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致敬60周年·讲述丨在“高寒禁区”站住了脚 扎下了根——老开发王修业忆大兴安岭开发建设往事

0
分享至



开栏的话

开发建设六十载,大兴安岭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前赴后继,为今日的壮美兴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开发建设的艰苦历程中,他们励精图治、拼搏奋斗、坚守阵地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传颂在兴安大地。绿海深知壮士心,他们终身扎根自己的岗位,献了青春又献子孙。为了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来,激励后人,我们以纪念大兴安岭开发建设60周年为契机,深入挖掘老开发、老会战、老知青、老铁道兵的人物事迹,“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记录这些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弘扬大兴安岭拼搏、创业、务实、奉献的宝贵精神,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初来兴安,王修业还是一个19岁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再回首时,他已是耄耋老人。时间带走的是青春的容颜,带不走的是他对兴安的挚爱深情,把最美好的时光都给了这片热土,给了这里的青山绿水,六十余载的光阴流转,大兴安岭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回忆起过往,王修业感慨万千。


王修业老人在翻看过去的一些老照片。

为响应国家开发大兴安岭的号召,1958年王修业从老家山东来到大兴安岭,筑过路、伐过木、开过荒、种过地、灭过火、造过林……这些经历汇成了他在大兴安岭的66年。至今王修业都清晰地记得初入兴安时的一切。

从1955年开始,大兴安岭历经了三次开发建设,经历了“三上两下站住脚”“苦战严寒破禁区”“三支队伍两代人”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有志之士组成建设大军浩浩荡荡挺进莽莽林海,王修业便是在第二次开发时来到大兴安岭的,他不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更是当年开发建设者们奋斗的缩影。

初入林场启新程 工段生活苦也甜

王修业清楚地记得,1958年秋收之际,他正在山东的家中用独轮车卸玉米,听到生产队队长宣布了一条重要消息:“你们赶紧到公社去报名,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正招人呢!”王修业听到后,心中萌生了一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奔赴大兴安岭,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8月23日,王修业带着行李和户口本,与其他山东老乡一起从老家掖县(今山东省莱州市)出发,一路乘坐汽车、火车,途经烟台、大连,到达佳木斯后坐江船,在黑龙江上一路航行,到达了目的地呼玛林业局老卡林场,整整走了18天。

老卡林场设立了三个工段,王修业被分到最远的一工段,离林场10多公里。来到工段,他们都住在自己盖起的工棚里,也就是靠山的地窨子。里面用木杆钉了双面铺,中间设一个大油桶改成的铁炉子,白铁皮卷成的炉筒子悬吊在半空中,烧起炉子来满棚子烤得热气腾腾。棚里没有窗户,照亮全靠棚顶镶上的两块玻璃。

起初,大家对这些工作都不熟悉,一切要跟着老工人和技术员学,学伐木、学造材、学抬木头吊卯、学驾爬犁集材。生活上慢慢习惯了吃高粱米、喝海白菜汤。好在林场的管理员有时候赶着马爬犁来工段卖罐头、饼干、白糖、酒、香皂、毛巾之类的物品;材料员到工段送大米、白面和劳保品;会计月月来工段开工资;还有通讯员送信代办汇款等,所以大家并不觉得这里有多艰苦和寂寞。

王修业经常往返林场与工段之间,“走夜路时,森林一片寂静,可能会出现野兽,我害怕得厉害,就一个人学着三个人说话,唱着歌,一步一步地走回工段。我每次夜间赶路,工友们都会提着灯笼,走了二里地来迎接我,每每想起那个时刻,我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深的友谊和关怀。”王修业动情地对记者说道。

奋进战鼓响林海 战天斗地献木材

隆冬季节,林业生产如火如荼。早晨,星星还在闪烁着亮光,工棚内便响起了催人起床的钟声。大家快速起身,打绑腿、洗漱、用餐,繁忙而有序。随后,他们扛起大斧、大锯、卡钩、尖杠等工具,跟着段领导和技术员攀登山场,天大亮时才走到伐木现场。那一年,大雪没膝深。每伐一棵树,人们都要蹚出一条雪沟,半跪在雪地上拉锯。绑腿、棉鞋浸湿了,棉衣里全是汗水。“嗤——嗤——嗤”的拉锯声,“顺山倒!”的喊山声,“轰隆!轰隆!”的树倒声,“哈腰挂啊,咳!往前走啊,咳!”的号子声,马套子队的车老板们“哩哩——外外——”的吆喝牲口声,交织成一曲交响乐,把寂静的深山老林搅得沸沸腾腾,仿佛沉睡千年的大森林在人唤马叫的声乐里苏醒过来。

晚上,王修业所在的棚子里烛火摇曳,检尺员们喊数字、打算盘声响成一片。王修业借着烛光统计着当日木材生产和劳力投入的种种数据,晚上10点半,他把一天的报表向林场调度电话汇报完毕,才放心躺在铺上,仰望棚顶那泥草上结满的霜花,在炉火映照下,伴着鼾声进入梦乡。

在那生产繁忙的日子里,山场的木材垛如同一座座小山,林业局仅有的几台运材车连轴转,套子队10多个大爬犁日夜装载,整个冬运共运材10000多立方米,超额完成计划。春节到了,领导带着工作人员慰问职工和套子队。屋里屋外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王修业提笔写下对联,贴到各个工棚,拉彩条、插彩旗,使整个工段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这是王修业在工段和山东老乡集体过的第一个春节。大家在远离老家亲人的工段里参加节日聚餐,还受到领导的慰问祝福,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快乐,喜气洋洋的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大家互相拜年,享受着美味的佳肴,欢声笑语不断。

当寒冷的冬季逐渐远去,春天悄悄走来,看漫山的杜鹃花在阳光下盛开,王修业的心情也随之明媚起来。“领导干部指路子、工人群众想法子、大家一起抡膀子”,每天在这质朴和谐的氛围中,他愈发觉得,这里的山、这里的人,已然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合同期满,与他一同来的山东老乡陆续离开。“我不走了!”王修业对同乡说:“这里需要我,需要劳动力,你们回家看望了爹娘,欢迎你们再回来建设大兴安岭!”后来,他去了呼玛、塔河、图强、漠河等地工作,在《东北林业报》和《黑龙江日报》驻大兴安岭记者站当过记者,在地委宣传部担任过科长,1999年,在行署地方志办公室光荣退休。“绿了青山白了头,献完青春献子孙。”现在,王修业的3个子女均选择留在大兴安岭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唱响新时代的“林区人之歌”。


即使退休多年,王修业老人依旧坚持写作。

记者采访时,王修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开发大兴安岭,还得保护大兴安岭。”在岗期间,他一直为保护森林而努力。2014年4月1日起,我区全面停伐,林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全新的阶段,重心从开发利用转向全面保护。十年过去,生态建设扎实开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如今,王修业每天都到家附近的加区甘河生态植物园散步,看着曾经因采伐而荒凉的山坡变成郁郁葱葱的“森林氧吧”,感受着林区的蓬勃生机与活力,他的心里别提有多舒坦了。

监制:张彬彬 审核:李振凯 责任编辑:冯宏伟

编辑:白 玉 来源:大兴安岭日报

您看此文用· 秒,转发只需1秒呦~

欢迎大家踊跃投稿,我们的邮箱是:hzxcwx@163.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冰点发布
冰点发布
宣传正能量引导舆论导向
10680文章数 8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永远跟党走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