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诗秀
忽接在中学教语文的女儿电话求解,她在课堂上说起“调皮捣蛋”,学生马上问道:“老师,究竟调的是什么皮?捣的是什么蛋呀?”这可难倒了她!
这问题很有趣,古今中外好像没人提出过,也没人追根究底回答过。若想明白究竟,先须知道“调”的本意有“掺和持弄”,而调皮的调,是与调笑、调戏同一类,是掺和着嘲笑戏弄的态度。
调皮有大中小层次问题,小孩子活泼好动,淘气乖巧鬼灵精,只属于可爱范围,算不上调皮捣蛋;青少年顽皮不听话,硬是不改正,是小调皮;成年人酒席上相互机敏戏谑,男女相互调谑,也只是小调皮。如果带些恶作剧、讽嘲性,甚至有破坏性,就是中调皮。至于不顾颜面、不屑品格,才是大调皮。
那么,调皮究竟调什么皮?它和顽皮、赖皮是同样的皮。顽皮是鲁钝顽固,皮厚偏不听劝告。赖皮就是依赖这层皮厚,赖掉不守信用,撑过外界一切指责,他靠皮厚胜人。赖皮又可以说成“死皮赖脸”,已明白揭晓这皮乃是指人的脸皮。顽皮、调皮都是同样指人的脸皮,顽皮是表现脸皮厚钝,调皮是从脸皮上作出不正经的戏弄。
《诗经》有《相鼠》诗,里面提到的鼠皮乃是暗喻人的面皮:“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且看老鼠也有层皮,人怎么能没有仪容?容就是脸皮。老鼠专门偷吃,卑污可恶,也得有层皮,人若没有仪容面皮,则还不如鼠兽!联系诗歌第三章“相鼠有体”,体是指四肢身体,则知这“仪”专指仪容脸皮而言。不要脸不如去死,死不要脸就禽兽不如了!
“调什么皮”弄明白了,那么“捣什么蛋”呢?首先得明白,鸡蛋、鸭蛋或鸟不生蛋的“蛋”字使用得较晚,是后起俗体字。古典经籍都说成鸡卵、鸭卵、鸟不生卵,用卵不用蛋。后代音变,才借用同音的蛋字为之。“蛋”字下面有虫,鸡蛋、鸭蛋里哪有虫?不合造字原则。原来,蛋字本与蛮字一样,下边带个虫字,是南方蛮夷的一种。唐代柳宗元《飨军亭记》里写“胡夷蛋蛮”,“蛋”正是指南方来自海上,以船为家的“蛋民”。宋代征来做劳役,叫“蛋丁”。古时贱视这批蛮族,甚至不准他们在陆地居住。这些人常年船居,站立少而曲膝盘坐舟中的时日长,才被冠以“曲蹄”等带歧视的称呼。“蛋民”要到清代雍正年间才被明令禁止,以消除种族歧视,民国以后更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
由于数千年来对“蛋民”的贱视,所以指人为“蛋”者,往往含轻视的意思,只有“坏蛋”,没听过称人“好蛋”的;只有“混蛋”,没有“纯蛋”的;只有“笨蛋”,哪有“聪明蛋”?只有“蠢蛋”,哪有“智慧蛋”?只有“王八蛋”,并无“龙凤蛋”;只有“穷光蛋”,哪有“富足蛋”?还有“滚蛋”“完蛋”……
“捣蛋”的“捣”是冲击的意思,“捣蛋”意为有坏人来冲击扰乱,蛋字代表这坏人,一见蛋民,便怀疑会来偷鸡摸狗,破坏太平。所以调皮是“以皮来调”,“捣蛋”是“有蛋来捣”,都是先动词、后名词的倒装用法。
“调皮”是脸皮上作不正经的戏弄,不断出花样,不怕难为情。“捣蛋”是坏东西在其间冲击阻碍,不让事平顺,暗中搞鬼。中国语言中,原来处处蕴藏着丰富而久远的内涵呢!
成都晚报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