、几百个人。
高桥之战对上海战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徐建刚表示:如果高桥打不下来,敌人可以以高桥为据点对市区进行反扑,解放军将腹背受敌。
解放军冒雨歼敌逃敌于高桥
在连日的阴雨、密布的水网、星罗棋布的堡垒面前,解放军展开了英勇的战斗。这场激战中,我军共歼敌4000多人。我们自己的很多战士,也永远地倒在了这片土地之上。浦东的东北角,高桥烈士陵园,1619名为解放上海牺牲的战士,静静长眠于此。其中1360位是牺牲于高桥之战。
上海电台记者胡旻珏今天在高桥烈士陵园看到,走进陵园内,一块高耸的烈士纪念塔立马引入眼帘。
很多人烈士牺牲的时候未满30岁,有些人只有十八九岁。有些烈士的面貌已经无从追忆,人们只能从他们用过的杯子、钢笔,一件件锈迹斑斑的物品中,感受他们的理想与信念。工作人员介绍到,有一些老兵到现在每年还会过来看望曾经的战友,共同追忆他们曾经走过的一段光辉的岁月。
编辑:向晓薇、陈丽
责任编辑:杨叶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