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以前,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直是神圣罗马同盟德意志诸邦的一个部分。直到1648年,根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才成为法国的“非正式保护国”。直到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占领斯特拉斯堡,这才确立了对此地的正式统治,但阿尔萨斯依旧获得自治的独特地位。 1871年,法国战败后,阿尔萨斯被划归为德国。1918年,又划归法国。
阿尔萨斯人的母语一直是德语,自古至今,当地学校一直没有停止用德语教
学。法语才是后来强加在阿尔萨斯人头上的语言!
“一战后,法国政府企图同化该地,特别是企图用国立学校取代当地传统的教会学
校,并禁止德文报纸出版(德语是当地75%居民使用的书面语)”。
后果是:“阿尔萨斯自治运动蓬勃发展,寻求在法兰西共和国内自治。”后来法国
政府放弃了这些文化同化的措施,自治运动才停歇。
——以上资料来自于法德两国之外的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应该是具有权威的
。由此可见,都德在《最后一课》中的描述有多离谱。
还有一个重要事实必须值得高度注意。1871年,普法战争以俾斯麦的大获全胜而告
终,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割让给新兴的德意志帝国,然而在德国接管阿尔萨斯地区时,却
在阿尔萨斯西部小镇贝尔福德(Belfort)遭到小镇居民的反对。原因是可以理解的,该
镇是阿尔萨斯唯一一块法语方言区。由于小镇居民拒绝接受德国的占领,俾斯麦为避免
文化冲突,最终将贝尔福德划归法国。(说明:1871年5 月10日签订的《法兰克福条约
》明确规定:割让阿尔萨斯,但贝尔福德除外。)
这件事引起了俾斯麦的思考,随后俾斯麦宣布按照居民语言归属,划分割让地区。
因此,德国和法国的西部边界走向,几乎严格按照罗曼语族和日耳曼语族分界而行。也
就是说,战胜国德国已经考虑到了文化尤其是语言的背景问题。普鲁士已经尽可能地避
免了都德所描述的那种情况。据此,我们可以想象,《最后一课》的催人泪下的故事有
多少真实性和典型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