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士革刀、马来克力士和日本武士刀并成为世界公认的三大名刃。大马士革刀通体由乌兹钢历经高温反复折叠锻打500多次淬火而成,成型后刀身满布天然形成的平面花纹,据说装备有大马士革刀的波斯军队与欧洲重型骑士军团对决时,一挥之下可以劈开欧洲士兵的头盔而不卷刃。而由陨铁锻造成型的马来宝刀,其威力更是一刀即可斩断火枪膛管,威力之大足以让人咂舌。日本武士刀的冶炼锻制则是采用低温炼钢的方式反复去粗存精,再以提取的玉钢为材料锻造成刃,因此日本武士刀的杀伤力也非常惊人。
但要论刀剑制作史的渊源和工艺,华夏文明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引领世界刀剑史的先锋排头兵。从春秋战国时代独领风骚的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莫邪等一批能工巧匠到如今的龙泉宝剑视作赠送外宾的最高国礼,中华冶铁铸剑文明史走过了漫长的岁月。
既然如此为什么中国刀剑却为什么没能跻身于世界三大名刀行列呢?
其实,中国刀剑本有谁与争锋的精锐代表之作的,只是后来日本人盗走了国人专利,加之古代战争频繁一批能工巧匠的国宝级铸造宝刀的大师衣钵传人不断衰落,中国历史上譬如欧冶子和干将莫邪等优异杰出的冶金大师才会逐渐没落于历史的长河中。
那么,日本人从中国古代盗走的是什么样的宝刀专利?以至于后世冶炼制刀水平而一蹶不振?这个宝刀独享专利就是唐朝开国利器-----唐横刀!
根据《唐六典·卷十六·卫尉宗正寺》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鄣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释名》曰:“刀末曰‘锋’,其本曰‘环’”。)今仪刀盖古班剑之类,晋、宋以来谓之“御刀”,后魏曰“长刀”,皆施龙凤环;至隋,谓之“仪刀”,装以金银,羽仪所执。鄣刀盖用鄣身以御敌。横刀,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断马剑。”
从以上记载来看,唐横刀为大唐所有可谓言之凿凿的铁证。而由日本正仓院收藏的“金银钿庄唐大刀”的形制来看,近代考古专家傅芸子也在《正仓院考古记·三仓之概览·北仓上》中谈到,唐横刀“刃长日尺二尺六寸四分,锋两刃,刀身微曲而非剑。所谓“唐大刀”者,乃纯粹唐制之大刀,以别于其他所仿之”,综合以上种种情况来考察,最开始仿制唐刀的确系日本人无误。
唐横刀起源继承于汉代环首刀,它抛弃了汉代环首刀的尾部圆环,而加长了持刀的手柄以便于双手持刀。 长度一般都在60~80厘米左右,最长可达一米有余。
由于南北朝以来随着马镫的发明,重装骑兵作为战场主角开始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在这一时期,破甲成为古代战场冷兵器交锋的首要任务,而此时的北齐冶金大师綦毋怀文通过改进灌钢法将生铁熔化,浇灌到熟铁上,使得生铁中的碳元素融入熟铁内,然后用动物尿液和脂肪淬火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扎”这是《北齐书》对灌钢法制作刀剑的描述。
结合现代科学观点审视,生铁含碳量高,性能坚硬耐磨,但韧性较差易于折断,而熟铁性软柔韧有余却硬度不足,綦毋怀文通过灌钢法萃取生铁和熟铁的优点,这样炼成的钢材成为打造一口绝世宝刀的不二法门,因此以灌钢之法冶炼出的宝刀又名“宿铁刀”。
相传以灌钢法锻造出来的“宿铁刀”一挥之下"斩甲过三十扎"。而唐横刀也正是采用了锻造“宿铁刀”的灌钢法来打造的。除此之外,除了唐横刀运用了綦毋怀文锻造“宿铁刀”的灌钢法,“覆土烧刃”也成为了锻造一口质地优良的宝刀的必备秘诀。
所谓“覆土烧刃”就是把事先调配好的特有泥浆涂抹在灌钢法烧制的宝刀刀身,再将刀口上覆盖的泥土刮掉,然而把整个宝刀置于炉火中烧制,刀身达到一定温度后,将宝刀整体置于水中。在温差急剧变化时,由于刀身主体部位被泥土覆盖,故覆盖有泥土的刀身冷却速度慢,刀身整体显得更有弹性和韧劲,而直接裸露于水中未经泥土覆盖的刀刃降温急剧,铁分子在冷凝的作用下快速收缩,刀刃变得异常坚硬和锋利。在多道复杂的工艺的锤炼下,一口上好的唐横刀横空出世,唐横刀不光"斩甲过三十扎",其削铁如泥、断金切玉的锐利锋芒更是不在话下。
公元663年8月,朝鲜半岛的白江口海域,唐军与日军展开了一场实力悬殊的大规模海战,日军依仗一万余艘战船和四万两千名士兵数量的绝对优势,率先向唐军的170艘战舰和13000名唐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冒着来自唐军的火器和箭雨,一部分凶悍的日军士兵成功登上了唐军的舰船,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刃凶狠地扑来,似乎看到了唾手可得的胜利,然而对于这些日军来说,这一战将成为他们终生无法摆脱的噩梦。在刚一登船的刹那间,迎面而来的是一道道骇人的寒光,将这些日军士兵无情地斩杀,唐将刘仁轨从容指挥唐军发起了对日总攻,唐军官兵手持当时最为先进的唐横刀斩向了日寇,瞬间,整个白江口海域火光冲天,侥幸登船的日寇被唐军手中的唐横刀拦腰斩断,现场惨不忍睹。
唐军凭借手中利器风卷残云般一口气生生斩杀了日寇一万余人,而发起这场白江口海战的罪魁祸首日本国中大兄皇子,在目睹日本精锐部队在此次海战中怵目惊心的惨败后,精神状态陷入了高度紧张,日本举国震惊进入了为期三年的国家紧急状态,而中大兄皇子(天智天皇)对于日本以西的重要海岸更是重兵据守,极度害怕唐军会乘胜攻入日本,在几年的惶恐后,日本人在认清了自己惨遭唐军艨艟巨舰和精良武器花样吊打的现实后,于是他们以极度谦卑的姿态,求学于唐王朝,乖乖地做起了大唐王朝的“孙子”兼“学生”。
经此一战,日本整整老实了900多年,再也不敢对中原王朝有丝毫怠慢,直至万里朝鲜战争,双方兵戈再起,日本同样惨遭明军的花样吊打,而不得不再安静数百年。但在白江口海战中让日寇心有余悸的唐横刀此后成为日寇重点仿效的武器,日寇为了能得到唐军的一口上乘唐横刀更是倾尽举国之力盗师学艺,后经数代日本国人的仿效和锤炼,一种完全脱胎于唐横刀的日本武士刀才逐渐浮现于世人眼前。用今天的话来说,日本就是典型的“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受虐民族,而唐横刀就是白江口海战中腰斩日寇灵魂的神兵利器。因此,“国之重器不可示于人也”即是此理。
参考资料:《唐六典》、《北齐书》、《正仓院考古记》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