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想伪装成生活方式博主,大家也不要着急拖到阅读原文去看这是不是广告,不是。
Le Labo 是我一直想写的香水品牌,有很多公众号都写过了,但我一直等到亲自去线下商店探访后,才觉得自己真正准备好了,可以开始动笔了。
在香港湾仔的 Le Labo 门口
世界上的香水品牌成千上万,但没几个值得写。Le Labo 不一样,它是如此地与众不同,让人难以忽视。 2006 年,法布里斯·潘特(Fabrice Penot)和艾迪·罗斯基(Eddie Roschi)在纽约创立了这个品牌,名字 Le Labo 是法语「实验室」的意思。
两位创始人
虽然这个牌子从推出时起就被人贴上了「小众」「逼格」「艺术」的标签,但在它纽约 SOHO 总部的墙上,贴着一张牛皮纸,纸上有几行手写字:「你不深刻,你不是知识分子,你不是艺术家,你不是诗人,你拥有的只有高速网络。」
非常欣赏这种不把自己往上抬的作风。说到底,两位创始人很明白自己只是在做一门生意而已。
但他们非常聪明。凭借独特的风格和概念,这个品牌从来不花钱做广告,全靠媒体报道和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口耳相传——《W》杂志给了整页报道引起轰动,《纽约时报》接踵而至。香水评论家 Chandler Burr 说,Le Labo 和著名调香师 Daphne Bugey 的合作款 Rose 31 创造出了「完全属于这一时代的香水…优雅而又性感」。
Rose 31 是 Le Labo 最知名的香水之一,
同款香型的洗护系列成为 Fairmont 酒店的洗浴用品
品牌在创立初期需要钱,但没人愿意给他们钱,因为投资人觉得他们的想法「太可笑」,一瓶 Le Labo,连名字都很拗口,标价 200 美元,是很多大牌香水的两倍。「还是给我们发份简历吧,我们帮你们找份工作。」
其实投资人的嘲笑不无道理。与很多大牌香水不同的是,Le Labo 坚持只在自己的门店和少数奢侈品百货商店里销售,这导致香水非常难买。刚开始的 4 年并不好过,他们在全球只有 4 家独立门店(纽约、洛杉矶、东京、伦敦),和 12 个奢侈品百货里的柜台。后来他们被雅诗兰黛收购,加快了开店速度,但仍然保持着小众的市场定位,全球目前只有 35 家分店。
香港 Le Labo 的货架台
第二件疯狂的事,是 Le Labo 拒绝量产。拒绝量产有两个含义,一是他们的香水数量很少,至今仍然保持着平均一年推一瓶的速度。目前他们只有 32 款香水,其中 9 款是城市限定——只有在特定城市的线下店才能买到,比如纽约限定 Tubereuse 40,巴黎限定 Vanille 44,伦敦限定 Poivre 23,东京限定 Gaiac 10。离中国最近的 Le Labo 线下店,分别位于东京和香港。我四月份去的香港店,可惜香港的限定香还没生产出来,比较遗憾。
城市限定香水
Le Labo 的命名方式也挺有意思,每款香水都是以主料和原料种类数组合命名的。比如 Rose 31,意思是主料为玫瑰,另外还有 30 种配料。
拒绝量产的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线下店里卖的香水,全都现场调配,不是工厂批量生产后运到店里销售的。虽然之前就听说过这件事,但当我在现场亲眼看到时,还是觉得颇为新奇。果真跟品牌名字一样,线下店像个实验室:店员进入玻璃房,用秤盘、滴管、量杯当场调配原料,然后把成品倒入透明玻璃瓶,再贴上标记着日期、操作人员姓名和顾客姓名的标签,装入牛皮纸盒。店员还特意叮嘱我:最好五天后再开封使用。
香港店里的漂亮店员
请欣赏本号记者三坨土在香港店实拍的动图:
调配
封口
装箱
Le Labo 还有一个卖点,她会把这瓶香水的购买地点、顾客姓名打在香水标签上,特别适合当礼物送人。
我在自己的那瓶香水标签上打上了名字 tutu,还印了一个船舵的图标,希望自己未来的方向越来越清晰。
这种只有线下商店才能提供的观感和体验非常难得,很少有牌子能够做到。自从网络购物兴起后,大家都在唱衰线下商店,担心它们即将退出历史舞台,Le Labo 却提供了一种很好的示范:如果你不能到我们的线下店亲自体验一番,是种遗憾——你将亲眼看到自己的香水是如何被配置,自己的名字是如何被打印到标签上的。网络上的商品图,摸不到闻不着,等拿到手上就已经是包装好的成品了,跟线下购物相比实在是差太远,一点冲击力都没有。
从名字、风格、包装到线下商店,这个牌子算是把「实验室」风格贯穿始终了。
