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简称“浙”,省会杭州。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称之江、折江,又称浙江,省以江名。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鱼米之乡,被称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1.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是浙江嘉兴特色传统名点。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嘉兴粽子
嘉兴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汉唐以来,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唐·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纪绩》中云:“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中提到: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同时,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肉鸡和鲜蛋产量和质量也很高。这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后来形成五芳斋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2.张一品酱羊肉。
此菜选用嫩湖羊,以炭火焖,用酱油、水糖、红枣、生姜、胡椒等配料精制而成。特点是色泽红亮,汁浓肉嫩,酥而不烂,鲜嫩可口,色、香味兼备,为湖州百年传统名菜。他的羊肉肥而不腻鲜嫩香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补益产妇,通乳治带,助元阳,补虚劳形衰、通乱治带、生精血等辅助功效。是浙江的有名小吃,有特色。
酱羊肉
浙江湖州德清县新市“张一品酱羊肉”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末年,宁波人张和松来新市镇,与另一同乡人在北街开设一家饭店。后张和松独立门户,在继承传统羊肉烧法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烹调方法,经过多次试验,终于使他烧的羊肉受到顾客的欢迎。到了三十年代,其子继承父业,在经营上比其父更高一筹,不仅烹调考究,选料均用两岁到四岁的肥壮湖羊,而且每一锅他都要亲自品尝。因此,生意越来越兴旺。他还请一秀才取店名。秀才看到该店正朝一家“当铺”,过去有“一品当朝”的美句,又想到该店的羊肉也应在同行中独占鳌头,于是取名“张一品”。
3.杭州东坡肉。
杭州东坡肉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名肴,属于浙菜系。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苏东坡(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对诗人、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他自己会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长烧肉,在他的许多名诗中,亦有 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如<<食猪肉>>、<<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 >>、<<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
东坡肉
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组织民工在西湖筑了一道堤。能使四周的田地不怕涝,不愁旱.庄稼连年丰收。着实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为了感谢苏东坡.那年过春节,城里男女老少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东坡盛情难却,便收下了猪肉。叫人切成方块,烧得红稣酥的,然后按民工的花名册,挨家挨户把肉分送给他们过年。老百姓看到苏东坡不忘民工,越发爱戴他,把他送来的肉叫“东坡肉”。吃起来更觉味道鲜美。
那时.杭州有家大菜馆,菜馆老板见人们夸说东坡肉,就和厨师商量,也把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挂出“东坡肉”的牌子。牌子一挂出来,那家菜馆的生意就兴隆极了,从早到晚,顾客不断。每天杀十头大肥猪都不够卖。别的菜馆看得眼红,也都学着做了起来。一时间.大小菜馆.家家上市东坡肉。
再说苏东坡为人正直,不畏权贵,朝廷中的那班奸臣对他恨得咬牙切齿,听说他受到杭州老百姓爱戴,心里更不舒服。他们当中有个御史,乔装改扮到杭州,诚心来找苏东坡的岔子。
那御史到了杭州,在一家饭馆吃饭。堂倌递上菜单请他点菜。他接过来一看,头一样菜就是“东坡肉”。他皱起眉头想了想,不觉高兴得拍着桌子大叫:”我就要点这个莱。”
他吃过东坡肉,觉得味道真是不错,向堂倌一打听,知道东坡肉家家菜馆都有。于是,就把杭州所有菜馆的菜单,统统收集来,之后,便兴冲冲地回京去了。
御史回到京城,马上就去见皇帝,说:“皇上呀,苏东坡在杭州贪赃枉法,坏事做绝,老百姓恨不得要吃他的肉!”皇帝问:“你怎么知道?可有什么证据?”
御史就把那一大迭油腻腻的菜单呈了上去。皇帝本来就是个糊涂蛋,他一看菜单,也不分青红皂白,立刻传下一道圣旨,将苏东坡革掉官职,发配到海南去。
苏东坡革职充军之后,杭州的老百姓忘不了他的好处,仍象过去一样赞扬他.把他疏浚西湖筑的堤称为”苏堤”.还把东坡肉公推为杭州第一道名菜。
4.衢州鸭头。
衢州鸭头是衢州“三头一掌”中,面市最早的也是名气最大的。 它是上世纪80年代始见于衢州市面上的经济小吃。鸭头的烧法各家都各有“绝活”,但大抵不离辣椒、姜、蒜、桂皮、杞子、中药等辅料,这样烧制的“鸭头”味道鲜美、色香俱全。在衢城当地的餐馆“鸭头”几乎是每家的主打招牌,特别是夜市大排档,要是哪一家大排档没有鸭头,估计都开不下去。衢州三头(兔头、鸭头、鱼头)是衢州地方特色风味食品,鸭头是三头之一,除了兔头、鸭头、鱼头外,还有鸭掌。
衢州鸭头
