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宠妃褒姒一笑,不惜两次点燃烽火,戏弄诸侯,这个事件的结果便是宠妃褒姒笑了,但周幽王也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在犬戎进攻时因没有人前来救援而死,至此西周灭亡。
在这个故事里周幽王点燃的烽火台,就是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长城。据记载,长城的长度是6300公里,平均高度为7.8米,或许有人会问,这样高度的长城,除了可以在古代点烽火以方便传递军情还能做什么?其实这个问题不止是今天才有,早在清军入关后,“长城无用论”就已经出现。
1912年,《真相画报》更是辟出专栏对此加以讨论,就连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皇帝——康熙和乾隆都曾对修筑长城表示不屑,即使是今天,也依然有人觉得长城是铺张浪费,认为她没有存在的价值,那长城到底有没有她存在的意义呢,7米8的她到底防住了啥?
提到长城,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就是秦始皇的暴政,毕竟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就是嬴政大肆修筑长城的一个真实反映。但其实,在秦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就已经开始修缮长城,虽然此时修筑的长城长度都比较短,但也发挥了抵御胡人的作用。后来,秦始皇统一全国,攻打匈奴后,才顺势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绵延万里。
从表面来看,长城除了劳民伤财以外或许没有什么作用,但从地理角度看,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这条西起甘肃、东至辽东的秦长城与我国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线基本吻合,这就说明,无论是从地域上,还是从气候上,万里长城都确定了农耕与游牧的分割线。
她把中国一分为二,一边是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的农业区;一边是荒芜苦寒的游牧地,同时也把胡人和中原人也彻底分离开来。或许你不知道的是,古时候游牧业的发展并不如农业,如果遇到雪灾,靠牛奶和牛羊肉生活的牧民就会无计可施,但只要储存得当,哪怕是遇到天灾,农业区的农民也能勉强度日。
可以说,长城是人为的替中原百姓接受了大自然的馈赠。不止如此,长城作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的交流地,不仅保证了两种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也促进了两种畜牧业和农业的交流和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多样性。
除了农牧业的交流发展,不要忘了长城的修筑也把胡人彻底分离出去,长城虽然只有7.8米,但她却能挡住所有的战车,这就让胡人的进攻显得软弱无力,也是在修筑长城之后,胡人不再是中原国家的威胁,长城她保护了中原。
但当时的匈奴是极具侵略性的,东击中原不得,他们只能转战进攻其他的西方国家,而当时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像长城这样的城墙阻挡,面对匈奴暴虐的进攻,他们只能应战,以至于到如今,也有不少的西方学者吐槽,称中国的长城在古代把他们害惨了。
但不管怎样,长城的作用与意义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或许现代人不太清楚长城在当时的意义,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千年屹立不倒,她给中原国家带来的好处与保障应当永远被记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