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文/公务员频道
80后又称八零后,“80后”一词来源于国际社会学家们讨论社会发展一代名词。社会学家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每10年分成一个阶段加以研究,80后就是1980年1月1日至1989年12月31日出生的人群,有时也泛指出生于1970年代末期,即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年轻一代。80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的代名词。
部队大院里的“80后”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特指80年代出生的随军在营区生活的部队子女,由于当时部队里营区和家属区都在一起,所以大家都在一起生活,大机关的营区里有许多配属(饭堂,冷库,小卖部,洗澡堂,储蓄所,邮局),相对比较独立,所以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一代80后(1978年——2000年左右)的人群,就显得比较特殊了。
一、寻觅号角的日子
大院里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听着起床号,出操号熄灯号长大的,(据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107种标准军号:常见有冲锋号、紧急集合号、起床号、出操号、开饭号、熄灯号等。)以至于不管多少年后,只要一听到军号声,就能准确的报出是该进行某种活动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每天晚上10点,只要熄灯号一响起,80后大院的孩子们就会看见一排排营房里一盏盏灯有序或无序的熄灭,那种号声吹灭万家灯火,只剩下繁星满天的情形,别是一种风景。
二、歌声嘹亮的日子
大院里时常会听见军歌及革命歌曲。出操时,站队时,吃饭时,列队时,集体活动时。歌声无处不在,因此对于80后的大院子女,“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团结就是力量”,“游击队之歌”等歌曲仿佛天生就会场,闭着眼睛都能唱的有模有样。最美好的场景就是食堂两个入口,一个队伍排的是干部战士的,一个队伍排的是家属小孩的,吃饭前两边先拉拉歌,直唱的面红耳赤,胃肠蠕动加快,正气上升,浊气下降,让那个年代肚子没有什么油水的我吃的愈加多了。
三、物资相对丰富的日子
八九十年代社会上物资相对比较匮乏,但部队因为保障体系比较特殊,就较地方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
一是配套设施比较完善,应有尽有,宛如一个小社会。
1、洗澡堂。每家一个月发几张票,凭票洗澡,让我们这些臭小子每周也能保持几天香喷喷的日子。
2、冷库。夏天还发过橘子冰棍和奶油冰棍,我一个80后的发小就是在冷库房顶上用冰棍棒烧火烤土豆,结果把冷库给点着了,在若干年后的今天,他家的客厅正中间的墙上还贴着一张泛黄的稿纸,上面整整齐齐的写到“张某的检查,爸爸妈妈我这辈子再也不玩火,这辈子也不吃烤土豆了”。
3、开水房。那时大院里的80后放学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开水房打开水,将滚烫的开水灌倒8磅的保温壶里,以至于我们长到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觉得热水怎么是会是自家烧的,不是应该去楼下开水房打吗?
4、鸡窝。养鸡其实是为了吃鸡蛋,一家一个,一排排的鸡舍和一排排苏式的砖房小平房相映成趣。放学第二件任务就是就是捡菜叶子,剁鸡食了。那份枯燥乏味,直教人生死相恨。试想那时如果有好汉歌里“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唱段,我相信大院的80后得男孩子,绝对都会义无反顾的冲出去把这一窝鸡都给出手了。
5、游泳池。夏天孩子们的乐园,大院里几乎每个姑娘小子都在游泳池里泡过。我们院里的一个女孩,父母都是军人,天生没一点运动细胞,结果她在大院游泳池里泡了一个小学,结果毕业时竟然游了个全市青少年游泳比赛第一名,升学还加了分,全是游泳池的功劳。
6、大礼堂。对于大院的孩子们来说就是电影院,每周末一场电影,假期每周四下午还加演几场,免费看。除了《铁道游击队》《英雄儿女》《小兵张嘎》《红星照我去战斗》还有颇为流行的《少林寺》等等。于是,大院的孩子们的游戏中就用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扮演英雄人物或是反面人物,一会一个“向我开炮”,一会一个“同志们,我就要牺牲了,这是我的党费”,大院里简直就是好莱坞和梦工厂。
7、小卖部(不用上街就能买日用品等小东西),我人生中第一包上海肉蓉方便面就是从这里买的,红色的纸包装,那味道,简直太香了,一直被我誉为方便面中的劳斯莱斯,可惜再也没有了。那是你还经常会看见一个80后小孩在营区,一边拿着一个醋瓶子,一边嘴里念叨着“打酱油,打酱油”,结果一不小心摔了一跤,等起来,嘴巴里就成“打醋,打醋”了。
到了90年代中期,大院里储蓄所分所,邮局小分局都有了,甚至在生活服务中心,连牛肉面馆,川味排挡都有了,吃喝拉撒什么都有,足不出院便可生活自如,便和地方社会的接触更少了。
二是供给相对充足。那是部队讲究自给自足,也还没有不许搞生产经营,大一些的机关有农场,有副食品基地,隔三差五分点菜,分箱苹果不足为奇。军用午餐肉罐头,整箱压缩饼干,基本隔几个月能整1桶,这些都是80后大院孩子们带到学校和地方同学交换物品、建立友谊的砝码。尤其是到了过年前,大院的灯光球场上人头涌动,老的少的,全家出动,每家分两串广味香肠,两瓶蓝色洋河大曲,三斤花生米,三斤大肥猪肉,两斤小磨香油,一箱子国光苹果,一箱子大白菜,一捆粉条,有时居然会有几条带鱼,那年过的又油又肥,有滋有味。
三是部队工资津贴较地方高。大院里生活水平好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军人工资较地方高(这个到现在都如此)尤其要是父母是双军人,那80后的孩子就生活在天堂了,从身上穿的空军飞行皮夹克,戴的军用马裤呢棉帽子,到手里玩的物件,无不体现着优越。到了80年代末,条件好的大院80后们就能享受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双卡录音机,录像机等家用电器了。90年代初,大院的孩子们就能骑着28永久自行车,滑着旱冰鞋,到后来慢慢就有滑板,掌上小游戏机,任天堂游戏机了。
2000年以后部队营区办公区和家属区已经分的很清楚了,营区是军事管理区,绝对不能随意进出,军属和地方居民生活在一起,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大院的孩子了。我们那拨“80”后部队大院长大的孩子们大的如今已经40岁了,他们大多还在部队工作或是曾经在部队里工作过,我们有过较为精彩的童年,有着足以让我们自豪的父辈,但我们更有着爱党爱家爱人民的家国情怀!更有着尚思为国戍轮台在边疆一干就是20年的责任和担当!无奋斗不青春,我们为我们的青春喝彩!
谨以此文向所有奋斗在的各行各业的优秀的“80”后们敬礼!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