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型攻击核潜艇(俄文:проекта 705 《Лира》,中文:天琴座,英文:Project 705 《lyra》,北约代号:Alfa-class,译文:阿尔法级,简称:A级),是苏/俄海军隶下的第二代攻击型核潜艇。该艇曾是世界上成批建造的攻击核潜艇中吨位最小、航速最快、下潜最深、自动化最高并采用钛合金耐压艇体的核潜艇;也是苏/俄海军迄今为止满编作战人数最少、效费比最低的核潜艇。本级艇自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后,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自设计建造到服役使用一直充满了争议,也被称为是"超越时代的核潜艇",在原苏联攻击核潜艇潜艇建造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在北极冰区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705型攻击核潜艇除了采用最优化的长宽比外,为了使艇体光顺,指挥台围壳和上层建筑处的非耐压艇体也是光顺连接的,消除了指挥台围壳和甲板处的垂直连接、直角过渡,使得流经此处的水流更通畅,也消除了指挥台围壳两舷侧的水平甲板。为了减少艇体的摩擦阻力,要求钢板的表面粗糙度不超过10-15微米。艇上的所有流水孔和开口都做成可关闭的,以避免在水下时海水从开口处流进流出,增加艇体阻力。
【双视图】
【侧视图】
【水下状态设想图】
【三视图】
博主十分欣赏该705型核潜艇的"三元流体指挥塔围壳"和单轴推进。低流体阻力的"三元流线体指挥塔围壳"实现了主附体融合的线型设计,从细节上看苏/俄后来批量建造的971型攻击核潜艇线型也是在705型核潜艇的设计经验上放大改进而来。在潜艇的流体噪声中,因为其指挥台围壳前端辐射声压最大,所以其辐射噪声最强,同时采用流线型围壳和围壳前端填角无疑对降低流体噪声是有好处的,但是其弊端也较为明显:流线型围壳的制造成本高,且不容易布置观瞄、侦查设备,风浪较大时水面航行上浪严重……话虽如此,但高傲的美国海军依然在其SSN-21"海狼"级和SSN-774"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上采用了类似的设计,美其名曰"先进低阻围壳"。
【"三元流线体指挥塔围壳"实现了主附体融合的线型设计】
【采用流线型围壳和围壳前端填角无疑对降低流体噪声是有好处的……】
【采用流线型围壳和围壳前端填角无疑对降低流体噪声是有好处的……】
【"三元流体围壳"在风浪较大时水面航行上浪严重……】
705型攻击核潜艇由著名的第143特种设计局(СКБ-143)即现在的"孔雀石"设计局负责设计,是一款集小排水量、高水下航速、高自动化水平、高水下机动性能等优点于一身的反潜型鱼雷核潜艇,原苏联当年将其设计称作"小型高速自动化水下歼击机",可见其突出的设计性能。705型共建造了7艘,其中包括4艘在列宁格勒的第196造船厂建造的基本型705型和3艘在北德文斯克的北方机械制造厂(402造船厂)建造的改进型705К型。
【705型核潜艇装备6具533毫米液压气动式鱼雷发射管】
【 "掀起你的盖头来"——船台上遮蔽的艇首声呐】
705/705К型核潜艇虽然应用了高强度、低密度的钛合金作为艇体材料,但与之后的685型深潜试验核潜艇不同的是,705/705К型的潜深并不大,工作深度为320米,极限深度为400米,与苏联海军第二代鱼雷核潜艇的水平相当。似乎钛合金耐压艇体的低磁性和高倔强系数在该级艇上并未得到十足的体现。此前,还流传一种说法是705型的7艘艇中,只有1-4号艇采用钛合金建造,而5-7号艇则又改回高强度钢建造,代号为705M,性能也相应差很多,但至今无法证实。博主暗揣会不会是在北德文斯克北方机械制造厂(402造船厂)建造的那3艘改进型705К型被西方情报部门搞混了?
