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会医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知友爱潘达言简意赅地说了这么五句话,堪称神回复:
「嗯,因人而异。」
「额,可能是吧。」
「噢,我也不懂。」
「啧,别信那些。」
「唉,那你去吧。」
短小精悍的五句话精准地描述出一位普通友人针对某病咨询他的医生朋友后的状态,很多临床工作者或医学生纷纷跟帖道:「是这样的没错,简直真相了」。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你不是学医的吗?咋这你都不懂呢。唉,一言难尽,且听我慢慢道来。
「嗯,因人而异。」
对待疾病,因人而异跟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本质上差不多。
因人而异地看病,其实是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既要考虑他之前的疾病史,也要思量目前这个病的进展如何……,综合考量后选择最优的方案治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法可不提倡。马克思都早就说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举个例子,曾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得了冠心病,与未有糖尿病病史的冠心病患者,治疗方案不会一样。早期冠心病患者和已经严重堵塞的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案也是不一样的。
要从整体出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落后办法早就该丢到爪哇国去。
「额,可能是吧。」
追过TVB剧的人都熟悉这么几句话:「香港是一个讲法制的社会」「阿sir,抓人要讲证据啊」,这就是法律界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谁主张谁举证。
同样,现代医学也是讲究证据的。在没有具体、准确的检查之前,医生不敢跟你保证说「肯定是这个病」「绝对要这么治」。
而如同人会撞脸,不同的疾病也会有相似的症状,这些鉴别既需要日益精准的临床设备检测出来,也跟医生的临床经验息息相关。
举个小例子——发烧。
理论上,当体温超过37℃就可以判断为发热了。其中,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简单的一个发热,可以分为以下六型:
看晕了是吗?到了临床,情况只会比这复杂得多得多得多……,要不然你以为《系统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生理学》《免疫学》……这堆起来一米八的书都白念的呀。
于是你可能会听到你的医生朋友的口头禅是这样的:可能似乎大概是,也许未必不尽然。
「噢,我也不懂。」
所谓术业有专攻,丰富的医学知识就像海洋,医生想要在某一科内做出些许成就,尚且要奋斗多年,有的时候学得越多,反而觉得自己越无知,因此对其他科的事情也不好评价。
话说,你也不敢让一个整形科的医生帮你接生吧?难道就为了把伤口缝的更好看些?
各位父老乡亲们请记住一点:江湖神棍才敢「包治百病」,正规医生只对自己的专长负责。
「啧,别信那些。」
自从爹妈入侵微信,朋友圈就被这些消息占领了:
「天天吃某种食物,能够根治某种疾病」
「接电话要用左耳,晚上不要洗澡」
「一个鸡蛋、一斤蜂蜜、一瓶醋,防癌奇药就是它!」
还有众多看了某度上的几篇文章就跑到医生面前指手画脚的。讲道理啊,医生一天到晚看病人已经很累了好伐,还要拿着这些谣言来质疑医术,真的不要太过分啊喂。
其实很多谣言都有明显的逻辑漏洞,看完一篇疯转的文章后,不妨想想以下四点:
① 这种说法是否有可靠的消息来源?
② 别人相信这个说法吗?
③有没有足够多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④它与我们过去所相信的是否一致?
简单而言,就是「三思而后信」。
「唉,那你去吧。」
这已经是最后的无奈之举了。
很多事情我们无力吐槽,也无力改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发生。面对一些亲戚朋友不相信正规医院的医生,只相信那些江湖游医的舞神弄鬼,我TM还能说什么。
想起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从那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常常医生朋友到了最后只能叹气说:随你便了,你愿意相信那些就相信吧,反正已经告诉你了,你自己作死就不关别人事了。
最后的最后,强烈建议国家把基础医学纳入九年义务教育。
本文系就医160原创文章,作者:邓天颖,转载须注明来源和作者,并标明原文网址,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