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河北沧州市的一个村庄里,村干部在村民沟通群里发布关于2024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通知。
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村民李浩就给50多岁的父亲李志勇续上了380元的医保费。然而,与其他家庭成员不同,李浩却选择放弃给自己和其他七位家人参保。
这并非李浩家第一次断缴城乡居民医保。他记得,早些年,母亲和爷爷也曾参保,但自从缴费标准逐年上涨至200多元后,当时已经80多岁的爷爷和母亲便选择了放弃。而李浩和他的妻子,以及他们的三个孩子,更是从未参与过城乡居民医保。
在李浩看来,医保费用每年都在涨,如果全家人都参保,八口人加起来就得缴费3040元。他觉得,如果家里其他人没生病,那这2000多元的医保费不就白交了吗?
李浩家的选择,其实是农村断缴城乡居民医保的一个缩影。记者走访了河北、安徽、河南等多个村庄,发现与李浩有类似想法的村民不在少数。这些村民大多正值青壮年,觉得自己身体硬朗,住院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只选择让老人和孩子参保。
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数从2019年开始逐年下降,降幅逐年扩大。李浩所在村的村干部赵军也证实,2024年的缴费截止日前,虽然全镇30多个村子多数已达到90%以上的参保率,但半数村子的缴费人数比去年少了100至200人。
李浩是河北沧州人,今年26岁。他的父亲李志勇在2016年被确诊尿毒症,这个家庭的重担便落在了李浩的肩上。去年,李志勇又突发脑溢血,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除了睡觉,他持续坐着的时间很难超过五分钟,需要不停走动来锻炼不太灵活的四肢。
尽管身体如此虚弱,但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却是李志勇能为家庭减轻压力的唯一方式。自医保缴费开始以来,他每年都按时缴费。
李浩透露称,父亲生病后,他们曾辗转县、市、省和北京的医院,医疗费用高达80万元至10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医保报销了约60%的费用,“如果没有医保,我们的花费至少得翻一倍。”
李志勇对医保政策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算了一笔账,按照去年的医保政策,如果他一年的医疗费用达到13400元,便可以享受更高的报销比例。这样一来,一次透析的费用就只需三四十元。在不住院的情况下,每年年底前两个月,他还可以享受这一报销政策。
然而,尽管村干部对医保政策的宣传很到位,但村里人对医保的认识仍然模糊。他们不清楚实际的报销比例是多少,哪些药可以报销,哪些药不能报销。
对于城乡居民医保,李浩有着复杂的情感。他既感激医保在父亲生病后为家庭带来的帮助,又纠结于全家参保带来的经济压力。
在他看来,给父亲参保是必要的,但其他家庭成员则不一定需要。因此,这几年他和家人都没有再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只给两个孩子买了商业保险。这样至少可以省下2660元,足够给父亲做30多次透析了。
与李浩一样,同村的陈建华也是断缴城乡居民医保者之一。他今年40多岁,自从医保费用涨到200元后,全家就再也没有参保过。
他觉得父母已经去世,自己和妻子、孩子的身体都很健康,如果全家参保就得交1500多元,这相当于每年一半的取暖费。如果今年家里没人住院,这笔钱就白花了。
作为村干部的赵军,已经主持村务工作六年。他明显感觉到,今年村里的参保人数下降幅度和催缴难度都是近几年来最大的。
每年医保缴费开始,他都会第一时间在村民沟通群里发布缴费通知和医保政策介绍,尽力将所有相关信息传达给村民。然而,即使如此,仍有不少村民选择不参保。
赵军分析说,不参保的村民主要还是青壮年,他们觉得自己身体好,用不到医保。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没有哪家拿不起这个钱,但一家几口人加起来终究还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拿也拿得起,但是拿了也心疼。”赵军坦言,如果不是身为村干部需要做个表率,他可能也不会给全家人缴费。
负责医保工作的张健也感受到了今年的催缴难度。据他了解,今年不少村民都抱怨医保缴费太高,而以前只有个别村子的村民有所抵触。
对于此种现象,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长朱铭来近期指出,近年来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有所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医保费用的逐年上涨。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业内人士的认同。
一位长期关注医保问题的基层干部张健,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参保趋势。他观察到,从新生婴儿到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这部分人群的参保率相对较高。
但当年龄进入十五六岁到五十岁的区间时,主动参保率却明显降低。到了五十岁到八十五岁,参保率再次上升;但八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主动参保率又会有所下降。
今年,县里对医保参保率有着明确要求,即本年参保率要达到上一年度的95%以上。然而,在缴费截止日期前三天,全县所有乡镇都没有完成这一目标,还差五万余人。张健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各乡镇很可能难以达成预期目标。
对于医保参保率的问题,河北某镇的一名干部表示,虽然上级政府并未将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纳入基层绩效考核要求,但如果未参保人群持续增加,这部分人最终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对基层政府来说将是一种“隐形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财政上,更体现在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等多个方面。为了鼓励更多居民参保,今年多个省市采取了延长集中缴费期的措施。
河南郑州、洛阳、湖南、湖北、山东等地都将原本的集中缴费期延长了2个月至6个月不等。这一举措旨在给居民更多的参保时间,提高参保率。
