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解题者」解答的第3个问题,阅读本文需要7分钟
Problem 3:「和父母越来越疏远,是我错了吗?」
前段时间,跟好友Z吃饭时她提到,她有个好友和爸妈的联系很频繁,几乎每天都通电话。
Z对比自己,虽然和好友一样,也是跟爸妈不生活在一个城市,不过却是一两个月才跟爸妈通一次电话。她有点自责:“和父母越来越疏远,是我错了吗?”
其实Z的困扰也曾经是我的困扰——亲密关系的疏远,不单单特指亲情,友情、爱情亦然。
和爸妈的疏远,升学换工作后身边朋友圈的更新,相爱的人越走越远最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都是特别令人难受的事情。
甚至,我们会为此自责:是我们不够努力去经营这段关系吗?是我们错了吗?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一个简单的公式好了,我叫它“幸福感公式”。
1. 一条你常用却没意识到的公式
用公式去衡量、甚至“计算”感情似乎是一件没有人情味的事情。
然而,其实我们每天都在下意识、全自动地进行着这种“计算”。
这条公式是:
人是需求的集合体,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而需求的被满足,可以带给我们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本质上是进化过程中,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应激机制——我们为了得到幸福感,才会不断地去寻求可以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才会不断生存、繁衍、进化。
所以公式中的收入和支出不是单指财务方面,而是这样定义的:
我们可以把人脑看作是一部最精密的计算机,上述的权衡计算是全自动秒级完成的。当“幸福感利润”的输出结果是正数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这段关系让我们感到开心。
2. 关系稳定的前提
收入与支出的衡量都是主观的感受,所以存在“彼之蜜糖我之砒霜”的现象,也因此有非零和博弈的可能性,即双方的幸福感利润都大于0。
举个例子,对于我来说,苹果带给我的幸福感是2,梨是1;而对你来说梨给你的幸福感是2,苹果是1。
这时候,恰好我有一个梨,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换一下,幸福感都会由1变成2,也就是我们对这段关系的幸福感利润都是1。这是个双赢的局面。
“利润都大于0”说得更通俗点,就是“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是两人都开心”。这也是一段关系稳定的前提。
不过,人是一种善变的生物。
他们的需求也会一直变个不停,如果供给还是跟之前一样,那供求关系自然会变化。
供求关系的变化有两种:一种是偏好的转变导致的供求不匹配,一种是程度的变化导致的供不应求。
|供求不匹配|
这是由偏好的转变造成的。
比如,以前从没吃过辣的我,吃过辣之后变得很喜欢辣,那过往喜欢吃的清淡食物可能就不那么符合我需求了。
再比如,以前你喜欢的是长发妹子,可能看了部电影后觉得里头的短发妹子超级酷,之后就没那么喜欢长发妹子了。
偏好的差别没有上下之分,更多的只是左右之别。
|供不应求|
这是由程度的变化造成的。其实就是经济学里讲的棘轮效应(rachet effect),“曾经沧海难为水”、“由奢入俭难”都是一样的道理。
比如,小时候对朋友的需求可能是只要陪我玩玩游戏就可以很开心了,但现在我对朋友的需求可能是希望他们可以跟我聊人生聊理想,这时候你如果只是陪我玩玩游戏,我自然也会一脸嫌弃地看着你。
一旦供求不匹配或供不应求了,关系收入自然会减少,幸福感利润自然有可能降为负数。
这时候,关系会变得不稳定。
3. 如何维持关系稳定?
