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7次人口普查显示,近年来00后性别比例失衡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人直呼,中国男人的时代到来了!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城市越大,女性越多
根据国内各城市2021年的统计年鉴显示,城市的大小和女性人数的多少呈正相关,即城市越大,女性人口数量越多。
可能有人会不以为然,城市总体人口数量多,女性的人口可不就多了嘛。话是如此,然而越大的城市表现出来的反常特征是,不仅仅是女性人口数量多,还有男性人口数量少于女性。
从全国的男女人口比例来看,男性人口依然比女性多出了3300多万。为什么大城市会出现反常的现象呢?
于是有人就认为,在此前的一胎政策期间,大城市虽然执行较为严格,但相对于其他地区,重男轻女的观念较为薄弱。
这样一来,人为干预和选择性别的现象不严重,在较为自然的生育状态下,男女性别比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
和其他地方比起来,大城市女性整体人口数量不低。再加上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女性也流入了大城市,最终促使大城市出现了女多男少的现象。
这个解释听起来很合理,但各大城市女多男少出现的时间节点,跟解释中的时间不一致,以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为例,都是近十几年来才出现这种现象的。
像深圳出现时间最晚,2019年女性人口的数量才超过了男性。广州是2018年出现了这一情况。北京在2017年时出现,只有上海出现的早一些,2009年就表现出来了。
因此从时间节点来看,现在出现的女多男少现象,跟此前的社会情况是不相干的。而且不仅仅是这四个城市,国内还有其他十一个大城市,也都出现了女多男少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女多男少的情况,仅仅表现在户籍人口上,就是说十四个城市的户籍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
这其中,差距最大的城市是佛山,户籍人口中女性比男性多了近6个百分点。另一个差距较大的是苏州,户籍女性人口比男性多了近5个百分点。
而从整体人口即常住人口来看,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地方,基本的格局依然是男多女少。这种现象看起来很反常,但其实有内在的逻辑原因。
首先从婚姻的角度看,男性的兼容度虽然高于女性,但女性向上流通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男性。简单来说就是,来自小地方的女性通过结婚就能留在大城市,男性却做不到。
比如一个女性在广州工作,如果她和本地的男性恋爱并结婚,那她很容易就获得了广州户籍并成为广州人。
而男性可就不一样了,小地方的男性到大城市打拼,他要想留在这座城市,就得有稳定的工作并拥有房子。即便如此,根据国内现行的户籍政策,他也不一定能轻易取得当地户口。
更何况,能够通过打拼在大城市立住脚的男性凤毛麟角,多数外地男性只不过是大城市的过客,他们最终还是会回流到家乡或是其他较小的城市。
有媒体在刚过去的春节期间就做过调查走访,在上海打拼的一个年轻人,虽然有稳定的工作,可房子依然买在了邻近的苏州。而且在结婚的问题上,他本人在上海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女性,还得趁着春节假期在老家相亲。
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本质就是,整体上的男多女少是事实,但由于传统社会架构不复存在,相比于过去人口流动加大,本着“人往高处走”的原则,人口流动的趋势会加剧不同地区的性别失衡。
其次,大城市在社会架构中,天然的也会容纳更多的女性。像一二线城市,第三产业繁荣,无论是公司里的人事文员,还是学校里的教师,亦或是酒店里的服务生前台等等,这些岗位上女性的比例都远远高于男性。
都说大城市具有虹吸效应,而这种效应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指标上,也体现在对男女性别的吸引程度上。
值得一提的是,不光大城市表现出了女多男少,而从区域上来看,东北地区也表现出了女多男少的现象。
东北地区是因为人口流失了
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年鉴显示,国内31个省份中,总体上都是男多女少,人口性别比为105.07。唯独东北地区,人口比例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吉林的人口性别比最低,只有99.69,辽宁的为99.7。在人口学中,每100个女性人口来相应的表示男性人口。如果数值高于100,说明男比女多,反之则是女多。
而从吉辽两省的性别比来看,女性明显比男性多了。另一个省份黑龙江,这一数值为100.35,虽然男性比女性多,但这一比例也比全国水平低很多。
问题来了,东北为什么能呈现出一边倒的女多男少呢?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是,东北自20世纪初以来,一直是移民流入地区,相比于国内的其他省份,这里的乡土观念,包括依附在乡土观念上的重男轻女思维不浓厚。
没有思想包袱,即便是在一胎政策施行时期,人口出生的性别比例也是相对自然的,人们不会刻意通过流产堕胎等方式来选择性别。
这样一来,当别的地区的男性人口直线上升时,东北地区的人口性别比例反倒是最接近自然状态的。