关于衢州鸭头的历史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说起!当时在衢州有一冷冻厂,专杀鸭,鸭毛、鸭肉各取所需,鸭头则无人问津。由于当时生活水平比较低,穷人就把鸭头买回家(三分钱一斤)烧着吃,不知哪一天,一位大妈为了补贴家用,在家门口摆了个“味鲜赞鸭头”摊,味鲜赞鸭头既便宜又好吃,一下子风行衢城。因为做鸭头生意成本低,又能赚些钱。现在,“三头一掌”不仅流行于街头巷尾的小吃店和大排档,而且也成了宾馆、酒店的特色菜或品牌菜。于是衢城大街小巷吃鸭头的习惯慢慢由此而来。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初鸭头才真正“火”起来,其“火”的程度不光让衢州人荣幸,更是传播到全国各地而风靡一时。
5.绍兴臭豆腐。
绍兴臭豆腐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浙江绍兴汉族民间休闲小吃,属于浙菜系。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其最风光的时代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一日在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后豪情大发,挥笔题下“青方”二 字,使得臭豆腐立即名扬天下,据历史考证慈禧太后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还将其列为御膳小菜。 臭豆腐好吃,究其原因还是那一坛好卤,卤的制作方法极其复杂,不仅仅是用新鲜蔬菜腌制让其自然发酵,而是在其腌制和发酵过程中不断加入各种香料精心调制,没有几年的时间不敢称老卤或好卤,只能称为清卤,一坛好的卤水常常有二十以上的年头。
绍兴臭豆腐
臭豆腐是绍兴美食的必修课,但对大多数外地人来说也是最难过的关,它是用苋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较多见,因为吃起来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细品品其实鲜味无穷。爱吃的是闻臭而动,不爱吃的是避之惟恐不及。个中高手吃起来是不用加任何调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现在杭州也有臭豆腐,偶尔也可以解解相思,不过总觉得不如绍兴小弄堂里的够味,笑眯眯的老人守着暖烘烘的炉子,窄窄的巷子里是年长日久的安宁的味道。
6.宁波汤圆。
汤团又称汤圆,是浙江省宁波地区著名传统小吃之一,也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宁波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与北方人不同,宁波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宁波汤圆
宁波的猪油汤团,据考证始于宋元时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用当地盛 产的一级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细腻纯净的绵白糖、黑芝麻和优质猪板油制成馅,具有香、 甜、鲜、滑、糯的特点,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因而享誉海内外。宁波地区民间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吃宁波汤团,以示欢乐 、团圆、吉祥之意。一些海外侨胞每逢佳节,总爱吃碗汤团以寄托思乡之情。自1982年起,宁波汤团已成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个点心品种。1997年入选为中华名点小吃。 宁波人在大年初一都有吃猪油汤团的传统习惯。汤团含有团圆、如意的意思,即使在海外的游子,他们“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新春佳节也忘不了要吃家乡的猪油汤团,盼望团圆,以慰思乡之念。
7.葱包桧。
“葱包桧儿”是浙江杭州风味的特色传统小吃。用春饼包卷油条、葱、甜面酱烤制而成。桧儿即油条,浙江的方言,全称为油炸桧儿。
制作要领: 1.制油炸桧儿。 2.制春饼。面粉加少许盐。和水调匀,揉韧,放入盆内,按平按实。再注入清水浸泡5~6小时,用时滗去水,将面再揉匀。小平锅置火上烧热,取揉好的面一小块,轻贴锅面,按扇形转动一圈,塌成1.5毫米厚的圆形薄饼,3~5分钟后,薄饼呈白色时,揭起在反面略烘一下,即成春饼。 3.制葱包桧儿。平锅置火上,将油条放上,按扁,烤至略脆。小葱切寸段,在锅上烤至微黄。取春饼3张,接连铺成椭圆形,抹上甜面酱,放上烤好的葱段,再放烤好的油条一根,对折折起,将春饼卷成筒状,再放入平锅内,揿压烤至呈金黄色即成。喜吃辣味可涂上辣酱,其味更佳。
葱包桧
杭州风味小吃葱包桧有一个有趣的出典。公元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于监安大理寺,杭州百姓十分痛恨秦桧夫妇。相传有一天,杭州有一家卖油炸食品的店主王二店主,捏了两个人形的面块比作秦桧夫妇,将他们揿到一块,用棒一压,投入油锅里炸,嘴里还念道:"油炸桧"吃。这就是油条的来历。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杭州风味小吃――葱包桧。烹调时,选用上白粉制成春卷皮(或叫薄饼)再裹上油条、葱段,在平底锅上反复压扁,直至烘烤到金黄色,再抹上辣酱或甜酱即成。
8.麦饼。
麦饼是浙江省特色传统名点之一,麦饼有甜有咸,甜的以糖和芝麻为馅,咸的内放虾皮、葱花、肉丁、香干,或掺以蛋等为馅,擀成团扇大小状,烙熟即成。做麦饼时,先做好麦饼里面的馅,可以放霉干菜或咸菜,要拧得很干才行,切好肥肉丁,加入盐和味精一起拌匀。再糊好面团,在面粉里加少许水,放个鸡蛋吃起来会更酥香。揉均匀面团,随后把面团捏成碗状,放进事先准备好的馅,再把面团捏拢,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把馒头状的面团擀平,成为盘状,擀得越薄越好,但不能露馅,就做成了麦饼。
麦饼
传说在南宋初,金兵大举伐宋,奸相秦桧对侵略者纳币称 臣,苟且偷安,对抗金名将却一味打击。广大爱国军民对秦桧的卖国行径恨之入骨,于是将麦粉和油放进烘缸里烤制而成。起名曰麦缸饼(卖国饼),此饼别有风味,松脆喷香。往来旅人常备为干粮。时间久了就叫成了麦饼,但是在浙江一些地区,还是有人爱叫它麦缸饼(卖国饼)。而另一种麦饼则以浙江临海的麦饼为特色,其麦饼不采用烘烤,而是平底铁锅油煎,双面刷菜籽油而成,喷香软嫩,主要馅料是土豆泥,冷饭,咸菜等,独具地方特色。
以上配图并非官方,如有出入敬请见谅0.0
声明:以上部分内容选自百度,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