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李馆长属于学者型的行政官员。前几年我来山图的时候,她正在读杜泽逊老师的博士,所学专业完全跟自己的工作有关。两年前,中山大学举办国际目录学研讨会,我们在会上又碰了面,她送给我一部新作《王献唐研究》,厚厚的大十六开精装本,我估计有近百万字之多,几年的功夫能够搞出这样大的成果,真的让我感觉到很是钦服。这次见面,我们自然又聊到了王献唐,她详细给我讲解搜集资料时所遇到的各种奇闻。看来,一个人想干成一件事,都没有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她能如此的坚持把一个事情做到底,这一点才是最难得者。中午吃饭的时候,李馆给我看手机里所拍的各种资料照片,她说不论到什么地方,只要看到了跟自己研究有关的实物,她都会马上拍下来,以便今后做研究之用。
《永乐南藏》的排架方式
中午吃饭时,李馆还告诉我,著名的大学者庞朴先生去世了,今天下午要举行告别仪式,她将跟唐主任去参加,让杜主任陪我继续参观。庞朴去世的消息我已知道,是杜泽逊老师告诉我的。杜老师负责这个仪式的主要联络工作,她说仪式举行完了之后马上来跟我见面。于是,吃饭之后,我就跟着杜云虹主任去参观他们的古籍展室。
《永乐南藏》新函套
这个展室处在山东图书馆的大楼之内,装修的很是典雅,有着中西合璧式的风格。杜主任说,这是他们特意请了一位很著名的设计师做出来的。展室的三面墙都放着精装的大书,看上去整洁而有气势。进门的影壁上,挂着的于右任书法作品的复制品。杜主任说,这个书法的原物是山图的馆藏,架上的书是影印本的《四库全书》。门上贴着“请勿翻阅”的告示牌,看来,这的的确确是一种装饰品。在上下书架的中间位置专门留出来一格书柜做为展品柜,这个展柜全部做成45度倾斜角,里面展放的都是山图所藏的名人手札。在这间展室的中间位置,摆着一排平行的玻璃柜,里面展放着的是一些《中华善本再造》,我估计这些书应当都是海源阁的旧藏,只是这些书的原本已经被杨家早早卖出,现在大多藏在国家图书馆,而国图将这些珍本纳入了《中华善本再造》,将其影印出版。这么多年,跟李馆长以及唐、杜二位主任接触很多,当然知道他们对馆藏的热爱,我想他们也一定希望海源阁旧藏能够回归本馆,但限于制度,这种愿望实现的可能并不大。但可以把复印本拿回来,同样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
于右任题字
文献展示内景
书架的独特设计
我将这个展室参观了一圈,回到入口位置时,才发现自己方向走错了,是从尾到头看了过来,因为在入口处的另一面墙上我看到了展览的名称和说明:“传承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附题则是《册府千华——山东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参观完之后,杜主任又带我到古籍阅览室,这个展室同样布置的颇为典雅。正前方的影壁墙上写着一个尺幅较大的匾额,上书“石渠留宝笈,鲁壁出弦歌”,落款是任继愈。我觉得这个字体不像任先生平时的书风,杜主任说,这的确是任先生当年专门写给山图的,但当时所写的那个字条很小,现在是放大了很多倍,可能是因为放大的原因而让字体变形了。在这个阅览室内,我又看到了一组用红木做的卡片柜。我一直觉得已经到了电脑时代,这种纸质卡片还有多少实用性?杜主任说很多搞古籍的老先生仍然喜欢用这种传统的卡片柜来查书。
古籍阅览室
任继愈先生题字
红木卡片柜
在楼上的位置仍然有一间很大的古籍书库,杜主任带我进库参观了这里的藏品。这里的所藏有不少是山东方志,让我感兴趣的是易庐专藏也存在这个书库内,易庐是卢松安先生的一个专藏,这位卢先生专门收藏跟易经有关的古籍,用几十年时间,竟然收到了1300多种,这种独特的专藏可以称得上是独步天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卢松安将自己的这个专藏全部捐献给了山东省图。二十年后,山东省图出版了卢松安藏书的书目,书名就是《易庐易学书目》,我也是看到了这本出版物才了解到,还有人以这种方式来藏书,但我从读到了这个书目到今天看到这些藏书,又过了将近二十年。我请工作人员打开书橱,拿出一些这些书来翻看,那一瞬间,有着他乡遇故人的感觉。
易庐专藏
易庐专藏打开书橱后所见
前几天,我刚刚知道周晶先生捐了一批《山东文献》给山东图书馆,顺口问杜主任,周先生所捐之书在哪里,杜主任顺手一指旁边的大纸箱说:“这就是。”虽然我已经看过周先生的捐赠目录,但对这些书还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希望杜主任能打开封闭的纸箱让我看看,没想到杜主任竟然答应了我这个无理要求,请工作人员启封,让我观看这些捐赠之品,我当然不好意思全部拿出来,只是从上面拿出几本来翻看,看到的第一本是碑帖,这本碑帖难得之处乃是后面有王献唐的跋语。王献唐的字体有自己独特的运笔方式,一眼就能认出。李馆长告诉我,王献唐曾经说:“我的字不好看,但这就我的字。”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写的好与坏,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在这批捐赠的书中还看到了一些难得之本,周晶先生很认真,在每本书内都夹有一张纸条,写明该书的版本,以及版本依据。
周晶先生旧藏开箱时的情形
周晶先生旧藏的王献唐题跋碑帖
跟杜主任聊天时,自然又提到了海源阁的杨家,我记得有一幅《读书图》藏在山东省图,杜主任说确实如此,上午让我看海源阁旧藏时,忘了拿出那幅图来,于是立即安排工作人员把这幅图调给我看。这个旧手卷比我想象的大许多,放在会议桌上打开观看,前面是我看到多次的《读书图》画像,而后面的长跋却从未见过照片,这次终于一饱眼福。图后十几个人的跋语一一看过去,感觉到奇怪之处,是这些题跋者均非耳熟能详的藏书家,这跟我寻常所见的《读书图》情况很不相同。以海源阁的名气,杨家画出这幅《读书图》,几乎可以请到天下所有的大藏书家每人写一段跋语来唱和,但为什么没这样做呢?
读书图
海源阁《丙舍读书图》引首
《读书图》后跋
中午吃饭时,跟李馆与两位主任聊到《海源阁书目》之事。李馆说原目稿本藏在本馆,我跟她讲,这个目录不全,因为善本部分以及器物部分的原稿在我手中,李馆大为吃惊,说不知道竟然如此,于是下午让杜主任把这个书目调出来给我看,我看到书目的第一眼就告诉她,这个书目跟我所藏肯定是同一部,因为无论从装祯方式、用纸方式、书写方式、签条方式以及钤章方式几乎一模一样。我提议说,如果可行,将这两个书目合并影印出版,以此让海源阁的研究者得到一份完整的目录。李馆说这个建议很好,但要申报一下选题,待选题申报成功后马上实施。
海源阁书目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