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说
只有当我们把发生在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所谓“爱恋”视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好感时,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直面这一现象,才能以淡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有效的教育才会从此发生。
![]()
一、 “禁爱令”颁布,人心惶惶
![]()
最近,这样一条新闻火了,沈阳某学校颁布了一则“禁爱令”。
“禁爱令”规定,校园内异性之间互赠贵重礼物、单独在偏僻处谈话、在校园内并肩散步等均会被界定为校园恋爱行为,将会受到“记过处分”,累积行为,叠加处分,直至开除。
网友们对此众说纷纭。
其实,学校为防止学生早恋出台各种规定,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少学校都制定了管理条例,阻止学生“早恋”。学校们为此,也算是出了大招啦!
![]()
二、那些年防止早恋的招数
![]()
禁止男女生单独相处
河南一所高中曾规定,男女生交往务必遵循在明亮地方、5人以上同学在场。在操场、走廊、宿舍区、餐厅区、学校商店、书店等任何地方男女生单独或结对交往都在禁止之列。
河南汝阳一所高中用一条红线将食堂分为两个区域,男女吃饭各坐在不同区域,一旦坐错区域,将被巡查老师批评。
禁止任何形式的身体接触
杭州一中学详细设定了男女交往的距离:不能小于50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一所高中的 “八条禁令”规定,男女学生拉手一次留校察看,第二次拉手开除。
严格限定男女交往的内容和方式
福建福安一所学校出台“防早恋”校规,其中包括“目光要有分寸;男女生交往时应该注意不应长时间盯着异性同学看”等。
河南周口一高中规定,男女生不得相互请客、互发短信、互赠礼物,互传纸条、书信,男女生不能结对就餐、不能相互代买饭菜、不能在同一个碗里吃饭。
而陕西一所中学则规定, 男女交往如果不谈学习、工作,谈吃、谈穿、谈玩,就会被当作男女生非正常交往处理。
更有甚者,“大师”作法防早恋
几年前,一则“大师作法防早恋”的新闻曾轰动一时。在高考前,吉林一民办培训学校校长组织考生家长做佛事,每人花上千元“提分”。不少学生成绩不理想,家长要求退款被“大师”骂“缺德”。有家长表示,为阻止孩子早恋,“大师”让花700元钱请木头猪回家……
三、防早恋能否防得住早恋?
支持方: “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孩子能专心投入学习!”
有的规定虽然有点“一刀切”的嫌疑,但是却得到了不少家长的支持,他们认为就该如此严格管理。
有家长支持,校长们就有了底气,如浙江一所民办中学的董事长说:“即使很多人议论,我们也没觉得有错,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是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
对此,一名不愿具名的中学老师说,学生早恋是多年的问题了,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防早恋标语、校规虽然严厉,但也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不要耽误孩子的前途。
一些家长说,虽然学校的做法有些简单、直接,但还是表示赞同,这些规定能够时刻提醒孩子,毕竟学生的主要心思应该放在学习上。
反对方: “对待早恋不能一刀切,容易适得其反”
“这个时期孩子们的心情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都是过来人,青春懵懂的感情是最美好的,但不一定就是爱情。真发生了,能够正确引导才是解决的办法。”有家长表示。
这些校规出台,同样惹来了孩子们的心理“波动”,让不少学生感到“有点搞笑”。“难道早恋就是坏学生,就大逆不道了?况且,这里面的很多规定,并不能说明就是早恋了,难道男女生就不能有交往?有些交往也是很美好的呀。”还有学生表示,有种故意和校规对着干的冲动。
有心理医生则表示,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异性接触是正常情感需求,如果限制得太过分,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一些不良反应,甚至会影响到学习成绩。所以校方对于学生早恋大可不必如此“谨小慎微”,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容易弄巧反拙,影响其今后的健康发展。
四、李希贵:重新定义“早恋”
(李希贵,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
经常有一些中学生家长找我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他们万般苦恼的问题中,孩子与异性交往占了相当的比例。每当这个时候,我一般会让家长尝试着想象一个情境:几年后,当孩子上了大学或大学毕业时,仍然不喜欢异性同伴,不屑于和异性朋友交往,家长会是怎样的心情?
