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4年(农历甲午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一次大规模战争,是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本称其为“日清战争”)。
时至今日,120多年过去了,但这场战争给人们留下的心理阴影和创伤并未完全消退。对很多人来说,一提起这场战争,愤怒、失望、不解、迷茫,各种感觉一起涌上心头。
虽然这是一场全面战争,具体分为陆战和海战,但是,大多数人记忆犹新的,恐怕还是海战,正是在甲午海战中,号称东亚第一的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北洋水师,会败于新兴的日本,而且败的如此之惨呢?
从甲午战争那时起,直到今天,有不少人,对于当时中日双方海军乃至国力缺乏基本的了解,同时也对19世纪末期世界海军技术知识一知半解,无法根据具体史实、从技术层面解释这场失败,于是,把责任推给了北洋水师官兵,搜寻甚至编造各种材料污蔑和抹黑这支为国家血洒海疆的军队。
那么,当时的史实到底是什么?北洋水师为什么会惨遭失败?这一期我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明确一点,甲午海战,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具体包括3次交战:1894年7月丰岛海战、1894年9月大东沟海战(又称“黄海海战”),1895年1-2月刘公岛保卫战。其中,丰岛海战是一场局部交战,双方主力均未参战;刘公岛保卫战是一场陆军和海军协同进行的交战,而清军陆军一触即溃,最后出现了日军陆海军合力围攻北洋水师的恶劣局面,力量对比严重不对等,因而无法反应出双方的真实水平。而1894年9月的大东沟海战,是中日双方海军主力的一次真正的对决,足以反映当时中日双方的真实水平,因此,我重点对大东沟海战进行分析。
这一期,我主要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很多人说北洋水师东亚第一,那么,具体到1894年大东沟海战前夕,这个所谓的东亚第一,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与日本相比,有何优劣呢?下面我就从吨位、速力、火炮、弹药和装甲防护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吨位
1894年9月大东沟海战的时候,中日双方各投入12艘战舰,吨位对比如下:
中国北洋水师12舰吨位合计34,496吨,具体如下:
单位:吨
(数据引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注:广甲和广丙两舰,从编制上讲不属于北洋水师,而属于广东水师。1894年南北洋水师大阅,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奉调北上,甲午战争时均跟随北洋水师参加了战斗。其中,广乙舰在1894年7月丰岛海战中沉毁,故只有广甲和广丙参加了大东沟海战。
定远舰
镇远舰
日本联合舰队12舰吨位合计40,849吨,具体如下:
单位:吨
注:日本战前有2支舰队——常备舰队和西海舰队,为了统一指挥,日本将2支舰队合编,是为联合舰队。战时根据军舰的航速等因素,又将联合舰队划分为本队和第一游击队。
两相对比可见,就吨位而言,日本联合舰队40,849吨,中国北洋水师34,496吨,日本比中国多6,353吨,多出18%。中国北洋水师处于劣势。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北洋水师大意了,在大东沟海战中没有出动全部军舰呢?