作为一个客观公正的博主,必须坦白一下自己的担忧:虽然现场调配香水看上去很酷,但人始终没有机器保险。就是说,这个漂亮店员如果弄错了比例或者少加了点啥,是没人知道的。另一个问题是保鲜期,就算是听话乖乖存储在阴凉处,在第一喷之后也只能保存 1-3 年。所以说现场调香这个举动在很多人眼里是个「假把式」。
香港店陈列了 15 款香水
Le Labo 还有一个备受争议的点,就是香味。虽然他们一直宣称自己原料昂贵,所有钱都花在原料上,比如最著名的 Rose 31 就用了法国格拉斯精心挑选的玫瑰花瓣,这种花瓣每千克的价格高达几十万美元。除了香料天然,少数必需添加的化学品也尽力剔除了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部分。
但有的香水大师并不买账。
卢卡都灵(Luca Turin),嗅觉科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著有《香水的奥秘》(The Secret of Scent)一书。他联系 Le Labo 要求提供免费试用装,说要测评他们的香水。Le Labo 拒绝了。这件事可能影响到了卢卡都灵,因为他给 Le Labo 的多款香水只打了一星和两星,比如他就吐槽 rose31 为醛香胡萝卜汁。
我个人的感受是,跟大多数严格区分男香女香的牌子不同,Le Labo 喜欢加木质香料,味道偏中性和小清新,男女通用。所以它不是那种女生一闻就会雀跃的好闻,因为不甜,比较冷淡清冽。每个人对香味的喜好都很私人,值得尊重,不用盲目迷信权威,也不必刻意追求逼格,还是应该以自己的感受为主。
我在线下店闻遍了十五款香水,推荐一些我喜欢的:
TH? NOIR 29
黑茶。我买的就是这个味道。整体很清新,像森体,草木味迷人,适合森系女孩。
Patchouli 24
广藿香。卢卡都灵给了它五颗星,用苏合香与香草搭配,有点清苦,跟常见的广藿香香水比,味道并不重。
Santal 33
檀香。2015 年因为这款香水 Le Labo 着实火了一把,适合送给男生。闻起来马上置身于美国西部,带点皮革味的粗旷感。
AMBRETTE 9
黄葵。配料只有 9 种,所以非常单纯,像小婴儿,送给不谙世事的少女最合适。
Iris 39
鸢尾。卢卡都灵给了四颗星。前调汽油味明显,由此反而显得特别。
包装封口也印着我的名字
Le Labo 的香水比一般的大牌香水贵一倍,看上去华而不实,成为很多香水爱好者诟病的点。我并不这么认为。只要去一趟他们的线下商店就能明白:它贵就贵在足够与众不同。你买的不只是一瓶香水,你买的是创始人的 Idea,是线下店的独特体验,是他们的品牌文化。每年全世界都会推出 1400 瓶香水,Le Labo 并不想无足轻重地在此基础上增加一瓶。它敢于创新,敢于追寻意义,敢于跟别人不一样,在这个时代绝对是稀缺品质,有大把人愿意为此买单,比如我。
「Le Labo 的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这和香水无关,香水只是一种媒介。如果我们可以创作悦耳的音乐,我们就会成为在街头演奏的音乐家,只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做音乐。我们唯一擅长的就是制作香水,于是我们就以这种方式去讲故事,去打动别人。」这是创始人法布里斯在接受《谷物》杂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这个世界的物质过于丰盛了。每年不停涌现的新生事物里,我们能记住几个?如今就连超市里卖的酸奶都有 40 多个牌子了,精力和时间如此有限,我们如何作出选择呢?
逛街探店能给我们一些指引,除了真切地感受实物质地,和店员聊天也能学到不少跟物品相关的知识。去更多的地方体验有意思的店是我今后的目标,毕竟网络购物除了诱惑你按下购买键,实在不能提供更多的东西了。
参考资料:
《创业邦》杂志:《Le Labo:不合常理的高端香水店》
《谷物》杂志 01 Le Labo 专访
好奇心日报:《不做广告,拒绝量产,这个小众香水品牌却越来越大众了》
ChannelChic:《Le Labo:把“实验室”搬进高级酒店是怎样的体验?》
还想看看其他文章吗?
试问哪个女孩在夏天不想当一个酒鬼?
四月爱用好物 | 各位朋友,请做好迎接夏天的准备。
私藏酒单|有哪些好喝不贵,却常常出现在高级餐厅里的酒?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