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之一,元朝铁骑最远打到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也就是现在的波兰、匈牙利等国境内。除了军事上的耀眼成绩,元朝的杂剧、词等在中国文化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元世祖忽必烈画像图)
其中元好问、萨都剌、贯云石等都是著名的少数民族词人,他们的词作水平水平不在汉人词人之下。甚至有人称色目人萨都剌为元朝第一词人,伟人评价他的词称“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
(萨都剌画像图)
一、“背叛”武将家族,在文人里闯出名头:少数民族萨都剌全凭才华说事
虽然古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元朝词人萨都剌的作品至少有竞争元朝第一词人的实力。萨都剌的父亲曾经镇守云、代两地,所以关于他的出生地有山西代县和江苏镇江两种说法。
我们现在只知道他是少数民族,具体是哪个民族并没有详细记载,有人说他是蒙古族,也有人说他是色目人。元朝的“色目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从西部而来的不论欧洲、西亚或中亚民族,统称为色目人。
不过萨都剌字“天赐”,这与“萨都剌”就是阿拉伯语Sa’dal—Allāh的音译这种说法相吻合。
(色目人俑)
萨都剌的身世可能已经成为没办法破解的历史谜题,但是他的才华是毫无疑问的。萨都剌出生于武将之家,早年家境贫寒,但这丝毫没有掩盖他的聪慧灵敏与文学天赋。
在元朝首次开科取士后,萨都剌抓住机遇,于 1327 年中举,随后开启了他在仕途上的征程。
他辗转于吴楚、荆楚、幽燕、上都等地任职,在这期间,他不仅博览群书,更见识广博,结交了众多学者。这种丰富的经历为他的词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素材。
(萨都剌所描绘的垂虹桥遗址)
萨都剌的词作风格多样,豪放词继承了金词的特点,婉约词寄托了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他每到一处,便登山临水,凭吊古迹,写下一篇篇悲凉雄壮的怀古诗词。
他考中泰定四年的进士后,几乎一生都在各地辗转做官,担任过镇江路录事司达鲁花赤,最高职位做过江南行台侍御史和淮西北道经历,这些经历为他的诗词作品提供了素材。
(萨都剌描绘的金陵示意图)
二、追忆六朝,慨叹项羽,萨都剌的诗词水平不在汉人之下
萨都剌出版过个人诗集《雁门集》,被称为“雁门才子”,不过他的很多作品都已经逸散了。我们现在仍然能看到萨都剌近800首诗词,由此可见他确实是一位高产的文人。
萨都剌自称“名在儒籍”,他的诗词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很有忧国忧民的思想。
比如他在《大同驿》、《织女图》、《早发黄河即事》等作品里写“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揭露了社会黑暗,反映民间疾苦;
在《题画马图》、《过居庸关》等作品里写“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反思了元朝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反映了百姓对和平的向往,出现了朴素的反战思想;
在《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登北固城楼》等名作中怀古“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感叹赞颂项羽等古人。
(萨都剌描绘的石头城遗址)
但是萨都剌的词也免不了带着那个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有些思想甚至是自我矛盾的。
比如他在《送刘照磨之桂林》、《送管元帅南征》等作品里写“边声连草木,野色动荆蛮。决策平徭后,归心北固山”,鼓吹元朝统治者要对起义的百姓进行处理;
又在《黄河月夜》、《鬻女谣》里用“金带紫衣郡太守,醉饱不问民食艰”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元朝的阶级压迫;
在《送广信司狱》和《寄朱县尹》中写“五风十雨乐太平,肯使人间有冤狱”直接为民请命,具有励精图治的抱负;
又在《芙蓉曲》里用“秋江渺渺芙蓉芳,秋江女儿将断肠”表达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落寞。
(萨都剌描绘的桂林山水)
三、元代少数民族文人出彩,汉人不必汗颜,民族融合不必惊慌
很多人说萨都剌等少数民族的出色作品,让元代汉人汗颜。其实不只元代,秦汉隋唐宋明都有大量杰出的少数民族文人,这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中不断相互融合的必然。
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也吸取少数民族文化的长处,在通婚、通商中慢慢变成一家人,互利互惠的事,怎么也说不上令人汗颜。
(明朝边民互市场景图)
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其实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写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名句的元稹是鲜卑人;
《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的作者刘方平则是天宝年间的匈奴诗人;妇孺皆知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作者元好问也是金末元初的鲜卑族文学家;清朝满族文人纳兰性德也是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婉约词闻名;
而我们课本里收录的《敕勒歌》和《木兰辞》本身就是南北朝时期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作品……
(敕勒川场景图)
鲜卑人、匈奴人、色目人等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战战和和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学习中原文化,渐渐融入中华民族,同样他们也用民族文化充实了中华民族文化。
萨都剌等少数民族的文学成就,是元朝统治者学习中原文化、进行“汉化”的受益者。
元朝后期,统治者除采用汉法、生产重心向农业转移、设立行省制度等措施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像历届中原王朝一样推崇儒家文化、鼓励少数民族学习汉字、重开科举,而萨都剌等人恰恰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
(中国古代百越生活范围)
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与其说是汉语,不如说是中文更恰当。因为在我们使用的语言中,除了汉族原来有的词汇,很多都是历朝历代少数民族融合进来的。
比如普通话和北方方言中,的胡同、熨帖、沙琪玛、戈壁、猫腻等;而曱甴(蟑螂)、田鸡、蜘蜩(蜘蛛)、斜坡等词的粤语发音,都是来源于古代百越人的侗台语、状语等。
总之,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已经不分彼此,民族融合也不是翻账本,萨都剌是我国古代著名词人,这就够了。
参考资料:
谢安松,曹利华.萨都剌的南北体验与诗歌地理书写[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5(02):113-11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