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通读《二十四史》,他老人家曾经说过:“布衣身世的功臣,变成新贵以后,野心和贪欲逐步膨胀起来。皇帝的礼遇是有限的,他们的贪欲一旦危及到朱氏王朝根本利益,就会落到凄惨地步。”仅就明代历史而言,毛主席研究的范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实录》、《明诗综》、《明诗别裁集》、《明人百家小说》。
所以不需要把那些被杀的开国功臣形容的那么冤屈,各个都有取死之道。不过有一点,那些被株连的家属还是很无辜的,在当时那个时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株连不是朱元璋发明的,也不需要把所谓的思想先进性强加给几百年前的古人。
李善长、胡惟庸、蓝玉这些人我不说,我想换个角度说说貌似死的最“冤枉”的付友德。付友德以功封颍国公,封太子太师,骁勇善战,战功无数,他的死确是因为一件小事,很多朋友猜测因为付友德和蓝玉走的很近,所以被杀,其实不用想那么远,看看其他功臣的罪名一个比一个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杀的就是一个名正言顺、死有余辜。朱元璋想杀付友德用不着以这类小事找茬。
事情的经过:
朱元璋赴宴,参与者文武大臣,门口守卫没有按照礼制佩戴剑囊,也就是说开刃的宝剑直接拎手里站在门口,皇帝路过也还这样,丝毫未曾避讳,此为大不敬,古代如此,其实现代也一样,子弹上膛保护首长,这是必须的,但是身为警卫的你把枪口对着首长,让首长感到了危险,你试试······这不仅仅是基本的礼貌问题。大家就用下图想象一下······
朱元璋和付友德是几十年的“老兄弟”了,彼此的家人都认识,那个持剑的警卫就是傅让,朱元璋认识,傅让是付友德的儿子,寻常人估计朱元璋根本不会忍,直接就杀了,但是面对傅让,朱元璋隐忍了,只是在酒席宴间与付友德抱怨了几句。
重点来了:
付友德起身后向朱元璋请罪,朱元璋却责备付友德不敬,为什么?当着那么多大臣,那么多功臣良将,朱元璋真的缺乏这么一点点的肚量么?朱元璋真有这么混?认错了给个台阶不就得了?不不不,绝不是。这句话颇具玩味。
道歉也就算了,但自此直到宴会结束,付友德“不尽一蔬”赌气不吃了,这也是大不敬,所以受到了朱元璋的斥责,朱元璋为了打压付友德,就对他说:你提着你儿子的头颅来见我吧。啥意思?让付友德杀亲儿子?不是。朱元璋的意思是让付友德不要负气,极其诚恳的承认错误,你一个当爹的为了儿子就不能服软么?
而付友德还在赌气,直接出去就把儿子杀了······
所以,朱元璋才会说“你怎么忍心?”,表明了朱元璋的真意并不是让付友德杀儿子。
您想吧,你朱元璋让人家杀儿子,人家杀了儿子提头来见,你却说你怎么忍心?完全不通逻辑。
这还没完,付友德还给朱元璋准备了黑锅-----你不就是想杀我们父子么?说着拔剑自刎。那朱元璋还不气疯了,其实相对于冯胜,朱元璋更看重的就是付友德,何苦来哉。
关键词:傅让犯错,付友德请罪,朱元璋责备付友德不敬。
哪来那么大脾气?
和皇帝一起马背上打天下,太过熟络,功劳太多太大了,真的拿皇帝不当回事,不信?那先不提战功卓著的付友德,咱们想想胡惟庸,没有李善长他胡惟庸还不知道在哪儿转筋呢,当个县官就不错了,轮得到他当丞相?他敢架空皇权么?敢!胡惟庸有战功?有政绩?他比不了李善长,也比不了徐达。他都能飘成这样,何况付友德这类居功自傲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