而且,东北地区少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也跟早年的经济最先发展有关联。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率先成为国内的重工业基地,这里的社会架构也率先发生了变化。
再看国内其他地区,相当长的时间里,还笼罩在传统的农耕思维之下。该思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为了保证家里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以及家族土地的传承,家里要必须拥有男性人口才行。
在没有一胎政策的时候,生育上虽然人们也倾向于选择男孩,但在自然状态下,可以通过多生育来达到目的。
此前一胎政策的限制,很大程度上杜绝了多生育,于是很多人开始有选择性的生育,最终的结果就是男女比例的失调。
东北地区恰恰因为发展较早,很大程度上剥离了农耕意识思维,所以人口性别才能相对平衡。
当然上述只是过去的原因,导致东北女多男少的第二个因素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在加速外流。
老工业基地的优势,近30年来不复存在,不但失去了对外地人口的吸引力,甚至连本地人都留不住了。
在就业和福利方面,由于整体工资水平较低,东北地区大量的男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男性,更愿意到外地打拼。
相比之下,本地的女性还是愿意留在家乡发展。于是,女性留下结婚成家,男性流出,进而就出现了女多男少的局面。
但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东北地区,这些区域内表现出的女多男少现象,是社会人口流动导致的结果,和人口情况存在一定的区别。
两个“水火不容”的群体
从婚姻的角度去看,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引发的人口流动,在很大程度上还会进一步加重性别失衡导致的结婚难趋势。
就像大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女性人口,其中有一部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会剩下来而结不了婚。而在其他地区,主动或者被动剩下来的恰恰是男性。
这两个群体虽然都是剩下来的,但由于兼容性不一致,绝大多数在婚恋市场是不会走到一起的。
如此一来,因为性别失衡导致男多女少,就跟社会人口流动产生的性别差异叠加在一起了。
于是,总有一些被剩下来的男性经常抱怨,现在的女性思维变了,她们都不愿意步入婚姻的殿堂了。
女性的结婚意愿真的低了吗?
2021年,一项针对20岁到30岁群体的调查显示,对于未来的婚恋问题,有超过25%的人不确定是否会结婚,更有9%的人明确表示不会结婚。
而在这两个选项中,女性的数量占调查总人数的43.92%,这一比例比男性高出了近20%。此外,还有12.8%的女性表示不会谈恋爱,26.3%的人不确定是否会谈恋爱。
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来,女性的结婚意愿确实下降了。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同年轻阶段人的想法会发生改变,现在说不结婚的年轻女孩,不代表将来不会结婚。
话是如此,但这一结果呈现出来的现象还是能说明,社会整体确实弥漫着不愿结婚的思潮。要知道在过去,结婚几乎就是天经地义的。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改变,主流的观点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已不复存在,女性不必依附于婚姻也能生存。而在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男性不对等,如果没有婚姻这种形式,她们根本无法存活。
再者,过去呈现出一边倒的结婚态势,也有很多女性是被迫的,但她们没有话语权,自己的诉求和声音都被淹没在了时代滚滚洪流中。
现代社会男女之间虽然没有达到绝对平等的地步,但相比古代,女性的话语空间以及表达自己意愿的方式还是拓宽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选择不结婚,也就成了很自然的现象。
至于说剩下来的男性,他们一方面得接受这种已经改变了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得承受眼下男女性别失衡带来的不利影响。从结婚的角度去看,这就是不利因素的二次方。
而且,哪怕区域性出现了女多男少的情况,可只要总体人口男多女少的趋势没有发生改变,结婚的不利因素就会一直存在。
结语
根据2022年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男性为72311万,女性为68949万人。虽然男性依然比女性多,但相对于2020年,男性人口的增长却出现了下降。
2021年相比于上一年,男性人口下降了46万人,而女性人口则净增长了94万人。从男多女少的情况看,过去的不利趋势似乎已经发生了松动。
假设这一趋势能持续下去,性别失衡的情况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人口变化永远是一个动态进行时,未来依然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只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不过度去干预人口的出生,数量和性别就会缓慢呈现出自然而平衡的状态。
至于眼下已经存在的诸多人口问题,靠调节人口本身已经不能解决,因为这一系列问题是此前造成的,现在不过是到了呈现的时刻。下一步,一系列问题只有靠社会来缓慢稀释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