答案可能要让人失望了,不考虑吨位较小的炮舰和鱼雷艇,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时可谓主力尽出,只留下了2艘下水时间早、舰体陈旧、不宜远洋作战的军舰——康济(1310吨)和威远(1268吨),当时北洋水师把这2艘军舰作为练习舰,供训练用。
恰恰相反,日本联合舰队倒是没有出动全部主力,诸如八重山(1609吨)、筑紫(1372吨)、金刚(2284吨)、高雄(1778吨)、天龙(1547吨)、大和(1502吨)、武藏(1502吨)、葛城(1502吨)、海门(1367吨)等巡洋舰均未出动。
如果把未出动的军舰也考虑在内,北洋水师的整体劣势更大。
二、速力
中国北洋水师12舰设计速力平均15.1节,具体如下:
单位:节
日本联合舰队12舰设计速力平均16.4节,具体如下:
单位:节
两相对比可见,就设计速力而言,日本联合舰队平均16.4节(其中,第一游击队高达19.4节),中国北洋水师平均15.1节,日本比中国多1.3节,多出8%。中国北洋水师处于劣势。
请注意,这还仅仅是设计速力,而不是实际速力。就实际速力而言,北洋水师劣势更大,原因有二:
第一,北洋水师各舰下水时间普遍偏早。下水最早的超勇和扬威2舰(1881年下水),舰龄已有13年,绝对主力定远和镇远2艘铁甲舰(1882年下水),舰龄也有12年,舰龄长,锅炉损耗相应就大,也就无法达到设计速力。
第二,北洋水师燃煤质量很差。北洋水师的燃煤主要由开平煤矿提供,根据供货协议,开平煤矿本应向北洋水师提供质量最好的五槽煤,但是实际上,煤矿总办张翼往往把五槽煤卖给出价更高的商人,而用质量低劣的八槽煤搪塞北洋水师。由于燃煤质量差,所能提供的动力也就有限,而且损伤锅炉,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就曾气愤的指出,“煤屑散碎,烟重灰多,难壮气力,兼碍锅炉”。
由于以上2个因素,大东沟海战时,北洋水师各舰的实际速力根本达不到设计水平,很多军舰的实际速力只有设计速力的一半而已。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军舰下水时间大多偏晚,例如,本队的主力战舰严岛、松岛和桥立三舰(以日本三处景点命名,合称“三景舰”),下水时间分别为1889年、1890年和1891年,而第一游击队的主力战舰吉野,更是在1892年刚刚下水。舰龄短,锅炉损耗小,也不存在燃煤质量问题,基本能够达到设计速力。
因此,就实际速力而言,北洋水师处于极度劣势地位。
三、火炮
(一)火炮数量
中国北洋水师12舰120mm以上口径火炮共有45门,具体如下:
单位:门
定远舰305mm口径主炮
日本联合舰队12舰120mm以上口径火炮共有110门,具体如下:
单位:门
两相对比可见,就火炮数量而言,日本联合舰队120mm以上口径火炮合计110门,中国北洋水师120mm以上口径火炮合计45门,日本比中国多65门,多出144%。中国北洋水师处于绝对劣势。
当然,这个问题也要具体分析,北洋水师120mm以上口径火炮总数少,但是,200mm以上口径的大炮、重炮占有优势,共有25门,而日本联合舰队200mm以上口径火炮只有11门。
(二)火炮射速
以上只是分析了火炮数量,火炮除了数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指标,那就是射速,在同等数量下,射速慢的一方自然处于劣势。
先看速射炮。我们看上面的表就可以发现,日本联合舰队装备了大量的速射炮,共装备150mm口径速射炮30门,120mm口径速射炮67门。而北洋水师自己编制内的军舰没有1门速射炮,只是在隶属广东水师的广丙舰上有3门120mm口径速射炮。
据《英国海军年鉴》统计,150mm口径速射跑每分钟可5-6发,120mm口径速射炮每分钟更可达到8-10发,而类似口径的旧式火炮每分钟只有1发。
120mm口径速射炮
再看大口径火炮。北洋水师的那些大口径重炮,是旧式的架退炮(开炮之后,炮身整体向后移动),射速非常慢,四五分钟才有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的部分大口径重炮,加装了原始复进机,已经进化为管退炮(开炮之后,只有炮管向后移动),射速快很多。
据此,就火炮射速而言,北洋水师也处于绝对劣势。
四、弹药
(一)中国北洋水师
当时北洋水师的炮弹主要有2种,实心弹和开花弹。
所谓实心弹,就是炮弹内不填充火药或填充很少量火药,主要填充沙土。这种炮弹命中敌舰后不会爆炸,主要是靠击破敌舰水线部位、引发敌舰进水造成破坏。在风帆战舰时代,实心弹是海军主要的弹药,但是,进入蒸汽铁甲战舰时代后,随着军舰装甲防护能力的不断加强,实心弹的威力越来越小。到19世纪末期时,实心弹已逐渐退出实战舞台,主要用作日常训练。
所谓开花弹,就是炮弹内填充大量火药。这种炮弹命中敌舰后,会发生爆炸,炸坏敌舰,并杀伤人员。在19世纪末期,开花弹已成为世界各国海军实战的主要弹药。
但是,在大东沟海战时,北洋水师大量使用的却依然是实心弹,开花弹数量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不学无术,不知道实战要用开花弹,把大量的开花弹留在了弹药库,错误的携带了大量实心弹参战。这种拿古人当傻子的论调似乎还很有市场。
然而,查盛档《甲午中日战争》记载,在大东沟海战结束后,天津机器局接到命令,紧急赶制北洋水师需要的开花弹,并在10月2日和10月11日分两次迅速运给北洋水师。试想,如果真是丁汝昌带错了弹药,那这个问题就简单了,直接从弹药库把库存的开花弹调过来不就行了嘛,何必麻烦天津机器局紧急制造呢?
