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总有一些人特立独行,离经叛道,比如明末清初号称“天下第一不正经人”的金圣叹。
他天资聪颖,对于文学作品有着独特的见解,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文学批评当中,在文学历史上取得了一般人难以比肩的成就。
他的一生被人评价为“鬼才、”“戏精”与“狂人”,用他狂傲不羁的言行打破了封建时代历来对小说的偏见,提出了空前绝后的小说理论。
但正是因为狂言,金圣叹遭到贪官陷害,牵连进“哭庙案”中,被判处斩首。
刑场上,安慰完哭得肝肠寸断的家人后,监斩官在一旁高喝:“行刑时辰已到,闲人退避,立即行刑!”
话音刚落,只见刽子手大刀一挥,一位白话文学的优秀开拓者就这样陨落,可谁知这时,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情,吓了刽子手一跳。
伴随着金圣叹的头颅落地,他的两只耳朵各滚出来一个纸团,得到监斩官示意后,刽子手满怀疑惑打开了纸团,一个上边写着“好”,一个上边写着“疼”。
倾世才子,零分作文
在上世纪的特殊时间里,金圣叹这个名字都一直充满着敌意,当时全国上下都在批判带有反动思想的文学,而金圣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各个人物的批评。
因为不受时代欢迎,他的坟墓甚至被人挖开,但其实往前再推几百年,回到金圣叹还活着的那个时代,他也同样为时代不容。
金圣叹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据说他原来姓张,在满清建立起来后改名为金人睿,字圣叹,意思是金人来了,圣人都要叹息。
不得不说金圣叹还是比较聪明的,大名吉利,字不吉利,也就幸亏那时没有互联网,不然高低得因这名字闹得沸沸扬扬。
和大多数书香门第或是出身名门的读书人不同,金圣叹从小家庭贫苦孤独,一直到九岁才进私塾识字。
都说穷人的孩子更独立自主,思想成熟,金圣叹也是如此,入学以后,他刻苦勤奋,博览全书。
只不过在那个八股取士的年代,和读着四书五经的其他同学相比,爱好小说的他完全就是一个坏学生。
金圣叹最喜欢的两本小说就是《西厢记》和《水浒传》,当时的文人思想都比较“正直”,认为这两本书都是不正经的东西。
一般人读这两本书都会给自己找理由,说什么“让我好好看看这本邪书写了什么,好把他们批判一番。”然而金圣叹丝毫不避讳,甚至还公开刊发了含带自己点评的“邪书”。
金圣叹从不走寻常路,最爱写“零分高考作文”,有一年,他参加考试,题目为“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
虽然一直读些闲书,但金圣叹从小是个天才,读书厉害,照理来说考个功名不在话下,可到了考场,他却不到五分钟就交卷了。
考题的意思是根据“公孙丑问孟子:如果你是大官,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让齐国雄霸天下,你心动吗?孟子说:我从40岁起就不心动了”写一篇文章。
然而看了题目以后,金圣叹写下:“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一美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
一连39个“动”,给主考官气得笔杆子都要折断了,他从未见过这般不尊重科考,不重视自己成绩的人。
别人问金圣叹为什么要写39个“动”,金圣叹答:“孟子不是说他40岁开始就不动心了吗,那么就说明他40岁以前都会动心。”
不得不说金圣叹是懂得辩证思考的,后来又有一次考试的考题为“西子来矣”,让考生以“西施曲线救国”一事写一篇文章。
可拿到考题后,金圣叹依旧是五分钟交卷,只留下一首打油诗:
“出其东门,西子不来;
出其南门,西子不来;
出其北门,西子不来;
出其西门,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考官看完非常无语,批注道:“西子来矣,秀才去矣!”