当关系不稳定时,我们会作出相应调整,试图稳定关系。
回到公式,我们能做的有两件事:要么减少关系支出,要么增加关系收入。
|减少关系支出|
维持关系稳定的第一种做法,是减少关系支出。其本质就是腾出资源,将资源转移到其他可以满足你需求的提供方。
举个例子,小时候你可能会跟爸妈倾诉一些心事,长大后你的倾诉需求可能由朋友或恋人来承接,所以你也会花更多的时间在朋友或恋人身上。
这让我想到好友D的故事。D家里这几年赚了些钱,生活无忧。
有天他老婆提到,是不是她辞职了全职在家带娃比较好。
D慎重考虑后,说:“老婆,我很爱你。但我有讨论和交流工作上的问题的需求。如果你不去工作,我们这方面的共同语言会慢慢减少,这样我势必会花多点时间在外头跟朋友交流讨论。这不代表我会出轨或会怎样,只是我需要有人跟我聊这些,所以我可能花在家里的时间就会减少。”
后来他老婆也打消了当全职太太的想法。
当然,你付出得少了,得到的关系收入自然也会变少。
毕竟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是买方和卖方的关系。
然而,关系收入的减少有可能进一步促成你付出的减少。
这个恶性循环进行下去,于亲情而言,可能会变成只维持最低限度的联络;于友情而言,就是彻底替换你的朋友圈;于爱情方面,可能是分手做回朋友。
|提高关系收入|
维持关系稳定的第二种做法,是提高关系收入。其方式往往取决于供求关系变化的原因——是供求不匹配还是供不应求?
若是因为偏好的改变导致的供求不匹配,你可以看看对方是否愿意为自己改变(反之亦然)。
但这真的很难,如果一个人愿意为另一个人改头换面,说明TA真的很重视对方,但TA会很痛苦,“强扭的瓜不甜”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若是因为程度的变化导致的供不应求,答案是——和对方一起共同成长。
有一次跟好友B在聊到和父母疏远的话题,他的方式也很特别:“其实我和我爸还好,因为我隔三岔五就会跟我爸聊一些现在身边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模式,他也很愿意听很愿意学习,也会时不时来深圳看看一线城市到底有哪些变化,把握最新的市场趋势,所以我和他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爱情亦然。以往我和朋友聊到对爱情的期望也会提到,我觉得最理想的爱情,就是两个人可以彼此学习、共同成长。
4. 长期利润才是你决策的依据
冲动时,我们往往因为一时不快,和父母吵架,跟朋友绝交,跟恋人分手,都是因为在冲动的时候你的幸福感利润降为负数,你感受到强烈的不悦,所以才做出了分开的决策。
不过,幸福感与投资类似,我们要看的是长期利润,也就是这段关系未来可以带给你的所有利润。
就像是风险投资,不少项目在前几年都需要大面积烧钱,连年亏损,但做起规模后还是可以赚大钱的(比如京东)。
所以当你有朋友说“虽然现在一直吵架但说不定未来我们会更好呢”,这时候TA是在对未来的幸福感利润做一个预测。
当然也有风险,因为你对未来的预测有可能会不准确。
很遗憾的是,人类大多的痛苦都来自于长期利润与短期亏损的冲突。大多数人都是因为面对短期亏损(超级生气超级激动)而忘掉了长期利润,进而做了割裂关系的决策。
5. 结论呢?
聊了这么多,回到开头小Z和朋友的例子。
“是我错了吗”这个问题,个人觉得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是需求的变化导致了你们相处方式的变化。
小Z的朋友因为是蓝带厨艺学院在读,一方面可能还需要家里的财务支持,一方面家里是做酒店餐饮行业生意的,她也可以从家里人那边学习到很多知识,所以和爸妈的每天联系其实不难理解——她得到的关系收入值得她付出这样的时间。
而Z从事的行业和爸妈八竿子打不着,她其实不一定要在爸妈身上找共同语言和他们尬聊,她可以把时间花在朋友身上伴侣身上,来满足自己汲取知识和陪伴的需求。
当然如果想维持高频的沟通交流也不是没有办法,Z可以像前文提到的B同学一样,带着爸妈一起成长,短时间内确实会拖慢你前进的脚步,但长期来看我相信利润一定是正的。
| 课后练习 |
你和爸妈的关系如何?你可以用“幸福感公式”解释你们之间的关系吗?
参考文献/推荐阅读
[1] Brad Spangler, "Zone of Possible Agreement (ZOPA)." Beyond Intractability. Eds. Guy Burgess and Heidi Burgess. Conflict Information Consortium, 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 2003
[2] William Nicolson, "The Romantic Economist: A Story of Love and Market Forces", Short Books, 2013
[3] Leon Festinger,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图/ unsplash
转载与交流请联系/ raphael.xiao@foxmail.com
请关注/ imjietizh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