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门街头,浓浓的葡萄牙风情融合中国文化,塑造出独具一格的澳门,连当地菜肴也深受葡萄牙人的影响,为这块土地留下了丰富的饮食文化。
今天,笔者想来跟大家聊聊,在澳门常常看到的「马介休」料理究竟是什么料理。
上图这一颗颗橄榄状的油炸开胃小点,就是大名鼎鼎的「炸马介休球」,也是澳门当地不可错过的美味。
什么是「马介休」?
走在澳门街头,常常可以看到餐厅外头摆出印有「马介休」三个大字的菜单,像是「炸马介休球」、「忌廉焗马介休」、「薯丝炒马介休」都是。 究竟,什么是「马介休」呢?
「马介休」是葡萄牙语「Bacalhau」的中文音译,如果按字面上的意义来翻就是「盐腌鳕鱼干」。 过去,新鲜鳕鱼保存不易,葡萄牙人干脆用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把新鲜鳕鱼的鱼头和内脏等器官移除后,放在地中海的艳阳下曝晒风干,之后再抹上厚厚的盐,如此一来「马介休」就完成了!
反映讨海人生活
然而,「马介休」的出现不只作为一种可以长期保存的食物,它还是葡萄牙历史文化的缩影,如实地反映了葡萄牙讨海人的生活,以及鳕鱼对葡萄牙人的重要性。
图为1882年的木刻板画,图中描绘了人们将纽芬兰岛海域捕到的鳕鱼风干的过程。
风干鳕鱼 方便、营养又好保存
西元八世纪,出没在北欧一代的维京人最拿手的就是风干各种油脂含量低的鲜鱼,其中也包含了鳕鱼。 西元十世纪末,他们来到了北大西洋上的纽芬兰岛(Newfoundland),发现这座岛附近的海域充满大量鳕鱼,正好捕上岸制作鳕鱼干,做好的鳕鱼干不仅重量很轻、便于放在船上跟着走,还十分营养。 根据资料显示,一公斤鳕鱼干的营养相当于五公斤的新鲜鳕鱼。 而且,鳕鱼干如果有好好保存,至少五年不会坏。
除了风干,还用盐腌
不久后,居住于西班牙中北部及法国西南部的巴斯克(Basque)渔夫也发现了纽芬兰岛丰富的鳕鱼渔场,开始在这里大肆捕捞鳕鱼,并且除了像维京人一样风干,还会利用盐腌的方式保存鳕鱼,再把风干盐腌后的鳕鱼卖到欧洲各国,葡萄牙就是他们的客人之一。
图为挪威工党现任副主席派德森(Helga Pedersen),她手上拿的就是在挪威制作的马介休。
向巴斯克渔夫学习
西元十四世纪,葡萄牙人决定自己出海捕鳕鱼,并且从巴斯克渔夫那习得了制作「马介休」的方法。 首次记录有案的是1353年,当时葡萄牙和英国签了条约,保障了葡萄牙渔夫在英国海域有50年的合法渔权;作为交换,葡萄牙提供葡萄酒给英国。
葡萄牙海军要靠它
1472年,葡萄牙人在地图上把纽芬兰岛标为「鳕鱼岛」。 1497年,马介休成了葡萄牙海军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葡萄牙也在1501年开始积极发展鳕鱼产业。
进口鳕鱼取代出海
然而,在1580年代,当时的葡萄牙受到西班牙统治,在英国与西班牙互争海权时,葡萄牙的船只屡遭英国攻击。 到1640年葡萄牙从西班牙独立时,大部分的葡萄牙船只都被破坏殆尽,葡萄牙的鳕鱼产业每况愈下,开始用进口鳕鱼的方式代替自己出海捕捞。
1894年3月19日法国巴黎发行的《小期刊》杂志封面上,描绘了渔夫准备前往冰岛和纽芬兰岛捕鳕鱼,亲友们依依不舍的场景。
不想当兵 就到海上当渔夫
时间来到了1830年代,葡萄牙人想要重新捕鳕鱼,许多年轻人决定到海上当渔夫,因为只要自愿到海上捕鱼就可以躲过征兵。 然而,渔夫在海上的生活并不轻松。
上船当「腌鱼手」 日子不轻松
其中,他们得挑战在摇晃的渔船上用盐腌鳕鱼,被选到当腌鱼手的水手会被关在只透进一点光线的船舱内,把一条条捕到的新鲜鳕鱼用盐腌起来,他们的手不久就会因为长期泡在盐里而肿胀,伤口结痂后又再次受伤。 当时母亲会吓唬孩子,如果他们不乖,就会被送上船当腌鱼手!