这样的与众不同应付考试行为还有很多,金圣叹满身才华,却一直试图以此挑战世俗理念,打破文人循规蹈矩的思想。
“世界如此无聊,我偏要有趣。”明清都是封建社会,尤其是在清朝前期,因为皇权的高度集中,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金圣叹也察觉到了“限制”的加强,于是努力地想打破限制,将科举场视作“游乐场”。
因此,他一直没能考上秀才,还被取消了好几年参加考试的资格,毕竟敢狂之人,要么有资本,要么就该为自己的狂傲付出代价。
纵情放逸,热爱自由
王应奎的《柳南随笔》中写:“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辄被黜,复更名入泮,如是者数矣。”
没考上功名,金圣叹没什么特别的想法,毕竟他的生活态度就是不给自己“设限”,不过最终他还是决定向考官们证明自己的实力,毕竟身无功名,不好搞事。
规矩写完考题后,金圣叹考上了秀才,为此他还非常开心地给自己刻了一个“六等秀才”的印,到处留印。
到20岁后,金圣叹选择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跳大绳。
资料记载他“笃信神佛,喜读佛经和结交僧人,擅长扶乩降灵,自称佛教天台宗祖师智顗弟子的转世化身,托名“泐庵法师”。
实际上他就是化身神棍,并且还因此变得非常出名,这也是他当时名气的主要来源,而不是我们现在肯定他的“文学批评”造诣。
但该说不说,金圣叹跳大神其实还蛮有水准的,江南名士叶绍袁就多次请他到家里扶乩。
叶绍袁的小女早逝,他常常思念女儿,就想着通过这位“神棍”和阴间的女儿说说话。
于是金圣叹就开始跳大神,跳完以后模仿叶绍袁小女的文风写下诗句,仿佛她重新活了过来,惹得叶绍袁夫妻痛哭。
崇祯七年,李自成号召农民起义成功,攻进河南、湖广,叶绍袁又找到金圣叹将神问事。
自称“泐庵法师”上身后,金圣叹神叨叨地说:“流贼必不渡江,苏州兵火,十年之后,必不能免。”
虽然“泐庵法师”上身一事一定是假的,但是金圣叹的这句话可不假,大约十年后,满清踏至江南,李自成和南明的政权全被消灭,当时病重的叶绍袁回忆起此事,万分感叹。
但其实这个时候的金圣叹并未多出名,他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其实离不开他舅舅钱谦益的提携。
金圣叹四处给人扶乩,折服了无数文人墨客,其中就包括舅舅钱谦益,不过他不要舅舅的钱,只让他为自己“作传一首,以耀于世”。
钱谦益是明末的著名文豪,是东林党领袖之一,通过他的宣传,金圣叹终于走进了主流文化圈,不再以跳大神为生。
有这样一层关系在,照理来说金圣叹在后来受难时,钱谦益应当能救他一手才是,可早在很久以前,他俩就闹掰了。
钱谦益曾是明朝的礼部尚书,但是清兵一进城,他就带着大家迎接新帝去了,并带头剃发,成为了清廷的礼部侍郎。
此前钱谦益的小妾打算带他一起跳河殉国,只是钱谦益脚趾刚碰水,就说:“水太凉了,不能下”,气得小妾拔腿就要跳河。
可那时正是炎炎夏日,何来水冷一说?于是钱谦益就成为了“假君子、真汉奸”的代表。
后来钱谦益寿辰,金圣叹本来是不想和汉奸舅舅来往的,但无奈母亲催促,还是来“贺喜”了。
酒席上,大家都赞叹金圣叹的才名,就让他为钱谦益现作一副贺寿对联,金圣叹没有客气和推脱,提笔写下上联:“一个文官小白脸”。
说舅舅小白脸,是个非常过分的事,不过古代写文或是诗句大多喜欢转折,讲究一个反差感,大家没有太大反应,反而开始期待接下来的内容。
但没想象到更过分的是,金圣叹继续写道:“三朝元老大汉奸”。
此联一出,钱谦益当场气晕过去,一场宴会不欢而散。一位是清廷大官,一位是被时代狂士,自此以后,舅甥间便断绝了来往。
哭庙枉死,临终幽默
金圣叹的众多点评文章在清初风靡一时,就连顺治帝也称赞他“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然而顺治帝的赞叹对金圣叹来说毫无用处。
两年后,顺治帝驾崩,按照礼制,各省都应该在省会为先帝举办祭奠活动,不管官职是大是小都要参加。
当时苏州下辖的吴县县令是个贪官,鱼肉乡里,百姓恨不能言,便有无数秀才认为祭奠先帝一事是个告状的好机会。
苏州巡抚朱国治在《康熙王朝》中痛批吴三桂造反,好像是个治国忠臣,但实际上在任期间搜刮无度,还收过吴县县令的贿赂,是个实打实的贪官。
金圣叹带领众多书生向朱国治告状,请求罢免县令官职,但朱国治是偏袒贪官的,当即以“刁民暴动,惊扰先帝灵位”的理由将他们关押。
满清有意于打压江南名士,这件事最后被诬陷为“哭庙抗粮,鼓动谋反”,金圣叹和十余位名士在接受严刑拷打后被判处死刑,全家流放。
临别前,金圣叹看着家人淡然说道:“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惹得一家人痛哭不已。
在被押赴刑场时,金圣叹曾写下一封信委托狱卒交给家人,并且叮嘱他千万不要偷看。
金圣叹的罪名是“叛乱”,狱卒认为此信一定关系重大,于是便将信件拿给官吏看,官吏一打开,里边写道:“盐菜和黄豆同吃,有胡桃的滋味,这个菜方流传了,我此生无憾。”
显然,他早就知道官吏会偷看自己的信件,于是故意写信调侃和嘲讽他们。
但即便是面对死亡,他也不忘最后“皮一下”,在耳朵里留下“好”、“疼”两个字团,讽刺时代的压迫。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