【艇体结构依旧是苏/俄传统的"双耐压壳体"和"大储备浮力"】
【在如此紧凑的艇体结构内建造双壳体】
705型攻击核潜艇全艇分为3个逃生区域,即艏、舯和艉区域,共分6个舱室。第1舱为鱼雷舱,2舱为机电设备和辅机舱,3舱为中央指挥舱,4舱为反应堆舱,5舱为主机舱,艉舱为舵机和辅机舱。耐压艇体由圆柱体和正截锥体组成,首端和尾端均为平面舱壁,第1舱和第2舱间的舱壁是阶梯形的,第3舱的艏艉隔壁是球面舱壁。艇上还设置了可供全体艇员水下逃生的漂浮救生舱,这在苏联潜艇上也是首次,它能在应急情况下保证全体艇员的逃生,该舱布置在中央操纵舱之上。
【彼特罗夫的最初设计方案全艇只分为三个舱室,而且是苏俄潜艇少见的"单壳体"结构!】
【705型攻击核潜艇全艇分为3个逃生区域,即艏、舯和艉区域,共分6个舱室。】
705型核潜艇上装备有6具533毫米液压气动式鱼雷发射管,可发射18枚鱼雷、水雷和导弹武器。水雷在不装载鱼雷的情况下可载40枚。
【第1舱为鱼雷舱,2舱为机电设备和辅机舱。】
【3舱为中央指挥舱,4舱为反应堆舱。】
【5舱为主机舱,艉舱为舵机和辅机舱。】
首艇К-64号在1968年6月2日开工,1969年4月22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交付海军使用。在列宁格勒下水时伪装成641型潜艇以防止间谍窥探。从CIA解密文件来看这些措施还真管用, 当1969年涅瓦河边的散步者(间谍)发现舾装中的该艇后,美国海军分析人员最初误认为是一艘由641型潜艇改进的柴电潜艇。然而,西方情报人员在当地酒馆里就打听到了有关705的钛合金材料等关键情报,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保密失败案例。
【伪装成641型常规潜艇下水的705型核潜艇首艇】
【伪装成641型常规潜艇下水的705型核潜艇首艇】
【伪装成641型常规潜艇下水的705型核潜艇首艇】
包括短命的首艇在内(服役没多久就报废),所有的705/705К型攻击核潜艇都进入北方舰队服役,并在90年代以后陆续退役(К-493号1992年退役)。这级在东西方冷战期间性能表现鹤立鸡群的水下攻击利器,"全寿命"只有区区二十年。究其原因,除了其造价昂贵,保养维修困难外, 过于追求先进技术带来的负面问题也是其短命的原因。在其服役生涯中,钛合金耐压壳体、铅铋合金液态金属反应堆、传动装置……先后出现过重大技术问题,使得该级艇很长时间均处于一种"半现役"状态。
【瞧这个模型的价格,就知道这头"吞金兽"造价有多么高昂……】
【入船坞检修的705/705К型攻击核潜艇】
【入船坞检修的705/705К型攻击核潜艇】
【入船坞检修的705/705К型攻击核潜艇】
【入船坞检修的705/705К型攻击核潜艇】
【入船坞检修的705/705К型攻击核潜艇】
在冷战高峰时期的苏联海军形形色色潜艇中,705型攻击核潜艇身上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这款被西方称为"阿尔法"级(A级)的水下怪兽是"军备竞赛"另一方骗取国防经费的牺牲品。因此,在大部分西方出版的文献资料中,705型核潜艇的很多性能数据都被故意放大(如潜深800米、航速43节等)。博主十分敬仰的某军事科普大咖通过对苏/俄资料文献的编译考证得出705型核潜艇的性能数据还是比较可信的:水面排水量2300吨(2280吨,括号内为705К型,下同),水下排水量3150吨(3125吨),全长81.4米(79.6米),宽9.5米,吃水6.24米。除外观上难以用肉眼区分的尺寸差别外,705型与705К型的主要差别在于动力装置,前者装有1座155兆瓦的ОК-550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而后者装有1座同功率的БМ-40А型液态金属冷却反应堆,主机均为一台40000马力的ОК-7型蒸汽轮机,单轴单桨推进,水面航速均为12节,水下航速为40.2节(40.3节)。艇上电力系统包括2台各1500千瓦的ОК- 1.5型涡轮发电机和1台500千瓦的ДГ-460/500型应急柴油发电机,在主动力装置丧失功能的情况下驱动2部136马力的辅助推进电机,以低速返回基地。
【705К型攻击核潜艇К-123号于1996年7月31日被拆除。】
【在北方舰队基地内锚泊的705/705К型攻击型核潜艇】
【在北方舰队基地内锚泊的705/705К型攻击型核潜艇】
【在北方舰队基地内锚泊的705/705К型攻击型核潜艇】
【在北方舰队基地内锚泊的705/705К型攻击型核潜艇】
【一并锚泊与基地码头的671РТМ和705К两款攻击型核潜艇,可见后者的确"袖珍"……】
【在北方舰队基地内锚泊的705/705К型攻击型核潜艇】
【在北方舰队基地内锚泊的705/705К型攻击型核潜艇】
【在北方舰队基地内锚泊的705/705К型攻击型核潜艇】
在讨论舰船性能的时候,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动化水平"挂在嘴边,但这一战技性能很难以直观的数据进行描述。不过,艇员人数大幅减少就是705/705К型核潜艇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具体表现,艇上基本编制最初只由29人,其中军官18人,后来又增加了3名艇员。人员的减少也带来了生活保障条件的改善,所有艇员都有独立的铺位,艇上淡水和热水的供应都没有限制,自持力为50天……
【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水面航行状态的705型攻击核潜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