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战者死,临阵脱逃者得善终,甲午战败本身就是必然。平壤战役是甲午战争中中日军队的第一次正面交锋,这场战役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以后整场战争局势的发展。
平壤战役形势图
1894年7月,日军1万6000多人在朝鲜集结完毕,日陆军大将山县有朋任司令长官,日军分兵四路向平壤进军,于八月中完成了对平壤的包围,并同时切断清军向北的退路。日军两个支队共7000多人主攻平壤城北牡丹台与北门玄武门。总兵左宝贵奉命在此坚守,这是平壤战役最为激烈的战斗。清军以弱对强,据垒坚守,拼死抵抗,最后终因火力不敌,清军据守的堡垒全部失守。日军推进到牡丹台,牡丹台是平壤城的制高点,守住牡丹台对平壤保卫战意义重大。清军士兵在左宝贵指挥下,奋勇还击,力战中牡丹台垒墙被敌炮击中,清军大炮也被炸毁,由于缺乏火力压制,清军伤亡惨重。日军乘势蜂拥而上,牡丹台失守。左宝贵见此情形,抱着以身殉国的决心,穿上御赐黄马褂,指挥士兵向敌还击,部下多次劝他下城躲避,左宝贵断然拒绝,亲自点燃大炮向敌人轰击,虽多处负伤,仍顽强支撑,部下受其感奋,皆昂扬作战。最后,左宝贵不幸被敌流弹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左宝贵成为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清军第一位高级将领。
总兵左宝贵
讲平壤战役,不得不说另一个清军将领,他就是马玉昆。日军在进攻平壤时,同时分三路进犯大同江左岸毅军阵地,马玉昆指挥所部奋勇还击。日军进攻部队因毫无掩蔽而伤亡惨重,二十一联队第一大队第二、第四中队士官全部战死。马玉昆抓住战机,指挥清军由堡垒冲出,向日军发起快速反击,在激烈的白刃战中,日军死伤累累,狼狈退出战场,清军取得辉煌胜利。但终因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指挥失当,清军最终败回国内。1895年,数路清军联合反攻海城,马玉昆与日军战于大平山,马玉昆往来驰骋于冰雪之中,前后三次更换坐骑,其亲兵百人也战仅剩二十余人。甲午大战后,马玉昆因战功被擢升为浙江提督,1900年调任直隶提督。1908年,71岁的马玉昆去世,清廷念其忠勇,追赠太子少保,溢号忠武公。
马玉昆
平壤失守,乃至整个甲午战败,叶志超是第一大罪人。平壤城北玄武门失守后,清军最高统帅叶志超却因贪生怕死,在不与众将商议的情况下,擅自决定放弃平壤,并悬出白旗,要求同日军停战。弃城逃跑时,遭日军伏击,死伤近2000人,军火辎重损失难以计数。叶志超率军一夜狂奔500里,一直跑过鸭绿江。日军乘胜推进,最终完全控制了朝鲜,进军的顺利大大超出了日军的预期,日军气焰更加嚣张,一路北进,很快将战火烧到中国境内。平壤溃败,清廷震怒,叶志超被免职,交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赦免其罪,回到家乡,1901年去世。
图中左一为叶志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