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两汉政局得失、军事策略、
经济手段、风流人物
览尽四百载浮沉,以鉴今朝
《不容青史尽成灰·守土与开疆》
作者:张嵚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内容简介
两汉多少事,而今知几何。刘邦与项羽,最后胜利者是刘邦的真正原因何在?强盛的大汉伤心之地在那?汉文帝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晁错是如何为了削藩丢掉性命,独尊儒术的幕后人物何在?王莽何许人也,刘秀是否被历史低估,那个数星星的孩子你是否还记得?班超是如何开拓西域,又是谁把强大的匈奴打到欧洲。强大的汉朝为何灭亡,而谁在为了挽救强盛的王朝奋不顾身,这一切,尽在《不容青史尽成灰:守土与开疆》一书中,等待你的发掘。
作者简介
张嵚,男,济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做过话剧编剧、DV导演、影视编剧等多项工作,并有小说、戏剧、电视剧、历史著作等多部作品问世。累计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原创小说《革命姑娘》曾获2001年榕树下网络文学擂台赛中篇特别奖,短篇小说《绿衣红伞》曾获2002年黄金书屋文学奖。现为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凤凰网历史专栏作家,从事历史类书籍创作。主要作品有《被遗忘的盛世》《就这样收复台湾》等。
以笔为刀,细解两汉:《不容青史尽成灰:守土与开疆》
《不容青史尽成灰:守土与开疆》将目光对准那些被常规历史图书所遗忘的,不为人知的,但又确实在历史进程中起到过关键作用的人和事。
以笔为刀剖析两汉,览尽四百载浮沉。
《不容青史尽成灰:守土与开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两汉历史上发生的最具代表性地事件一件件地解剖出来。强盛的大汉伤心之地在哪?刘邦与项羽,最后胜利者是刘邦的真正原因何在?汉文帝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晁错是如何为了削藩丢掉性命,独尊儒术的幕后人物何在?王莽何许人也,刘秀是否被历史低估,那个数星星的孩子你是否还记得?班超是如何开拓西域,又是谁把强大的匈奴打到欧洲。强大的汉朝为何灭亡,而谁在为了挽救强盛的王朝奋不顾身?
作者认为:滚滚历史洪流,带走的和带不走的都应该被后人铭记,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并进一步发现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以及历史对于现实的学习借鉴意义,也希望为读者贡献一部不同寻常、独一无二的历史著作。
有趣、严谨、的两汉历史著作
作者认为:初次接触历史时,丰繁史料中那一幕幕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时的我们并没有太多的知识基础,也没有深刻的认知。在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中,我首先考虑的,是笔下的内容是否会让读者喜欢,哪些话题点是读者感兴趣的,读过这些文字后,大家能否因此热爱历史,同时,本书也注重历史中那些不为人知的事件。
张嵚,男,济南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199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做过话剧编剧、DV导演、影视编剧等多项工作,并有小说、戏剧、电视剧、历史著作等多部作品问世。累计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100余万字。原创小说《革命姑娘》曾获2001年榕树下网络文学擂台赛中篇特别奖,短篇小说《绿衣红伞》曾获2002年黄金书屋文学奖。现为签约作家、专栏作家,凤凰网历史专栏作家,从事历史类书籍创作。主要作品有《被遗忘的盛世》《就这样收复台湾》等。
文摘
云中,汉朝的“伤心之城”
云中,一个古地名,位于今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从战国时代开始就扮演着“围墙”的角色。
说战国,论伤心之地,也许有人会脱口而出一个地方——山西长平。一场长平之战,活活坑了四十万,还不够叫人伤心吗?够伤心,可再惨再痛,不过是围墙里面自家人打自家人的事。饶是够伤心、够耻辱,饶是千百年来的人们一直在幽叹、在缅怀,却独独忘了,没有那道围墙,坑人的和被坑的,都要被外族的马刀砍。
这道围墙就是云中,屹立在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给中原大地的繁衍生息,包括自家人连番无止的内斗,挡风遮雨,千年以来,默默无闻,伤痕累累。
这道围墙是战国时代赵武灵王修的。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出兵平灭了北方楼烦、中山等部族,在其故地设立要塞,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建于今天内蒙古托克托县的要塞,就是云中。
然后,赵武灵王挥师南下胡服骑射,小小赵国如变异了的猛兽一般在中原大地驰骋冲杀,风驰电掣的铁骑,写下了赵国争霸的荣光。有关云中的事,却几乎无人记上一笔。
因为大家的眼睛都盯着诸侯争霸,大家的嘴都在说诸子百家,关起门来争得热闹,却忘了门外面其实是很不安全的。赵国牵来了门外的几匹马,然后就摇身一变成雄狮了。那么,门外那些教会我们骑马打仗的人在忙什么呢?
