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外交战线上的斗争仅仅是政治、军事中的一种辅助手段,但是,使臣在关键时刻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譬如春秋时期,烛之武在郑国危亡之际,出使说秦,终于凭着他的机智和巧妙的言辞说服了秦穆公,拆散秦晋联盟,挽救了郑国的危亡。又如战国末期,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想用诈骗和恫吓的手段并吞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唐雎出使秦国,针锋相对地提出“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回击了秦王的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谢罪。至于晏子使楚、毛遂定盟、诸葛亮舌战群儒等等,都说明了外交的成功是不可限量的,因而,使臣的巧言辞令以及临机应变得能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
三国时期,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吴国赵咨出使魏国,巧辞言对,不辱君命便是我国历史上外交活动的一段佳话。黄初元年(公元109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汉继位,是为魏文帝。黄初二年八月,孙权派使者向曹丕称臣,并送魏降将于禁回国。
对于孙权的这一突然举动,魏国的满朝文武大臣都很高兴,并向曹丕祝贺。唯有刘晔有不同看法。他说:“孙权无故前来称臣,必定是内部遇到了危急之事。前不久,孙权在麦城袭杀了关羽,刘备必然要大举兴兵报复。眼下,东吴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我们乘危进攻,所以前来求降,一是用以防止我们的进攻,二是要借我们的援救,以此稳定他们自己的众心而疑惑西蜀。今天下三分,我魏国十有其八,吴、蜀仅各保一州,现又自相攻击,是天要灭亡他们啊!我们应该乘机大举进攻,直接渡江袭击东吴。蜀攻其外,而我袭其内,吴国不出十天必然灭国。吴亡则西蜀势孤,反过来再兴兵讨伐它,就易如反掌了。”刘晔的这一番话深刻地剖析了当时的形势,一语道破了东吴求降的用心,本应被魏文帝曹丕接受。但曹丕在这关键时刻却当了东郭先生,他说:“人家吴国向我称臣,我却讨伐人家,必使要前来投降的人感到畏惧,不如暂且接受东吴的投降而袭击西蜀的后方。”刘晔还要进一步劝说时,曹丕很不高兴地说:“罢了!”
接着,曹丕便派邢贞出使东吴,拜孙权为吴王,位加九锡(即九赐,是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特殊功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不想,东吴的不少官员对此事也很不满,中郎将徐盛气愤地同僚说:“我们不能奋身出战,却让主公屈辱称臣,实在是奇耻大辱。”面对这种情况,孙权安慰众臣说:“当年,刘邦也接受过项羽的封号,称为汉王,那是形势的需要罢了,对于刘邦又有什么损伤呢!”说服众人之后,孙权便派中大夫赵咨去回拜曹丕,表示感谢。
如上的情况表明,孙权向曹丕称臣也好,曹丕加封孙权也好,两方谁也没有诚意,只不过是出于形势的压迫,以便腾出手来对付刘备;曹丕的目的是要摆出大国的气魄,伺机偷袭西蜀的后方。赵咨对于两方的态势当然是了如指掌。那么,作为使臣他应该如何去见曹丕呢?显然,此行是代孙权去拜谢曹丕,自当俯首称臣,但是又不能失掉孙权一国之君的体面,否则,丢了面子,非但落下笑柄,回国以后被孙权问罪。
不久,赵咨便来到了洛阳,受到了曹丕的礼遇。当时,心落成的凌云台金碧辉煌,豪华气派。曹丕特意选在这里接见赵咨,自然大有夸耀实力的意思。百官们也猜透了曹丕的心思,个个表现得很倨傲。就连皇室卫队的兵士也都穿着锃亮的铠甲,雄赳赳、气昂昂地摆出一副高傲的神色。
赵咨由礼仪官引导着一阶一阶地来到大殿之上,他见曹丕不在承明宫接见他,知道这是有意轻慢他。因为承明宫才是国家举办大典的地方,赵咨的心里早就窝了一肚子的火气。按照礼仪规定,三拜九叩、山呼万岁之后,曹丕本应以帝王的身份垂答诏问,但他却嬉笑地问道:“你们吴王是什么的人呼?”赵咨听了一愣,怎么君臣之礼见过,又称我主为吴王呢?于是便慨然答道:“我主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听了很不高兴,便让赵咨说得再详细一些。赵咨说:“吴王选拔鲁肃于庶族寒门,这是聪;选拔吕蒙于行伍,这是明;俘虏了于禁却不杀害他,这是仁;取下荆州却兵不血刃,这是智;据有三州,虎视四方,这是雄;屈身于陛下,这是略。”
曹丕一听此言,心想:口气真不小呀!显然是在跟我比试高低,是在暗示我,他也是一方之主,因而心头更生怒火,但一时他又无隙可乘,便又随口问道:“吴王很有学问吗?”
赵咨答道:“吴王浮江万艘,带兵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余闲的时候,博览经史,只不过不效法那些迂腐的书生寻章摘句死读书而已。”
曹丕终于按捺不住怒火,脱口威胁道:“吴可以征伐吗?”
赵咨回答道:“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防御之法。”
曹丕又说:“那么,吴怕不怕魏呢?”
赵咨应声而说:“东吴拥兵百万,以江汉我池,何惧之有?”说道这里,魏主左右的人面面相觑,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前来称臣的使者竟敢在皇帝面前如此大胆,都以为这下子曹丕一发怒,就有好戏看了。
然而,曹丕并没有发作。他心里很佩服赵咨的胆量,于是问道:“吴王手下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多少?”
赵咨笑了笑答道:“吴王麾下,聪明贤达之士八九十位。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经他这样一说,在场的人都笑了。他们笑得是赵咨的回答巧妙、诙谐、得体。至此,气氛反倒变得和缓了。
曹丕在笑声中很有感触,他从赵咨的应对中看到了孙权君臣的团结一致,更看到了东吴的力量。于是他夸奖赵咨说:“你确实是一个使于四方而不辱君命的人才!”
在这一场智斗舌辩中,赵咨不卑不亢,然而辞锋犀利,气势不可摧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赵咨从三国鼎立的总形势上看来,曹魏的力量还不足以吞并东吴,因而他敢于针锋相对地回击曹丕的傲慢和威胁,做到了智斗舌辩,不辱君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