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工作期间,我们启动的第一次监测就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诸多指标中,有一项是关于学生叛逆期的确认。监测标准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出现了对父母的叛逆心理,则说明孩子的成长处于正常状态,反之,则不属于常态。看起来,正常还是不正常不能以我们的意愿去确定,其中自有规律和原则。
其实,生理科学和心理科学都告诉我们,青春期是个体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和由此产生的好感,不但正常而且必需。男女之间的情感,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情感,如果一个孩子在特定年龄段没有这样一份特定的情感体验的话,反倒是人格不健全的表现,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孩子们的这一生理和心理现象,并有效地引导他们把握好这种情感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男女生的交往过密定义为“早恋”,家长和老师都视之若虎,避之不及。当我们以这样一种如临大敌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孩子们自认为“很正常”、“没什么”的情感问题时,反差、错位和矛盾冲突便不可避免,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在教育的策略上,我们需要为“早恋”重新定义。因为,如果我们一味地把男女生之间的过密交往,甚至把他们之间的好感定义为“早恋”的话,我们就很容易像王母一样在孩子们中间画一道天河,我们也很容易在焦躁不安中对他们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而且也必然得到来自孩子们的抗拒和抵制。
因为在对同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定义上,我们与孩子们有了不可调和的距离,这种情形下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只有当我们把发生在青少年男女之间的所谓“爱恋”视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好感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才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直面这一现象,才能以淡定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交流,有效的教育才会从此发生。
几年前,曾经读到美国《科学》杂志上的一篇短论。加拿大的一位学者提出,随着基因知识的增加,“疾病”的术语需要重新定义,以防止人们把每一种基因异常都视为疾病。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没有明确的疾病定义,人们很容易认为许多基因差异都是疾病。所以,他们主张把疾病定义为“一种使个体置于不利结果危险增加的状态”。
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要素为“危险”,与危险无关的基因异常不能等同于疾病。事实上,也不是所有的基因变异和异常都与疾病有关。
重新定义疾病,改变了多少病人的人生态度和医生的诊治方式!而我们重新定义早恋,也期待着改变我们老师和家长的教育。
五、作为学校,你不妨这样做
其实,这些校规本身的对错、好坏姑且不论,如何对待孩子们的早恋、如何引导男女生的正常交往,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坦白来讲,学校和家长反对早恋、担心男女生交往的原因,主要是担心以下3个问题:
1、谈恋爱耽误时间,影响学业;
2、恋爱会有“过早偷尝禁果”的风险,有可能会对孩子身心有伤害;
3、担心恋爱会让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不可控因素增多。
但是,就算我们闭口不谈关于性、关于男女生交往的“敏感”话题,就算我们明令禁止“男生女生”有“过多接触”,其实孩子们还是会有青春的萌动。而且,学校和家长越是强势地要禁止和规避的东西,孩子们可能越会想要尝试。
那么,学校和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帮孩子破解这纯纯的“恋情”难题呢?
1、 一刀切的极端作法会适得其反
不要将男女生彼此的喜欢就称作“早恋”,因为它不早,它在中学阶段发生是很正常的。男女生的好感和成年人恋爱并不一样,它没有功利色彩,只是互相单纯的喜欢,是人的性别特点决定的,就像身体长了五公分,你会害怕么?这两个事情,差不多。
所以你不要拧着他、板着他,用强硬的方式管束他们,容易出现问题的。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只要不影响孩子正常发展,也不影响别人,我觉得就没有必要干涉太多。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帮助并引导孩子,使他们一直走在健康的道路上。
2 要尊重学生的心灵
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
在我们教过的学生中,有品学兼优照样“早恋”而且还考上大学的;也有品学兼劣却不“早恋”的。所以“早恋”和道德没有太大的关系。我们一定要从人道和人性的角度尊重学生青春的心灵。
3 教育应该走在学生情感发展的前面
优秀的教师,不应该仅仅在问题出现后才不得不充当消防队员,而应该主动引导学生成长的航向。因此,我们要在学生还没有出现“朦胧情感”之前,就主动给他们进行爱情教育。
4 爱情教育为人格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
假如我们的学生在高中三年都不会“早恋”,我们还应该不应该对学生进行爱情教育呢?当然应该!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未来的妻子、丈夫,未来的母亲、父亲,我们的教育要给他们一生健康的精神世界,进而给他们一生的幸福。
通过爱情教育,我们引导学生感悟一种精神的美。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给学生讲爱情时曾这样精辟地指出:“这种讲解将会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培养出能够给人以巨大幸福的对美的责任感。
5 帮助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
爱情虽然是美好的,少男少女之间的相爱更是纯洁的,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这个年龄阶段,自己最该做的事是什么?进而作出明智的选择。
告诉学生,不要用明天可能的“爱情幸福”来赌一去不复返的今天。生命在这个季节的确会开花,但开花的最佳时光并不是现在。而只有把握好现在,做现在最最该做的,才能拥有未来真正的幸福!
