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查一查柴继杰的个人资料,你会发现他身上一系列光芒闪耀的荣誉和称号,例如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洪堡教席奖获得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去翻一翻柴继杰的成长历程,你会发现他并非年少成名一路高歌猛进,而是大器晚成最终一鸣惊人,他并非天赋异禀的天才,而是勇于攀登的学者。
柴继杰毕业于大连轻工业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的制浆造纸专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丹东鸭绿江造纸厂,成了一名造纸工人。他本会和大部分人一样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平平淡淡的度过一生,但他平凡的躯体内寄居着的那个非凡灵魂,似乎不甘于这样平凡的生活,于是他开始寻求突破。
男儿自有凌云志
他利用工作闲暇之余自学考研科目,全力奋战,“苦心人,天不负”,他顺利地被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录取。在那个大学生个个是宝,研究生少之又少的年代,他却并不满足于此,研究生毕业后,柴继选择继续深造。他开始攻读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的博士,也是从这时候起,柴继杰开始接触生物科学领域。
博士毕业后,他先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了2年的博士后,似乎是感觉自己学识有限,他又打算出国留学。1999年,经过推荐,柴继杰远赴海外,来到了大洋彼岸的普林斯顿大学,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施一公教授当时正在普林斯顿任教,这两个人卓越的灵魂注定便会相遇。
慧眼伯乐识骏马
“金陵岂是池中物,一遇风雨便化龙”,人的成功是需要机遇的,而柴继杰遇上了施一公,则是他在生命科学领域大放异彩的开端。
已经博士毕业,又在中科院做了2年的博士后,按理说柴继杰应当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然而在施一公教授看来,柴继杰的科研基础还是太差,并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在他的实验室里只能算个普通的技术员。当年在施教授的团队里一共进了2个人,一个是柴继杰,而另一个人是南京大学生物系第一名毕业,又是中科院著名教授的博士生,此前已经发表了7片第一作者的CNS文章,柴继杰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了,只有1篇第二作者的小文章。
不过,施一公教授还是慧眼识英才的,他看中了柴继杰在工作数年后还能考上研究生最后还读到博士的经历,他相信柴继杰一定有着常人无法比拟的决心和毅力,于是,施一公教授决定要把柴继杰带出头。
算起来施一公教授还比柴继杰小一岁,然而闻道有先后,达者为师,柴继杰跟着施教授认真学习,由于专业基础太差,施一公教授要手把手的教他,加上英语水平不行,柴继杰每天还要读报纸学英语,就这样持之以恒坚持了几年,柴继杰从最初的一窍不通到慢慢开窍,慢慢有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直到第五年,柴继杰终于成功出师了。施一公教授最后对柴继杰的评价很好,说他十分优秀。
大鹏展翅九万里
回国后,柴继杰先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后来进入清华大学任教。这些年来,柴教授科研成果颇丰,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发表过诸多高水平论文,俨然已经成为了国内顶尖、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生物学专家。
2017年,柴继杰教授获得了有“德国诺贝尔奖”之称的亚历山大冯洪堡教席——国际研究奖,成为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科学家,柴教授直接创造了国内记录,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施一公教授有一次在清华授课,课后他和几个学生聊天,其中有个柴继杰教授的学生评价了他讲课风格和说话方式,施教授说希望把自己的这种风格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传授给自己的博士后,他觉得柴继杰就已经把他的风格基本学到了而柴教授的一个学生立马说道:“施老师,我们柴老师说了,他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施一公一听反而高兴,他为柴继杰有这样的心气而高兴、自豪。施一公和柴继杰称得上良师益友的典范了。施一公教授也不止一次在演讲中把柴继杰作为例子来勉励其他学生。
近期,柴继杰教授团队联合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发表了2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高水平论文,解决了困扰了全世界20年的难题。柴教授能取得今天这样令人瞩目的诸多成就,当然是离不开施一公教授的引领,但他自身的努力却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科研的路上很枯燥,学习的途中很单调,但柴继杰都坚持下来了,要不然今天的他或许还只是个造纸工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小编哦,我们会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