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成品油调价机制改革备受关注。现行的定价机制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如果三地(布伦特、迪拜、辛塔)原油移动均价波动超过4%,成品油调价窗口就开启。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记者会上表示,发改委正在研究改革方案,一是把周期缩短,二是准备取消4%的涨跌幅限制。
都参考国际原油价格 同一天大陆、台湾油价为何一升一降?
台湾的油价每周一调,调价权下放到企业。而大陆参考的周期是22个工作日,调价权在发改委手中。
按照现行机制,22个工作日内三地原油移动均价上涨过了4%,2月15日大陆的调价窗口就该开启,但考虑到春节期间油价对民生的影响,发改委推迟了上调油价的时间。就在其纠结的过程中,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开始跳水,如果持续下行三地油价跌幅可能又达到了4%,发改委若继续推迟调价,这轮调整就可能泡汤,于是纠结之后在2月25日公布上调油价。而此时,调价周期短的台湾参考了国际油价走势,及时下调了成品油价格,这就造成了同一天两地油价一升一降的局面。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如何改革?
首先来看目前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若干问题。一是周期过长,不能及时反映国际原油价格的频繁变动。二是4%的涨跌幅限制不合理,假如国际油价从100元/吨变到104元/吨,涨幅4%,可以调价;而从104元/吨到100元/吨,跌幅3.8%,却不能调价。这就造成了大陆调价合法也合情但不合理的局面。另外,我国从印尼进口的原油已大幅下降,目前挂靠的油种之一辛塔原油应该换掉。
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一个竞争不充分的市场造就了这种油价“怪局”。我国成品油价格还没有市场化,定价权还在发改委手中。少数企业从上游开始垄断了进口原油,民营资本无法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导致下游的批发与零售环节也难以实现有效竞争,油价居高不下。两会期间有委员就提出了建议,打破垄断机制,让民企也能去国外购买原油。
让竞争充分的市场来定价才是解决油价“怪局”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