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防溺水
安全伴我行
2021年
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
通过首个全球预防溺水决议
并将每年7月25日
定为“世界预防溺水日”
夏日炎炎
不少人选择到有水的地方消暑
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
海边玩水需要注意什么?
不慎溺水该如何应对?
夏日玩水,这份安全指南请查收
海边玩水警惕离岸流
夺命离岸流
被称为“海滩头号杀手”
01
何为离岸流?
离岸流,学名“裂流”,是海岸边一股射束似的狭窄而强劲的水流,它以垂直或接近垂直于海岸的方向向外海流去,由于离岸流流速极快而且表面平静具有迷惑性,因此危险性极大。
离岸流流速大多在每秒0.3~1米,最快可达每秒3米,其长度可达30~100米甚至更长,可将强壮的游泳者迅速拖拽入深水,引起溺水。
02
如何识别离岸流?
离海岸30~40米:离岸流一般在离海岸30~40米附近,出现地点的海底比两边低。
没有浪花:离岸流表面看起来几乎没什么浪,同周边的浪涌相比很安静。
颜色较深:离岸流是较深层的水流,大部分颜色较深。且离岸流往往携带大量泥沙,水色与周围相比会偏黄。
03
如何自救和救援?
遇到离岸流不要尝试逆流而返,要朝着与海岸平行的方向横向游离,如果无法横向游,不要慌张,应放松身体随波逐流,到了外海处海浪会逐渐平稳,然后尽量保持与海岸平行的方向,游一段后,再游回岸边。
遇到离岸流如何自救和救援?
收好这份避险自救攻略
关键时刻能救命
关于溺水误区
误区一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开放水域情况复杂,会游泳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野外水域水下情况往往十分复杂,可能有水草、淤泥等,容易困住游泳者,进而可能发生溺水事故。
误区二
使用游泳圈能避免溺水
游泳圈不是专业的漂浮设备,当水流发生变化,未抓住游泳圈或者游泳圈功能失效时,都可能引发溺水。
误区三
溺水时会大声呼救
溺水时,人无法发声,甚至意识模糊,通常没有声音,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溺水者拍打水面、大声呼救的场景,但实际上,真正溺水的人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如果有人趴在水中或站在水中发愣,实际上可能已经意识模糊,需要尽快救援。
误区四
手拉手就能救出溺水者
手拉手救援,不仅无法把溺水者救上来,还会导致更多人溺水。
尽量避开这种泳衣
夏日玩水时,泳衣颜色可以起到防护、警示等作用,但蓝、白、黑这三种颜色的泳衣,在水中能见度欠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对比度强烈的荧光色泳衣,可提高人在水中的可见度,较为安全。
除了颜色,泳衣材质也需要关注,锦纶加氨纶的组合材质是最佳搭配,因为这样的泳衣具有,好洗易干、运动阻力小等特点。
溺水应如何自救与施救?
溺水自救,记住这3点
放松身体向后仰,不要挣扎,防止下沉。人体可以产生浮力的肺部位于上半身,而身体的重心位于下半身。在身体没有放松时,人会沉入水中。
将双手举过头顶,这样重心会向上移动,帮助身体仰躺在水面。抬起下巴,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大声呼救。
注意周围有没有能帮助漂浮的物品,可将密封的空塑料瓶等具有浮力的东西抱在身前,帮助漂浮。
发现他人溺水,记住4个字
在岸上通过“叫叫伸抛”法施救:
“叫”: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
“叫”:拨打110、119、120等报警求助;
“伸”: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
“抛”: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帮助其漂浮待援。
如果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救援者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托起他的身体,让他的头露出水面,侧游上岸。
预防溺水,牢记口诀
预防溺水
“六不准”、“四不要”
一定要牢记!
01
防溺水“六不准”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02
防溺水“四不要”
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
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
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源游泳;
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
游泳戏水欢乐多
安全意识不能少
祝小朋友们
度过一个快乐安全的假期
注:
您的每一次鼓励,都将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中山市妇联编辑
来源:全国少工委
编辑:卢启昊
校审:杨沛 姜永斌
一审:段文婷
二审:陈颖
三审:李宇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