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性分异规律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地方性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大陆上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是因为南半球同一纬度(56°S~65°S)的地方是海洋(影响因素是海陆分布)
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例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处于西风的背风坡,形成荒漠带(影响因素是地形)
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分布,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块状
本来应该是均一分布的地理事物,却呈现出块状或斑点状分布。例如:荒漠中呈现斑块状分布的绿洲,这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2.地带性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关系
(1)地方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异规律显得不很完整、不鲜明。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2)地带性因素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地方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
(3)在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形成了复杂的自然环境。地表各地的自然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具有地方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全国甲卷,10~11)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谷地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分布草甸植被,D正确。图中山坡与谷地距离比较近,气候类型相同,气温和降水量差异不明显,因而不是导致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B错误;土壤温度受气温影响较大,山坡与谷地的气温差异较小,因而土壤温度差异不大,C错误。
2.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谷地植被变化趋势( )
A.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上升
B.与地带性植被差异缩小,草甸比例下降
C.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上升
D.与地带性植被差异扩大,草甸比例下降
答案 B
解析 如果地质构造稳定、气候无明显变化,那么该区域在流水的长期作用下,山地将被进一步削低,谷地将持续接受沉积填高,谷地与山坡地势差异缩小,谷地和山坡的土壤水分差异进一步减小,谷地植被与当地地带性植被差异将会不断缩小,非地带性植被草甸比例下降,故选B。
3.(2023·1月浙江卷,15)盐土是排水不畅或蒸发强烈地区具有明显积盐过程的土壤。下图为我国某内陆盆地山前冲积平原断面图,沿坡分布多种盐土。据此完成下题。
该区域盐土地域分布呈现(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
D.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
答案 B
解析 图中呈现的是坡面上不同空间的盐土分布差异,这种分异主要是小尺度空间地下水埋深差异所致,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指的是高大的山体随海拔变化而形成的空间尺度较大的分异规律,A错误;由低纬向高纬带状分异强调的是纬度差异导致的自然带分异,C错误;由沿海向内陆带状分异强调的是东西方向上距海远近差异导致的自然带分异,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异,D错误。
常规垂直带谱的分布规律
(1)分布规律
(2)判读方法
判断角度
判断方法
判断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带哪坡低,就是哪半球。如甲图一般为北半球,乙图一般为南半球
判断纬度高低
通常情况下,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判断阴阳坡
同一自然带(雪线除外)在阳坡分布的海拔更高
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雪线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线高)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北京卷,7)某校劳动课开展附近山地自然保护区所有阔叶木本植物种类的分布调查。学生绘制的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该保护区( )
A.所处纬度大约是30°N
B.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
C.山麓地带起点海拔为350米
D.落叶乔木仅分布在1 200米以上
答案 A
解析 由图可知,山麓地带为常绿乔木,可推测该区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所处纬度可能是30°N,年降水量应该大于800毫米,A正确,B错误;由图可知,山麓起点海拔在230米以下,1 100米等高线附近有落叶乔木分布,C、D错误。故选A。
1.自然带
(1)形成
(2)与气候的关系
自然带的分布、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陆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垂直于海岸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平行于海岸线方向;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2·海南卷,19(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1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地理位置。图2为意大利那波利和美国蒙特雷的气候资料。
(1)比较那波利和蒙特雷气候特点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8分)
(2)分别说出那波利及其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的陆地自然带。(4分)
答案 (1)特点: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长。
原因: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影响;两地都处于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主要受西风影响,但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时间长,年降水量大。
(2)那波利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那波利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解析 第(1)题,特点:比较两幅气候资料图中的气温曲线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夏季气温更高,气温年较差更大;比较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那波利比蒙特雷年降水总量大,且降水时间较长。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蒙特雷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降温减湿明显,气温低,降水少;两地都处于中纬度大陆西岸,降水都主要受西风的影响,从图可以看出那波利纬度高于蒙特雷,受中纬西风控制的时间更长,因而降水时间更长,导致年降水量更多。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那波利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发育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自然地理要素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分析思路一般为:
2.地理环境整体性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
(1)警示意义
从空间上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
(2)应采取的措施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
【高考曾这样考过】
(2023·全国甲卷,44)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摘自党的二十大报告
说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蕴含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要求:材料与原理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准确。)(10分)
答案 示例:1.自然环境具有生产功能。山水林田湖草沙能构成独特的生态系统,维持生物多样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流动,必须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2.自然环境具有平衡功能。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能超过资源再生的速度,对环境的污染不能超过其自净的速度。例如,上游山区污染了水源,下游农田灌溉水质会变差。因此必须在合理范围内发挥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3.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存在时空综合与要素综合,例如山区的森林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水土流失,削减下游的洪峰,又如沙漠的快速扩张会吞噬农田。因此,必须坚持跨区域、多要素协同治理。
解析 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表现为: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要素组成,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这些功能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自然环境统一演化,保证了自然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在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时,要按照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统筹考虑,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山水林田湖草沙并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命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山水林田湖草沙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功能,整体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各组成部分的多样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演化,某一方面或部分受到外部干扰都可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又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利于各部分之间协调和结构相对稳定,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整体功能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