近年来,有一份名为《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水师禀》的史料被发现,作者是直隶候补道徐建寅,他于1894年12月作为特使查验北洋水师,统计了当时北洋水师库存的弹药情况:
305毫米口径炮开花弹403枚、钢弹244枚,260毫米口径炮钢弹35枚,21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952枚、钢弹163枚,15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1237枚、钢弹202枚,6英寸口径开花弹477枚、钢弹23枚,120毫米口径炮开花弹362枚、钢弹38枚。
这份材料成为了某些人抨击北洋水师的新证据。有人据此说,你看,北洋水师库存的开花弹数量不是不少嘛。下面,我就针对这个问题辨析一下:
1、开花弹数量
从徐建寅的统计数据来看,开花弹数量确实不少,但是,徐建寅是在1894年12月10日抵达威海卫以后统计的数据,而大东沟海战发生在当年9月17日,中间已有将近3个月。
这3个月,北洋水师的炮弹数量是静止不变的吗?显然不是。我就以北洋水师的杀手锏305mm口径火炮的开花弹数量为例做个说明:
12月间,305mm口径火炮开花弹的库存量是403枚,看上去确实不少。
但上文已经提到,大东沟海战以后,天津机器局紧急制造305mm口径火炮开花弹,10月2日生产了80枚,10月8日又生产了80枚(11日发运)。
此外,盛宣怀在10月4日给丁汝昌发了一份电报,称:
三十半生开花子(305mm口径火炮开花弹)二百七十颗,装好栗药一百二十出;二十一生、十五生开花子各五百颗,十五生装好栗药七百出,六寸口径炮用装好栗药百出;以上弹药,昼夜加工,均本月底(农历9月底,公历10月28日)告成。
可见,在10月28日之前,还可生产305mm口径火炮开花弹270枚。考虑到该电报发于10月4日,10月8日生产的那80枚可能包含在电报所说的这270枚之内,我们剔除重复数据,10月2日80枚,加10月28日之前的270枚,合计350枚。
12月库存403枚,其中大东沟海战以后新增了350枚,而这段时间,日本联合舰队没有对北洋水师发起进攻,北洋水师没有开花弹消耗,以此反推,则9月17日大东沟海战刚结束时,北洋水师305mm口径火炮开花弹只有区区53枚。
请注意,大东沟海战,约5个小时时间,北洋水师就发射了217枚305mm口径火炮炮弹(内含大量实心弹)。可见,在大量使用实心弹的情况下,305mm口径火炮开花弹仍然只剩下了区区50余枚,定远和镇远共8门305mm口径重炮分下来,每门还不到7枚,如果不使用实心弹,全用开花弹,还不够再打1/4场大东沟海战的。
据此,大东沟海战时北洋水师开花弹之紧缺,可见一斑。
2、开花弹质量
光看数量是不够的,北洋水师这为数不多的开花弹,其质量如何呢?
质量情况不容乐观。
当时开花弹的来源,不外乎国内生产与国外购进。
先看国内生产。受限于自身的技术条件,当时国内生产的开花弹质量比较差。
大东沟海战后,北洋水师各将领对海战进行总结,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在分析弹药质量时指出:
中国所制之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先炸者。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临阵之时,一遇此等军火,则为害实非浅鲜。
所谓“大小不合炮膛者”,是说炮弹大小不合适,在海战中,有些炮弹的铜箍直径过大,需要锉小才能放进炮膛。北洋水师火炮射速本来就慢,还要花时间锉炮弹,射速就更慢了。
所谓“铁质不佳,弹面皆孔”,是说炮弹皮质量不好,上面有孔,如果使用,很可能出现炸膛。这种所谓的“开花弹”,还不如实心弹呢,谁敢用?
