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和水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沙水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喜欢在沙水区开展铲、挖、堆、垒等游戏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当把游戏还给儿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为了给孩子们创设更好的游戏环境,天桥区兴麓幼儿园对沙水区进行了优化提升。
优化提升后的沙水区呈现出水池环绕沙池的样态。同时,基于自然教育理念及周边的空间特点,打造了方便拿取材料的开放式收纳橱,栽种了高大挺拔的蜡树,并加入蜿蜒的木质栈道、颜色不一的鹅卵石等元素,给孩子营造一种自由自主、自然生态的环境氛围。
孩子们可以观察沙水混合、流动、沉淀等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还可以通过堆砌、挖掘、塑造等活动,锻炼手部的大小肌肉,培养空间感知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在与沙和水的零距离接触中得到快乐,收获成长。基于此,为推动游戏的深入开展,促进孩子们在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我们进行了沙水区的阶段性教研。
环节一 游戏分享
大四班孙艺:我们班在这里活动了三周,恰好10月份大班的主题活动是《我家在济南》,我们结合主题,在水区、湿沙区、干沙区开启了多种多样的探索游戏。游戏前,孩子们通过投票,自由自主地分成了四个小组。
玩法一:在水区,我们开展了“花船巡游大明湖”“划船比赛”等活动,孩子们在自主探索的同时,还研究了“沉与浮”神奇物理现象,“为什么报纸可以在水中浮起来呢?”“为什么石头沉下去了?”“是和物体的材质有关系吗”……他们还利用“沉与浮”现象,站在垫子上,进行了节目表演。
玩法二:在湿沙区,我们进行了“修建护城河工程”,孩子们在游戏中对“连通的护城河怎么挖”“挖好后如何行船”“什么材料做小船”等问题进行探索,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迁移学习到的新经验,在合作中深入思考、反复试误、找寻问题解决策略,突破问题达成游戏愿望。问题的驱动和实际操作,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实现自主学习。
通过游戏后的分享,我们发现有的小朋友会一直开着水龙头放水,那么如何在沙水游戏中渗透节约水的环保意识呢?我们进行了讨论活动,首先我们设计了节水标志挂在水龙头上,提醒小朋友们用完水即及时关闭水龙头。接着就是开拓孩子们的思维,教师与孩子们讨论除了水龙头可以取水还有哪里可以取水呢?孩子们讨论得出可以对水池里的水进行二次利用,利用管道进行“南水北调”,把水池里的水引入沙池中进行使用,这样也可以节约水资源,还能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游戏经验。
大五班杨玉环:我们结合11月份主题《与大自然的对话》,开启了“小蚂蚁运粮”的主题游戏。前期,我们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绘本故事,了解了小蚂蚁为什么要运粮,怎样才能把粮食运到家?
孩子们在沙水区进行了探索,他们分工合理,有的小组在干沙区合作搭建轨道,有的小组在湿沙区挖渠道。最后,我们实现了将湿沙区与干沙区的贯通,食物顺利地运到了粮仓。
环节二 激烈讨论
老师们基于两位班主任教师的分享,提出了新的想法,比如在游戏中如何解决沙子渗水问题呢?后续还能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呢?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吴辰:大四班的游戏给了我一个启示,那就是打破区域和材料的限制,打造“无边界”的游戏体验区,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游戏需求选择、寻找和使用任意材料。比如,我们看到大四班的孩子将建构区的开合梯、探索区的垫子合理利用起来,材料无边界让他们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游戏计划。
李珊珊:孩子们的兴趣多变,我们要关注他们与材料的互动情况,适时调整材料。当发现孩子们的兴趣减弱或游戏进展停滞时,及时提供“魔法道具”。比如对于中班年龄段来说,孩子用铲子挖沙久了,可引入新模具或彩色石头、贝壳等装饰品;孩子搭建结构单调时,提供绳子、木板等材料,让他们尝试更复杂的建筑,保持游戏热情。
兴麓幼儿园始终从“鹿之林—自主游戏”的园所品牌出发,基于“儿童视角”,努力为孩子们创造自主的游戏环境。通过此次教研活动,教师对户外沙水区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更好地支持和引导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地探索、自然地成长。接下来,幼儿园继续推进以品牌建设带动园所优质发展,打造全方位的品牌建设体系。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让每一个孩子拥有自由、愉悦、自信、勇敢的童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