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7月1日报道 车市寒冬下,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进一步引发了社会性关注,如果说去年公众还仅仅将个别电动汽车着火事件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今年伴随特斯拉、蔚来等明星车企多起自燃事故的发生,电动汽车安全性一度成为社会性热点话题,公众对电动汽车的安全疑问也随之而来。
日前,蔚来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自6月27日起,召回搭载2018年4月2日到2018年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蔚来ES8电动汽车,共计4803辆。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召回占蔚来总交付量的近三成,蔚来也成为新势力造车中因动力电池安全隐患第一个召回的车企。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介绍,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使用的动力电池包搭载了规格型号为NEV-P50的模组,模组内的电压采样线束存在走向不当的情况,可能被模组上盖板挤压,导致被挤压的电压采样线束表皮绝缘材料磨损,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线束绝缘层烧损从而引起电池包热失控和起火,存在安全隐患。
蔚来表示,将为所有召回车辆免费更换搭载规格型号为NEV-P102模组的电池包,以消除上述安全隐患。同时,电池流通体系内所有NEV-P50模组电池包也会被全部更换。更换工作将在两个月内完成。蔚来承诺会对所有因电池质量安全事故造成的用户财产损失依法进行赔付。
这也意味着,蔚来召回车辆免费更换的电池包总价不菲。
据了解,NEV-P102电池模组内部结构采用不同工艺设计,不存在电压采样线束被挤压磨损的风险,用于2018年10月20日之后生产的70kWh电池包,也用于现在生产的ES8以及ES6。
主动与用户分享更多召回细则是新能源车企的必修课
蔚来ES8召回事件已经过去几天,先不谈此次电池安全隐患的具体技术原因,作为新势力造车的第一次召回,蔚来在召回声明发出后,又第一时间发布关于电池召回的若干补充说明,对用户关心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给予回复,补充说明能否解决用户的所有疑虑尚未可知,但这种态度起码值得所有车企学习。
值得说明的是,从事故发生到正式备案发起主动召回只用了一个半月时间,这个速度在行业内也是非常快的。
事件发生后,蔚来第一时间成立调查小组,与行业技术专家和动力电池包的电芯与模组供应链合作伙伴等相关各方,共同主导了事故调查。最终结论由蔚来综合总结参与调查的各方意见形成书面结论,并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召回备案。
新能源汽车目前仍处在推广初期,与发展了百余年的传统内燃机相比,在诸如续航里程、动力源可靠性层面还存在差异。现有电池体系下,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寻找一种平衡,自燃是新能源产业链中所有参与者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但真的出事了,就是考验车企担当和勇气的时刻。显然,这次蔚来主动将透明真实的客观信息分享给用户的做法值得称道。
蔚来将以挂号信、APP推送信息、电话、微信等形式通知相关用户。针对不在召回范围内的车主,蔚来也已通过短信的形式进行告知。
召回声明发出后,李斌也在蔚来APP上公开表示了歉意:“正是因为不敢辜负大家的信任,我们在决定是否召回时毫不犹豫。采用更换电池包的方式来消除安全隐患,虽然是代价最高的一种方法,但却是让我们最安心的方法。”
站在行业角度看,此次召回对新能源行业未来健康发展未必是坏事,至少可以让车企引以为戒,回归对技术和安全的尊重,少些冒进。
与此次蔚来召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时隔一天后特斯拉针对其自燃事件的一则声明。
特斯拉声明未提权责划分 甚至连道歉都没有
几个月前的4月21日晚20时30分左右,上海一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车龄在3.5年左右的老款特斯拉Model S突然冒出白烟,不到5秒钟,迅速起火燃烧。事发造成特斯拉在内的三辆轿车起火,自燃的特斯拉损毁严重。
6月28日,特斯拉发布关于上海车辆事故的声明称,没有发现系统缺陷,事故由位于车辆前部的单个电池模组故障引发,电池包按照设计预期燃烧,使得其余电池模组保持完整,车内人员应有时间安全离开。
至于解决方案,特斯拉表示, 出于严谨而审慎的考量,官方通过OTA空中升级向ModelS及ModelX车辆推送了有关充电和热管理系统的更新,进一步保护车辆电池并提高电池寿命。
这则声明中,特斯拉的语气充满傲慢和无礼。没有向车主表示任何歉意和安慰,全文也没有明确提及事件的权责划分。
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此举是为了规避了大规模召回的风险。
重拳出手10月底前车企需完成安全隐患排查
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频发,也促使了主管部门出台文件加强安全排查,6月1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如下,
对发生起火燃烧事故的车辆,企业应及时开展事故调查;
对隐瞒不报或不配合开展事故调查的行为将予以处罚;
确实存在产品缺陷的,生产企业应当主动向主管部门备案召回。
《通知》要求,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于今年10月底前完成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形成书面报告。
责任和事故上报层面,企业应当承担新能源汽车安全第一责任,对发生起火燃烧事故的,企业应及时开展事故调查,生产企业应在12小时内(如造成人员死亡或重大社会影响的,应在6小时内)将事故的基本信息,48小时以内将事故详细信息,主动上报新能源汽车工作联席会议牵头部门和装备中心。
企业监控平台应当落实7×24小时全天值班制度,设置故障处理联系人。
对于安全事故虚报瞒报处罚,工信部也祭出重拳,对于发现存在未按要求开展排查、虚报瞒报、弄虚作假等问题的企业,视问题性质、严重程度,将采取公开通报、责令限期改正,暂停或取消企业及产品公告,并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剔除等处罚手段。
不应有看客 电池安全是新能源产业共同的“大事”
新能源汽车产业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不仅仅属于蔚来,去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透露,据掌握的舆情信息显示,2018年已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件40余起。另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召回新能源汽车高达13.57万辆,召回比例高达13.46%。
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虽不尽相同,但细究起来电池材料不过关、系统拼装布局缺陷、过充过放、机械受损等都是电池起火的风险因素,最终的结果就是电池发生热失控导致自燃。
我国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期,汽车电动化发展趋势下,动力电池安全已成为全行业的关注点,在续航里程、能量密度、成本价格、快充能力与高低温工况等层面,新能源汽车还存在诸多矛盾亟待解决,而在动力电池安全领域更没有看客一说。
雪崩来临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动力电池安全不是一家车企或供应商可以解决的。如何在电池成本不断降低、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的下保证动力电池的安全,需要车企、电池供应商、科研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的全行业参与。
在销量和增速引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下,中国新能源汽车更应抓住契机,夯实安全,体现新能源汽车大国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