然而,即使有这样的政策推动,仍有一些居民选择不参保。他们普遍认为医保费用逐年上涨,已经给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一位村民表示,她和丈夫以前每年都按时缴费,但今年由于家里买了车,手头比较紧,所以决定不参保了。
对于医保费用上涨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李珍给出了解释。她表示,新农合制度建立时并未明确缴费额度的增长机制,“定额筹资”成为了固定的方式。直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一后,仍沿用了这一模式。
从2006年至今,新农合以及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标准持续增长,每年增长额度在10元至40元不等。
针对个人缴费标准连年上涨的问题,国家医保局规财法规司副司长谢章澍在公开场合回应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医疗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整个城乡居民筹资标准的提高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家的医疗保障需求。他同时强调,在居民筹资中,财政补助一直占大头,并且随着个人筹资标准的提高也在不断上涨。
尽管有这样的解释,但一些居民仍然对医保费用上涨表示担忧。他们认为,随着费用的不断上涨,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因此,他们选择不参保或者只选择为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参保。
对于这种情况,基层干部们表示屡见不鲜。他们经常遇到因为当年未参保而无法报销医疗费用的情况。这些案例让他们深感医保制度的重要性以及普及医保知识的必要性。
国家医保局解释,当前随着医药技术快速进步、居民医疗需求逐步释放、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医疗费用持续高速增长对医保制度运行影响很大,医保基金支出压力较大。
去年11月,河北省医保局发布了一份文件,解释了一下大家老在问的“为啥居民医保年年都在涨价”。回应称,涨价其实挺正常的,你看职工医保不也每年都在涨吗,而且涨得比居民医保还快。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得这么快,钱都不像以前那么值钱了,医疗费用也跟着往上涨,医保待遇也得提高,这样才能保障大家看病能报销更多。
要是医保费不涨,还像以前那样,那医保基金可能就不够用了,新技术、新药品也就没法报销了,到时候大家看病就更难了。
那这些每年涨的钱都用在哪了呢?河北省医保局也表示,这些钱全都用来提高大家的医保待遇了。比如说,医保能报销的药品种类更多了,门诊看病也能报销更多,还有异地看病也更方便了。
赵军是镇上的一名干部,他说每年缴费开始前,他们都会跟村干部开会,告诉他们今年医保费涨了多少,为什么要涨,然后村干部再去告诉村民。
不过赵军也说了,有时候跟村民解释这些也挺难的,因为很多人没经历过,觉得涨价就是不好。其实他自己也不太懂,到底哪些药、哪些病能报销,他也不是很清楚。他觉得,如果以后医保费还得涨,那收费工作就更难了。
就像他知道的一户村民,家里六口人,去年就不愿意参保,村干部劝了好几次也没用,最后还是赵军亲自打电话去劝,才勉强全家都交了。但今年呢,不管他怎么劝,那家村民就只给孩子交了费。
河南安阳的赵方,他家六口人每年都参保。他觉得这几年医保费涨得确实有点快,“以前每人交十块、几十块的时候,觉得挺好的,现在感觉都快成负担了。”
他说他老婆在村里打工,一个月才挣两千多块钱,这医保费都快赶上一个月工资了。赵方说,现在抱怨医保费高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区医保局为了动员大家参保,都把缴费时间延长了,还出了新政策,全家都参保的话,在医院住院能优惠三百块钱。
南开大学的那个朱铭来教授也称,大家对医保的态度跟保费涨不涨、家里收入多不多、个人心态都有关系。虽然国家医保局和地方医保局都解释了为啥医保费要涨,但还有两个问题得跟大家说清楚。
一个就是医保费从十块涨到三百八十块,这个涨得合不合理,得让大家知道这个费是怎么算出来的,涨得合不合理。
另一个就是,每年医保基金结余的情况到底怎么样,有的地方基金结余能用好几个月,那为啥每年还要涨费呢?这个也得有个合理的解释。如果真的有赤字风险,跟大家说清楚,大家也更能理解,也更容易动员大家参保。
朱铭来教授还觉得,现在的医保制度没体现出“多缴多得”的意思,就是说你连续交了好几年医保,待遇上也没啥特别的。
他觉得应该从制度上改一改,让连续参保的人能享受更好的医保待遇,这样大家才更愿意参保。国家医保局也说了,有些地方已经在试,连续参保的人能多报销一些,国家医保局也会指导这些地方好好总结经验。
李珍教授也表示,现在这种每年涨费的制度,让大家对医保费涨多少心里没底,管理部门自己也不知道该收多少合适,所以一涨价大家就容易抱怨。
她觉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缴费负担不公平,就是家里钱少的人交得多,家里钱多的反而交得少。
大部分参加医保的都是农村人,她算了一下,现在每人交的医保费,对农村最穷的人来说,已经占了他们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了,但对城里最有钱的人来说,这点钱根本不算啥。
李珍教授觉得,应该让每个人根据自己家的收入来交医保费,这样才公平。她还说了,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现在政策上也说要改革这个筹资机制,让医保费的多少跟大家的收入挂钩。这样,大家交医保费的时候就会更公平,也能更好地保障大家的医疗需求。
有网友对此表示,不是农民不想交医保,实际上农民也想给自己的健康加一层保障,关键是交不起。尤其是快过年的时候,处处都要花钱,这时候让交这么多的医保费,农民家庭真心交不起啊?
笔者认为,医保费上涨可以理解,但是,不顾农村的实际情况,一个劲的上涨,后果就是逼着农民交不上医保费。
与其责怪农民断交医保,不如听从两会代表的建议,把医保费适当降低。
毕竟,农民跟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同,农民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一个人380元的医疗医保费,交一个人没啥压力,交一家人的医保费,真的负担不起。
希望医保费适当降低,也希望大家都把医保费交上。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也不知道疾病什么时候到来,如果没有医保,得了重疾病,需要自己承担高额的医疗费,将使普通的家庭雪上加霜,如果交了医保费就能轻松很多。
#农村断缴城乡居民医保背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