所谓“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是说引信无法引爆火药,这种所谓“开花弹”,命中敌舰不会爆炸,只能当成实心弹用。
再看国外购进。自1891年开始,清廷明令禁止北洋水师从国外购买枪炮舰船,国外购进的道路被直接封死了。
本来就数量不多的开花弹,再排除质量不佳者,则海战中北洋水师能用的合格的开花弹就更加稀缺了。而就是这些少量的开花弹,里面填充的也都是传统的黑火药,爆炸威力比较有限。
(二)日本联合舰队
反观日本联合舰队,其120mm口径以上火炮使用的几乎全部是开花弹,无明显质量问题。更加恐怖的是,当时日本不满足于传统黑火药的威力,已经研制出了主要成分是苦味酸炸药的“下濑火药”(以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命名),并于1893年1月开始装备日本海军。有人做过推算,在同等重量下,该“下濑火药”的爆炸威力是传统黑火药的100倍。当然,由于当时“下濑火药”的爆性还不太稳定,有时也会发生自爆,因此,日本联合舰队应该没有全部换装“下濑火药”,而只是装备了一部分,但其威力已然相当恐怖。
两相对比,北洋水师是大量实心弹、加部分黑火药开花弹,日本联合舰队是大量黑火药开花弹、加部分“下濑火药”开花弹。北洋水师处于绝对劣势。
五、装甲防护
上面依次比较了吨位、速力、火炮和弹药,北洋水师均处于劣势。不知道大家对北洋水师的信心是不是被我说的快没了。北洋水师难道就没有一项能处于优势地位吗?
还真有。在装甲防护能力方面,北洋水师整体上要优于日本联合舰队。大东沟海战时,北洋水师有4艘铁甲舰(定远、镇远、经远、来远),而日本联合舰队只有1艘铁甲舰(扶桑),诸如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都算不上铁甲舰,而只能算是半铁甲舰。
特别是定远和镇远这2艘铁甲舰,装甲防护能力极强,采用了“装甲堡”设计,在军舰中部建造竖甲以保护锅炉仓、弹药库等要害部位,是为“装甲堡”,其装甲厚度达到35.6公分,而日军唯一的参战铁甲舰扶桑号,其甲带的装甲厚度不过15-23公分。
但是,对于北洋水师的这一优势,也要辩证的看:
第一,北洋水师的装甲防护优势主要存在于定远和镇远,其余2艘经远和来远,虽然号称“铁甲舰”,其名义上的铁甲厚度也达到24公分,但是,这2艘军舰在设计上存在严重缺陷,其装甲实际上是由3层装甲拼接而成,每层装甲本身确实防护较好,但是,装甲的拼接处是其致命弱点,一旦被命中,很可能会造成装甲带大幅开裂进水。大东沟海战时,经远舰恰恰就是被击中了装甲拼接处,造成装甲带破裂甚至部分脱落,最终被击沉的。
第二,即便定远和镇远,也不是如某些人想象的那样,浑身上下全是厚厚的铁甲,上面已经说了,定远和镇远,使用的是“装甲堡”设计,而装甲堡仅存在于军舰中部,舰首和舰尾防护相对较弱,特别是其水线以上部分,全无铁甲防护。
第三,装甲防护的意义,在于保全自己,以便更好的攻击敌人。而上面已经分析,北洋水师火炮和弹药均处于极度劣势地位,攻击能力不强,防护能力再强又有何用?
综合以上分析,在大东沟海战时,与日本联合舰队相比,北洋水师在吨位、速力、火炮和弹药4个方面,均处于劣势,只在装甲防护方面,有一定优势。
分析至此,有人不禁要问,北洋水师不是号称“东亚第一”吗?为什么在大东沟海战时,其实力会如此之弱?我将在以后,详细分析北洋水师发展停滞不前、以及被日本反超的原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