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备一生对儿女的亏欠也太多太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对子女进行培养、教育,更没有对他们有过必要的关怀。在死期将至之时,对未成年的刘禅兄弟有着太多的牵挂,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在遗诏中谆谆叮嘱,教育儿子怎样做人。
白帝城
引言
公元223年4月,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孔明后,给太子刘禅下了一道遗诏。全文抄录于下:先主遗诏敕后主曰: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一生除了言谈、奏章、诏策之外没有真正意义的文章传世,而这份遗嘱虽以诏书的形式却是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文献。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作为一代枭雄的刘备临终的这份遗诏,是其真情实意的自然流露,内涵十分丰富,对于了解他的情感世界、认识他的人品特点弥足珍贵。
一、刘备遗诏的背景
刘备的这份遗嘱,是在夷陵之战惨败之后,是在白帝城一驻就是十个月的情况下,是在他年老病重之时,是在他托孤于诸葛亮之后留给儿子的。公元221年7月,刘备以帝王之尊,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意气风发率大军出征,结果被孙吴年轻将领陆逊打得狼狈逃窜,兵败退驻白帝城。史称夷陵之战。刘备在白帝城,从公元222年闰六月至次年四月二十四日病亡,住了整整十个月之久。开始,他对于失败不解、羞愧、愤懑,然而惨痛的失败又迫使他必须面对,又促使去反思。当刘备的心绪从战败的气恼、郁闷中慢慢趋于平静时,他痛定思痛,冷静地思索检讨夷陵战败的原因。于是,他主动承担战败的责任,结束与东吴的交战关系,恢复盟好。既而改鱼腹县名永安,将临时行宫也命名永安;诏令诸葛亮在成都营建南、北郊以祭祀天地。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拼搏一生、心力憔悴的刘备对安定的渴求。
白帝城景区
在补救战败,稳定局势之后不久,公元222年冬,刘备患“下痢”(腹泻),不久又引起并发病。在病情日渐严重时,如何保住历尽艰辛创下的这份基业,他陷入深深的思索中。于是,他又为死后国家的安定作出交代、安排。前后采取的一些行动和措施:一是调兵增援,阻击孙吴追兵;二是“改鱼腹县曰永安”,建临时行宫名曰“永安”;三是宽“宥黄权之室”,不予追究,承担战败之责;四是“诏丞相亮营南、北郊于成都”;五是结束蜀、吴交战状态,重建双方友好;六是“追谥甘夫人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七是在尚书令刘巴病逝后,“征(李)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八是公元223年二月,召“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九是同年四月,“病笃,托孤”,同时“遗诏事惟大(太)宗,动容损益”,要诸葛亮从简办理丧事;十是“遗诏敕后主”。
从这十项措施可以看出,刘备在思索战败原因,主动承担战败责任;期盼安宁,纠正失误,结束了蜀、吴交战状态;思念妻室,眷恋子女;安排人事,临终托孤;诏敕后主,留下这份遗嘱。在安排后事的过程中,一生征战的刘备身心渐渐松弛了下来,他没有回成都,而是在白帝城度过了一段相对安详、平静的日子。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不惑。六十三岁这种年龄,面对峡江滔滔流逝的江水,在这种宁静的环境里,再加上疾病困扰,会让人追昔抚今。而对未成年儿子的深切眷恋、不放心,他们如何安身立世,妻室儿女如何不再次沦为他人之奴,仍能享受荣华富贵等,他一定想了很多很多。于是,在托孤之后有了这份给儿子的遗诏。
白帝城
二、刘备遗诏反映的内容
(1)表现了刘备面对死亡的泰然。刘备在夷陵之战后,开始他十分沮丧、郁闷,一代英雄败在年轻人手下,败得如此的惨,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难以接受的。他叹息曰:“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后来想到孙桓,以前去东吴时见到他才几岁,如今被他领兵追击之狼狈。刘备感到自己老了,跃马扬鞭的日子一去不返,叱咤风云的舞台已经属于年轻的一代了。于是,他正视失败,不再纠结失败,心境也就慢慢地平静下来;他正视时光的流失,面对死亡,也没有了恐惧,显得从容、淡定。
在白帝城后期的安静里日子,刘备回首的一生,从二十四岁起兵闯荡天下,在近四十年刀光剑影中,一步步奋争,有着太多的艰辛,在近四十年刀光剑影中,一步步奋争,有着太多的凄怆,先后投靠依附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部众多次被击溃,妻室四次被对手俘虏。命运多舛啊,不过,他想到自己从一个贩履织席之人,躬行仁义,百折不挠,打出了一片天下,登上了皇帝之位,因此也有几分释然,几分欣慰。因而面对死亡,他显得淡定、从容,发出“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的慨叹
刘备托孤
(2)反映了刘备的人生感悟。在病卧白帝城永安宫的一段时日里,他想到自己从跨有荆、益,三分天下,到登基称帝,如今折兵失地,事业的大起大落,让他不能不进行深刻的反省。刘备在回忆总结自己的一生,反省自己的一生。自己从一个贩履织席的市井草民,仅凭借侠义正直,仁爱厚道,重感情讲道义,躬行仁德,成就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业绩,除了得到几分释然、几分欣慰泰然面对死亡外,还把得到的成功经验、人生感悟在遗嘱中向刘禅述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嘱里这两句直白而极富哲理的话,他认为是自己角逐天下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刘备老年时能说出这样富有哲理的话,是因为他年轻时曾拜著名大儒卢植为师,接受过儒家思想的良好教育,如今融入自己一生闯荡天下的体会,所以能根据经典总结凝练而成这样的明白透彻的格言警句。刘备总结自己的一生,认为一个人只要从小事做起,只要坚持做下去,就可以成为一个贤德之人,就可以凭借贤德去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他把自己从人生感悟中提炼出来的这两句话写在遗嘱里,并加以强调,留给了儿子。
(3)对儿子提出了做人和学习的要求。刘备在泰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又提到“但以卿兄弟为念”。临终前这一心境的袒露,也是刘备在病卧白帝城永安宫的漫长时日里,回忆和反思的一个重要问题,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深切眷恋和浓浓的儿女之情。刘备一生征战,曾四次将妻妾子女抛弃;史书也没有关于他儿女情长的描写,仿佛是一个对家人绝情寡义的人。其实不然。当他的养子刘封因“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而被赐死时,刘备“为之流涕”,只是无休止的流血厮杀淹没了他的情感。在白帝城漫长而相对清闲的时日中,当争斗功名都被抛在一边的时候,年老体弱的刘备产生了对家人的思念,眷恋子女,思念妻室,心中涌起了对跟随他转战南北而早逝的妻妾的愧意和内疚。
他首先做的就是追谥在当阳长坂坡死去的爱妻甘夫人为皇思夫人,并迁其遗骸归葬于蜀。这折射出他暮年内心深处的绵绵亲情。他是在弥补对妻室的亏欠。刘备一生对儿女的亏欠也太多太多。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对子女进行培养、教育,更没有对他们有过必要的关怀。在死期将至之时,对未成年的刘禅兄弟有着太多的牵挂,太多的不放心,所以在遗诏中谆谆叮嘱,教育儿子怎样做人。他要求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定要努力践行,行善积德,才能立身于乱世。两个“勉之”,将刘备深沉的父爱、殷切的希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也成为后世育人教子的警句格言。据说,刘备的后裔至今还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家训,牢记遵循。
参考文献:《 三国志》、《资治通鉴》 《刘备新传》 、《刘备传》、《十三经注疏》、《三国志集解》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