图为1930年代,在葡萄牙紧邻大西洋的阿威罗(Aveiro),人们正在风干满满的鳕鱼。
没有冰箱也不怕
然而,葡萄牙人逐渐发现,与其自己大老远跑到北大西洋渔场捕鱼,还不如跟在附近捕鱼的挪威等北欧国家进口,再来风干盐腌成「马介休」,让家里没有冰箱的葡萄牙人也能够一尝海洋的美味。
「忠实的朋友」
根据统计,1980年代时,葡萄牙境内还有大约八成的人家里没有冰箱,马介休正好解决了他们的困扰,并且是便宜的蛋白质来源,马介休也被昵称为「忠实的朋友」(fiel amigo)、「穷人的食物」,光以马介休为食材的菜肴就超过了一千多道,可见马介休在葡萄牙料理中无处不在。
葡萄牙设立规范
走一趟葡萄牙市场,各式各样的马介休通常会大剌剌地摆在台面上出售,也没有所谓的品牌,顾客在选购时可以摸一摸、闻一闻,仔细检视马介休的大小、颜色还有风干的程度等。 也因为马介休的变化万千,让葡萄牙当局决定设立规范,唯有符合相关规范的马介休,才可以打上「葡萄牙传统马介休」(Bacalhau de Cura Tradicional Portuguesa)的标签出售。
在葡萄牙里斯本的超级市场内,可以看到马介休专区,上头的广告还写上了马介休的昵称──「忠实的朋友」。
不吃牛、不吃猪 来吃马介休
而在以天主教徒为大宗的葡萄牙,信徒们通常在每周五、大斋期和圣诞夜时会守斋,也就是不吃热血的动物(猪、牛、羊等),这个时候方便、便宜又能千变万化的马介休就派上用场。
圣诞夜大餐这么吃
通常,葡萄牙人的圣诞夜大餐会吃水煮马介休搭配卷心菜、马铃薯、洋葱、胡萝卜、水煮蛋和鹰嘴豆,并且淋上大量的橄榄油。
地理大发现到澳门
而万用百搭的马介休,也伴随着葡萄牙地理大发现的脚步,出现在巴西、安哥拉、维德角、印度果亚邦等地,当然还有澳门。
图为葡萄牙酒吧中常常出现的开胃小点「炸马介休球」,这道料理在澳门也吃得到!
料理前,先泡水
在澳门,厨师们秉持葡萄牙人留下来的传统,烹调出一道又一道令人食指大动的马介休料理。 然而,无论他们要做哪种马介休料理,都得先把马介休泡在水中至少24小时,借此降低盐分。 随后,厨师们会把马介休切块、切丝或切碎,端看制作何种料理而定。
开胃菜:炸马介休球
举例来说,在澳门非常受欢迎,可以当作开胃菜也可以当作点心的「炸马介休球」(Pastéis de Bacalhau),制作时用的是切碎的马介休混合薯泥、蛋、洋葱和香芹,最后用汤匙挖成橄榄球状,下锅油炸后就成了一颗颗外皮金黄酥脆,里头松软绵密、鲜味十足的「炸马介休球」了!
图为「忌廉焗马介休」,焗烤的香气一端出烤箱就扑鼻而来,让人垂涎三尺。
疗愈食物:忌廉焗马介休
再来,第二道令人更开胃的马介休料理是「忌廉焗马介休」(Bacalhau com Natas),这里的忌廉指的是鲜奶油,顾名思义就是把马介休切成小块后,混合鲜奶油、马铃薯泥、洋葱后,再铺上起司丝,放进焗烤盘中送入烤箱就大功告成了。
虽然这道料理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准备,不过出烤箱后那逼人的香气和浓郁的起司味,让它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疗愈系」食物。
上图就是澳门著名的葡式料理「薯丝炒马介休」,这道菜源于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上城区。
家常菜:薯丝炒马介休
最后,在澳门还可以看到发源自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上城(Bairro Alto)的「薯丝炒马介休」,直接将切成长条状的马介休和马铃薯丝与蛋一起拌炒,起锅后再加入橄榄、放上香芹增添香气,就是一道充满浓浓葡萄牙风情的家常料理了!
转载声明
本文转载自地球趴趴团,如需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