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不要停!》的大卖,已经成为暑期电影市场乃至2018年全年日本电影界的一大事件。从艺术小影厅到主流商业院线的跃进,成本约18万元人民币却取得了过亿票房,《摄影机不要停!》创下的发行奇迹甚至比它本身更值得谈论——虽然电影本身已经足够有趣。如果把电影上映后这两三个月发生的事情也视作完整故事的一部分,那么这部“幕后戏中戏”的幕后形成的三重戏剧性,足以赢得爱电影的人欣慰而笑。
《摄影机不要停!》电影海报
没听说过导演上田慎一郎的名字也很正常,除了一部与其他三位导演共同参与的关于猫的短片,他名下的其他作品都没有进过院线,除非独立电影展,根本看不到。《摄影机不要停!》是一部制作预算仅有300万日元(约18.3万元人民币)、名副其实的独立电影。6月23日上映之初,电影仅在两家电影院放映,一家是东京新宿的K’s Cinema——位于一个与快餐店、商店共用楼的三层,仅有84座的单厅影院,另一家是池袋的Cinema Rosa——拥有两个影厅、曾属东映系列,同样是藏于闹市一角。对成长于独立电影圈、拍“自主电影”出身的导演而言,活动几年之后终于有一部作品踏入小众圈子中著名的艺术院线,算是顺利成长的一步。但公映首周新宿每天三场、池袋每晚一场全部场次售空的消息被推到社交媒体,传播效应成倍放大,在新宿创下连续72场次满场的纪录后,开始在涩谷以及东京之外的川崎、大宫、京都、仙台等地上映。
仅有84座的新宿K’s Cinema
仅新宿84座小厅收入的800万日元票房,已经足够《摄影机不要停!》收回成本。上映三周后,《摄影机不要停!》在全国六家影院收入票房超过2000万日元,上映一个月时,达到3800万日元。
即便我有翻看每期《电影旬报》的习惯,即便在7月中旬影评人给出了三星、五星、五星的好评,我仍然没有冒出想去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念头。如果至此为止,那么只是人民币二百来万的故事。日本影院每年上映部数在1000部以上,大部分电影都不会获得什么关注,无声无息地在限定期间结束后下映。
8月,《摄影机不要停!》进入东宝院线,扩散到日本全国乃至偏远地区;9月,或扩大到150家影院以上,截至9月19日,上映影院数量达到318家。日本全国电影院数量为523家,这意味着上映馆数超过一半。尤其是进入像Aeon这样附属于购物中心面向家庭的多厅院线,这一切都打破了电影发行常规。
上映影院推移统计曲线。8月出现爆发性增长。
日本最大的多厅院线Aeon中排片率达到100%。
9月20日,《摄影机不要停!》票房已经突破24.8亿日元(约1.51亿元人民币)。说着“像做梦一样,脚步远远追不上现实情节的发展”,导演上田慎一郎两个多月来在全国巡回举行舞台见面、对谈活动,在东京日比谷东宝最大的500座影厅举行映后见面会时,2分钟内电影票就被一抢而空。
《摄影机不要停!》最初的制作发行方根本不是电影公司,而是一个叫做“ENDU”的导演、演员培训学校。从7月中旬开始,实际发行业务已经转交另一家大公司Asmik Ace,与东宝院线的接洽也由Asmik Ace完成。
说到电影本身,作为一部带有迷影色彩的低成本独立电影,《摄影机不要停!》很可爱,是一部很容易让影迷喜欢上的电影。有人说要忍过前37分钟的廉价僵尸片,看到后半段的反转就会觉得值回票价。随着影片大卖剧透越来越多,连导演本人的宣传语也转了风向,自评为一部“结局可以看到每个角色的成长”,“家庭也是电影的一个隐藏主题”。而在我看来,《摄影机不要停!》最值得看的当然是电影后半段再现幕后时,那些片场工作人员身上的“微情节”,怎么给演员打提示,怎么架摄影机,怎么喷血、放假人、做断肢。即便明白这些都是伪穿帮镜头,但电影作为一种被架设在舞台之上,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形式,突然被赋予了跃动的LIVE感。
但这种新鲜感,是把一部原计划在两家独立影院上映两星期的电影推向300多家影院持续上映3个月的主要原因吗?当然不是。《摄影机不要停!》的大卖,是电影发行的成功。影片官方自称“感染症”,把看过电影后向周围人推荐的观众称为“感染者”。从口口相传,到SNS传播,发行公司嗅觉敏锐,大型院线积极排片,期间无数次成功传递接力棒才得以实现。
而《摄影机不要停!》的出现,有赖于日本独立电影的土壤,众多活跃在一线的商业导演来自于同一片土壤。学生时代自己写剧本,召集三五人团队就可以开始拍“自主映画”。即便没有来自大众的瞩目,也有小型电影节、小型艺术选线在背后支持。年轻导演享受到的是“无需大红大紫,也能凭热爱的东西为生”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