门外有东胡、匈奴……名号不同,都是骑马打仗并且教会了我们骑马打仗的。希特勒喜欢说:“我在围墙上踢一脚,房子就会塌掉。” 匈奴他们也一样,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的热闹声里,他们也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踢墙。而云中,是挨踢最多的地方之一。
赵武灵王设云中郡以来,匈奴人不断来犯。平常的时候一年来一次,高兴的时候一年来好几次,草青马壮的时候来,断粮断炊的时候更来,一年到头叮叮当当踹墙踹得热闹。这踹墙声很响,中原大地听得见,可却很少有人当回事。
因为大家关心的是墙里面的事——抗秦联盟成功了没?谁一统天下了?谁家的儿子接班了?战国七雄的老大是谁?家里的事情还搞不清楚,谁管外面。
史官们就更不管了,什么最吸引眼球记什么,中原争霸,权谋诡计,精彩地记上两笔,云中么,便一笔带过了。所以无论《史记》还是《战国策》,围墙里面的事都写得洋洋洒洒,围墙外边的事,却只有惜墨如金的寥寥数语:××年,匈奴犯云中;××年,匈奴屠云中;××年……
很简单,却很多,寥寥几笔,就是一场惨烈的征战,无数人的伤亡,只剩下而今史册上几个简单的数字。后人翻阅的时候,一眼扫过去,没感觉。但闭上眼就能感觉到了,年年都要挨踹,换谁滋味都不会好受,想想都打哆嗦,可云中不哆嗦。挨匈奴的马刀,替中原大地挡刀,那些被它保护的人,斗得欢,忙得热闹,却没人问一声。
不好受了很多年,战国总算结束了,然后是汉朝,皇帝轮流变,不变的依然是围墙。
汉朝时云中的日子更不好过,战国时代大家都是敌人,你来了我就打呗,你跑了我就追呗,西汉初年可不一样,和亲了,对面是一家人,亲戚和为贵么。可问题是,这亲戚总不拿你当亲戚,反而时时犯浑,每年吆五喝六地上门打秋风不说,高兴了还要来抢一把。
这可难办了,到底是“亲戚”,既不能让他来抢,还不能伤了和气,他不动手的时候你不能动手,他动手了你想还手就晚了。西汉初年的军事条令上写得明白着呢,敢擅挑边衅者斩,跟李鸿章的“衅不可自我开”一个意思。可你不挑衅人家也不傻,假装赔着笑脸过来,转脸就给你一刀。所以钱多得没处放、粮食多得吃不完的文景盛世里,照样留下了史官们漫不经心的记录:××年,匈奴犯云中;××年,屠云中……
后来总算和亲戚撕破脸了,汉武帝开始了大反击,连番主动出击打得热闹,可你打了人家,人家也要打回来,到时候挡刀的墙,还是云中。史官们是喜欢进攻多于防守的,那些歼敌数目巨大的攻击战当然要大书特书,至于挡刀的事么,继续漫不经心描上一笔吧:××年,云中……
好事摊不上,苦活却跑不了,身为前线,自然是大军出征的基地,后勤保障、安置部队,样样都要摊到云中身上,最后论功行赏,风光了大将军,照样没你什么事。
好在匈奴终于给打歇菜了,再苦再累再委屈总算没有白忙活,可外面的世界清净了,围墙也就没啥用了,从昭君出塞以后,云中的地位一天天下降,一天天不让人待见,一直不待见到东汉末年,领导大笔一挥:留着碍眼,撤了吧。
于是,荒凉的内蒙古草原上,就留下了一座废墟,无人凭吊。
很想为它多写点儿什么,可很无奈,历史的记录太少,瞎编更不允许,只能写下所有能写的东西。史书上只有寥寥几笔:××年,犯云中……
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守在这里的人,那些连一座无名烈士墓都不曾有的军人,那些明明知道死却还想胜利的人,谁为他们记上一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