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2009年钱学森逝世,2010年初,人大附中成立早培班,先后与科学院、社科院签订合作,共同研究和实施早培项目。合作目标很明确。
做中国超一流学生的教育。为清华北大输送顶尖人才。这批孩子从近万人中,层层选拔:神测,夏令营,面试,最终脱颖而出百位左右的神级牛娃。
6年前,北京小升初考试。小升初最遥远的距离,是RDF早培和电脑第三次派位入学的差距。6年后,你和RDF早培学生的差距,差得却不只是知识。
6年过去,首届RDF早培的学生去向又是如何呢?到底为清华北大输送了多少人才呢?他们有没有中途转变想法呢?有没有人出国呢?
我们来看一下,首届RDF早培班学员去向。(数据源自人大附中前校长沈老师访谈)
《2017年首届RDF早陪学员去向》
RDF早培首届招了80人,抛除掉中考流失的10人,早培体系高中阶段剩余70人。其中,20多人准备出国,17人国外申请成功,其他未申请成功的,也陆续进入北大清华等的学校。
比如,笔者认识的一位学生,喜欢计算机类的研究,获得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大奖,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预录取。学校承诺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就可以。相比于清华,学生更想进入世界顶尖级院校学习计算机,先后申请卡耐基、哈佛、MIT,斯坦福无果,最终进入清华大学。
出国申请掉下来的加上本身想考清北的共有20余人,剩余学生进入了其他院校。
那么问题来了,申请成功的这17人究竟去了哪儿? (数据来自学员指导老师和学员自述)
(注:排名出自 US News)
15人去美国,TOP50 占100%,TOP 20 占 86.6%;
2人去英国,分别在排名第1的剑桥和排名第2的牛津;
问题又来了,早培什么样的人去了美国TOP 20的学校?
早培出国学生特质
为了客观的探究特质,笔者联系了他们的升学指导老师,逐一沟通孩子的情况后。总结了6个要素,6要素不一定占全,但6要素做相互背书的关系。
(1) 受家庭环境或父母工作影响,比如,从小去国外夏令营,父母任职于能源技术公司、投行领域,或政府部门。
(2) 在某个领域喜欢做学术研究,比如说,计算机,电子信息,诗歌等。
(3) 触及世界顶尖级别的领域,比如,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牌(IMO金牌)。
(4) 触及全球化顶级资源,比如,Ross数学夏令营,康奈尔夏校、斯坦福夏校。
(5) 早培班走双轨顶层学员,比如,校内GPA优秀,拿清北做保底校,冲击某个学科领域的世界顶级学校。
(6) 合理的申请规划,标化、活动匹配恰到好处。
整体结论:
(1) 类似RDF小五班,清华附优才,八中八素,这类群体代表着北京最优质的生源。
(2) 优质生源中,排在顶层,综合实力最强,获得世界级奖项的学生,会选择出国。
(3) 优质生源中,排在顶层外,获得国内奖项的学生,或者申请牛校失败,会选择清华和北大。
因此,去美国顶尖学校读书,是国内实力最强学生的最终选择!
为什么早培最优质学生选择了出国?
1. 站在更大的舞台看世界
以前教过一个早培的孩子,父亲从河南农村考到人民大学,兢兢业业地做了4年律师助理后,成为一名普通律师。我问他,“将来是否会送孩子出国?”他说,“不去,我当年考了我们那个地方的第一名,我们河南的第一名去了清华,我相信最优秀的孩子都要去清华、北大。”
记得有次做学生分享,恰巧与一个考入布朗的小姑娘聊天,我好奇问她,“为什么会选择出国?”她说:“我父母是资深的投行,母亲英语非常好,从小让我一直学英语。他们也极力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我的功课也不需要他们担心,经常是,一到寒暑假我们就去国外徒步,我去过全球20多个国家,美国去过4次。我从小就接触国外的环境,最后选择去美国读书自然也是水到渠成吧。”
小评:
选择藤校或清华北大并非是因为学习的差距,而是因为眼界、环境的不同。
但无可厚非的是,未来的精英一定是,具有世界化、见识、知识、格局的产物,他们会有更大的舞台。
2. 探索自己的兴趣
大多数国内教育只给学生一个概念,就是高考,考高分就进名牌大学。为了分数而努力,对于大部分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在国内读书的家长,考虑更多的是,我家孩子考这个分数能否上一个名牌大学?学校里选哪个专业好就业?毕业后一个月能挣多少钱?这是国内应试背景下的生存之道。
而一个人一辈子如果爆发出某种能量,并且可持续发展,一定是他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所做的东西从长久来说能为自己、为国家、为世界能够做什么样的贡献。这是国外通识教育下的个性所在。
中国和西方的教育不同,在我看来就是对于知识这件事情本身的态度不同。中国把知识当作拿到分数的工具,西方把知识当作一个人终身帮助他取得成就的智慧来对待。
我们不得不承认,早培、出国、国际班是通识+博雅教育下的产物,这是筛选精英的第一步。国内中高考早已成为第二梯队人的选择。
小评:
出国的孩子,不是赢在功利性的勤奋,而是赢在找到自己喜欢领域,不断深挖做出一番成就。
很久前见过这样一句话“你的爱好就是你学习的方向,你学习的积累就是你将来的资本,你的不断积累的资本就是你未来的命运。
3. 与全球顶尖的人为伍
跟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高配版的人生?之前网上流传这么一个金句:圈子不同,不必强融。所谓拒绝迎合别人,做独立的自己。从心灵鸡汤的角度讲,这句话是对的。但很多人把这句话搬到学业上,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的北京升学,不论是幼生小、小升初还是初生高,父母都拼命让孩子挤进重点校,好学校代表着什么?除了师资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学习氛围,说白了就是— 圈子。
比如,RDF早陪班就聚集了全北京最牛的孩子。他们思维天赋超乎常人,十一岁的年纪就跟社科院教授一起做科研。我有个朋友,数学有极高的天赋,大学考进了浙大丘成桐的数学英才班,本科四年学完后,国内数学的上升通道已经关闭,他们班的同学分别奔赴美国的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耶鲁、MIT等学校,与世界最优的人为伍。
聪明的人,一般不会再同一个状态下待太久,也不会再同一纬度的圈子里混太久。当你和他在同一个圈子里的江湖地位不对等而又无法为对方提供价值信息的时候,你就很难有何他们平等沟通的权利。
他们进而也会向上攀爬,向更牛的圈子发起冲击。因为在更牛圈子人的观念想法里,他们拥有的资源,资本,人脉圈子,社会影响力,经常会让高知们醍醐灌顶,刷新认知。
小评:
从早培到国际比赛再到美国留学,高知阶级不断追逐梦想、向上攀爬,离开过去的圈子,重新融入更牛的圈子。
人在蜕变,圈子也要迭代。只有不断的与更优秀的人为伍,才能跨越阶级,走向精英。去美国与全球顶尖级的人为伍,这是他们实现的路径。
最终结论:
未来国内趋势,高薪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壁垒在不断加高。技术的进步再加速阶级的洗牌和分化。留学归来的高知阶层碾压底层是常态。社会正在分层,出国是顶层精英教育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