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铁券是封建时代的特殊产物,是由皇帝颁发给功臣的一种特权凭证。比如,从前北周太祖宇文泰遇险,危急关头幸好被李穆所救,宇文泰对此十分感激,为了报答李穆的救命之恩,便赐给李穆免死铁券,可以免死十次。
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赐给大臣免死铁券都不是出于真心,而是作为暂时安抚功臣、拉拢人心的手段。所以,免死铁券通常只是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甚至是催命符。就像明朝初年时,明太祖朱元璋曾给许多功臣颁发了免死铁券,然而这些得到免死铁券的功臣们,后来几乎都被朱元璋给杀掉了。
可以说,能够得到免死铁券,既是一种至高的荣耀,又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可是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大臣愿意得到免死铁券,历史上就有不少大臣请求皇帝赐给免死铁券的事例。
今天要讲的这个人,他为朝廷立下了大功,皇帝主动赐给他免死铁券,他得到之后却非常不乐意,以至于立刻就起兵造反。这个人,就是唐朝名将李怀光。
李怀光从小就参了军,以武艺高强、英勇无畏而闻名,并且屡立战功,深得名将郭子仪的喜爱和器重。郭子仪曾委任李怀光为军中执法的都虞候,李怀光“勇鸷敢诛杀,虽亲属犯法,无所回贷”,执法称职公正,即使亲属犯错也不包庇,“军中畏之”。
后来,李怀光接替了郭子仪的职位,成为掌握兵权的将领。之后因军功被唐德宗任命为检校刑部尚书,宁、庆、晋、绛、慈、隰等州节度使,又被加封为检校太子少师、检校左仆射等职,可谓位高权重、功成名就。
唐德宗画像
建中四年(783年),爆发了“泾原兵变”,叛军占领长安,德宗被迫逃到奉天(今陕西乾县)。叛军首领朱泚在长安自立为帝,与德宗公开叫板,并率兵围攻奉天。作为国家的重要将领,在关键时刻,李怀光率领大军前来救援,讨伐朱泚叛军。经过几番血战,朱泚叛军的势头被挫败,退回了长安,德宗化险为夷。
李怀光本来就浅薄自负,此时又自恃功高,不把朝中大臣放在眼里,他到处嚷嚷说,等自己见到了皇帝,一定要让皇帝把卢杞、赵赞、白志贞等奸臣统统杀掉。卢杞等人得到这个消息,都非常恐惧,连忙劝说德宗,让李怀光乘胜去攻打朱泚,不要来奉天。德宗听信了卢杞等人的馋言,竟不肯召见李怀光。李怀光立下大功,却得到这样的待遇,“颇恚怅”,因此按兵不前,多次向德宗上表,揭露宰相卢杞、宦官翟文秀等人的过失。这些人都是德宗的宠臣,德宗自然舍不得,但是李怀光手握重兵,为了安抚他,迫不得已之下,德宗只好诛杀了翟文秀,将卢杞、赵赞、白志贞贬官。
应该说德宗已经给足了李怀光面子,可李怀光还是拖延不前,依然不愿意进兵。德宗自然希望尽快收复长安,为了安抚李怀光,让他能够安心平叛,便以表彰他的功劳为名,“诏加太尉,赐铁券”,加封李怀光为太尉,并赐给免死铁券,可以赦免三次死罪。
这可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官职和荣耀,但让德宗没有想到的是,这块免死铁券竟然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它彻底激化了李怀光与朝廷之间的矛盾。李怀光拿到免死铁券之后怒不可遏,将免死铁券重重地摔在地上,说道:“皇帝这是在怀疑我吗?只有臣子反叛,才会赐给免死铁券。现在赐给我,是让我反叛。”于是,李怀光下定决心,联合朱泚一起造反。虽然没过多久,李怀光便被杀死,以失败告终,但是李怀光的造反,对于安史之乱后急转直下的唐朝国势,无疑是雪上加霜。
李怀光死后,德宗也明白过来,李怀光未必是真心想要造反,主要是由于互相猜忌导致的。因此,“帝念其功”,德宗没有怪罪他,还赦免了他的家人,让他的一个儿子继承了爵位,并赐给许多钱财、田地、住宅等。又将李怀光的尸体送还,让他的家人收拾安葬。
李怀光本是有功于国家的忠臣,最终却成为了乱臣贼子,这与他鲁莽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不过,以他这样的性格、功劳和权势,等到天下太平了,恐怕也难以有什么好下场。值得一提的是,德宗还算仁厚,在李怀光死后下诏表彰了他勤王救驾的功劳。可是史书不会放过他造反的事实,《新唐书》将他列入叛臣传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