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排,或者叫牛扒,是一种:块状的牛肉,经过油煎或者烧烤,搭配上酱汁、蔬菜一起食用的菜式。据说这道菜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当时欧洲的老百姓只能吃到猪肉和羊肉,牛肉是王公贵族才能吃到的高级肉。这些身份尊贵的牛肉被王公贵族家的御厨细心烹饪,搭配上同样在中世纪身份尊贵的胡椒、香料,在庆典祭祀、招待贵客等特殊场合中食用,以彰显主人是多么有钱有权。
而后,世界人民经济条件好了,牛这种动物因为农耕、食用等用途越养越多,牛排再也不是宫廷菜,一般的西方家庭也吃得起了。然而在中国,我们却一直都没有吃牛排的习惯,一则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简单的油煎、烧烤实在体现不出我们的精湛厨艺,二来煎牛排一餐就得吃掉一大块肉,还是牛身上最好的肉,经济条件一直不发达的我们,吃起来还是有些肉疼的。
所以一直到现在,21世纪了,中国人民都不常吃牛排,无非是情侣约会,不想吃火锅、中餐的时候,偶尔奢侈一下。可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的中国人不吃牛排,古代的中国人,也不吃吗?按道理说,古代中国的经济条件更差,牛还肩负着耕地的重任,不能乱杀。但普通老百姓吃不起,王公贵族还吃不起吗?
《礼记》,传闻为孔子和他的72个学生所著,是研究先秦社会一部相当重要的资料。在《内则》是《礼记》的第12篇,其中记录了周代人都吃什么,不吃什么,吃的东西怎么做,有什么讲究,堪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食经》.
就是在这本书中,提到了大约3000年前,周朝天子宫廷宴(也称周八珍)中的一道菜:捣珍。其具体做法是:取牛、羊、麋、鹿、獐等五种牲畜的外里脊肉,放在一个容器里捣成肉泥,再取出用油煎制成,再搭配上熬制好的肉酱汁食用。显然,这么豪华的菜式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食用,不过从做法到吃法,你觉不觉得和牛排有异曲同工之妙?
还记得近两年,不少食品安全相关的新闻中都爆出过“胶水”牛排,说有些无良商家用各种碎肉拼接成牛排,冒充整块牛排出售。而周天子吃的,也算是“胶水”肉排了,只不过周朝御厨们用的碎肉不是劣质肉,而是一种牲畜只取一点点的高档肉。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在周朝就有的“煎牛排”,没在中国一直传承下来,而是被西方人学去了呢?原因之一,是中国古代穷的时间太长,足有上千年不能吃牛,只有王公贵族能享用的菜式很难流传下来。原因之二,就要说一个外族:匈奴人。
据《世界名菜丛书》的编者考据,在欧洲,拥有最多肉排(扒)类名菜的国家不是法国、意大利、德国这些大国,而是匈牙利。同时,又有学者称:匈牙利人的先人中有一部分是中国史书中常见的匈奴人,他们在战乱年代西迁到了欧洲,定居下来,并且把很多中国的饮食习惯都带到欧洲去了。
而法国、西班牙等国的牛排,则是通过和匈牙利王室的通婚传播的,久而久之,中国没人吃牛排了,西方人越吃越多,牛排也就成了西餐的代表。当然了,以上这些都只是国内饮食文化研究员和考古学家的推论,能否在未来的饮食考古学中得到证明,还未可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