6 给孩子更多的尊重,坦率地去沟通
“其实我们自己会处理自己的感情,发现这段恋爱不适合自己,都会选择放弃的。”高一女生小蒋说,家长不要小看他们的认识能力。
有些老师、家长面对学生早恋时,态度强硬,反而适得其反。孩子们都是有强烈自尊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然后与他们进行沟通,对早恋宜疏不宜堵,大家们不能先入为主认为恋爱是十恶不赦的事,更不可因此对孩子有过激行为。
7 不同情况不同学生区别对待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同样处于“朦胧情感”中的少男少女也有着不同的具体情况,在这里,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需要的还是因人而异。
有的学生,给他指引,然后让他自己解决;
有的学生,只需淡淡地点到为止,纯真而有上进心的他,自然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有的学生,真诚而直言不讳地指出可能出现的后果,然后给他以信任,期待着他理智的回归;
有的学生,“武断”地要他冻结那份情感,以未来的大出息大事业将他引到对优异学业的追求中……8 亲情是“抵抗”早恋的最有力武器
抵抗早恋最有效果的武器就是家庭和亲情。重庆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梅其霞说,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家长们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和孩子沟通聊天,最好是同性家长与孩子多谈心,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无论发生什么事,父母都要做孩子最可靠的港湾。”
六、延伸阅读
(段落节选自知乎,作者:北京十一学校的2014级高三毕业生。)
“校友婚庆大厅”背后的故事
2016年7月,伴随着大家的期望和苦苦等待,2016年的“十事实办”项目之一——校友婚庆大厅终于落成了。学校欢迎所有校友将来到这里来举办婚礼。
这个婚庆大厅的建成,对学校有着很多好处和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鼓励着在校的情侣们,体现出学校努力营造学生一生幸福的精神;
第二,它可以使老师们对学生恋爱的态度与时俱进;
第三,它可以呼吁全体校友关注母校,拉近校友和母校以及校友和老师的关系,让校友们给母校提供更多帮助。
然而,在这背后,还有着辛酸、曲折、漫长而光荣的斗争历史。据校友们说,曾经的十一学校与今天的自由气氛不同。在2000年以前,十一学校曾经是北京管理最苛刻、要求最严格的学校之一。学校曾经有禁止学生恋爱的校规,直到2005年左右才废除。然而,不合理校规的废除,不代表所有老师观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思想特别守旧的个别老师依然存在。多对情侣因恋爱而受到了不公正的处分。
在2015年10月,校长和教育顾问王笃年老师分别在两个微信公众号上各发表一篇文章,表达了对中学生恋爱的包容和支持的态度,承认了学校在帮助学生树立爱情观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认为老师不应该采用严厉手段制止学生恋爱。
终于在2016年新年狂欢节上,校长宣布了建设“校友婚庆大厅”的重要消息,顿时全场沸腾,不少同学对校长的做法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今,学校变得开明、民主、自由、包容,学习气氛浓郁,不合理的苛刻规定几乎消失。如今只要待在学校里,就感觉无比舒心。男女同学间可以进行各种学习上和生活中的健康的交流和交往,而不必有过多顾虑。
本文来源:校长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