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秋醉沙家浜
2013年10月19日下午,我们出席2013年全国报告文学创作会议的100多名代表集体参观了沙家浜红色风景区。
我小时候看过京剧《沙家浜》,印象很深。老实说,我这次来参加会议,就是奔着沙家浜来的。当接到会议通知,说是在沙家浜召开,我一连给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的邮箱发了十几个回复,恐怕他们把我拉下了。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傅洁女士接到我的电话说“你都快把我们邮箱的空间占满了!”我开玩笑说:“还不是怕你给我忘了嘛!”
沙家浜就是样板戏中的一处重要的场景地。那时最流行的剧目就是《沙家浜》,像剧中的沙奶奶、阿庆嫂、刁德一、胡传魁等形象,我到现在还都耳熟能详。
如今的沙家浜成为了国家重点的革命纪念和历史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接待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选择在沙家浜开会,也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红色之旅。
下午两点多钟,旅游区的十辆电瓶车到我们入住的沙家浜凤凰度假酒店拉上我们全体代表向沙家浜景区行驶,在景区门口,只见景区里随风飘扬的高高的芦苇和若隐若现的旧式建筑。要不是这么多人在场,我倒真想对着这片伟大的土地大喊一声:沙家浜啊,我来了!
我知道我心里的呼喊历史的回应该是沉默的,那是历史在欣赏着,也像是接纳了我的纵情无忌。
刚一进入沙家浜景区,跨进景区大门,迎面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用烫金字镌刻着原新四军将领,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叶飞的题字,题字盛赞了沙家浜在抗日战争中所作的贡献。伴着我们熟悉的京剧沙家浜的乐曲,过“东进”桥,便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了。只见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雕。
上面芦苇簇拥着一位高大英武的新四军指挥员和一个农家打扮的妇女,石雕像前两侧各排列九根形态各异的石柱,象征着戏曲里十八个新四军伤病员。据介绍,这些石雕是由四川美院的叶毓山教授创作的。广场入口处低矮的石墙上,烫金字镌刻着“芦荡火种”、“鱼水情深”八个大字。在高大的石雕像后面,是一块大理石镌刻的新四军臂章。
上面摆放着一束鲜花和一幅写在绸布上悼念亲人的挽诗。怀着崇敬的心情再往前行,便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建筑面积达两千平方米,陈列了四百多幅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的革命历史图片和一些革命文物。纪念馆还采用多媒体景像、场景复原等现代化手段,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当年的抗日场景和军民鱼水深情,在这里,我心潮激荡,几次落泪。
据导游介绍:沙家浜,现在虽在城市近郊,几十年前却是一个交通不便,十分偏僻的地方。这里位于阳澄湖边,芦苇丛生,河港纵横,极易藏身隐蔽。
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共常熟特别支部就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火种,活跃着共产党人的身影。抗日战争初期,曾有一百多名新四军伤病员分散在沙家浜地区养病治伤。在纪念馆里,谱写着36位主要伤病员的姓名。他们中,没有叫郭建光的,但有姓郭的,也有名字中有光字的。其中,有新四军的团长、政委、连长、指导员、排长等,解放后一些人成为了共和国的将军。由于沙家浜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的掩护和照顾,这些伤病员后来成为了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军的骨干,“芦荡火种”终成燎原之势,以至今日,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里,还有“沙家浜团”、“沙家浜连”,在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和平建设时期再创奇勋、再立新功。在民主革命时期,沙家浜也有数十名革命群众英勇牺牲,他们中不乏“阿庆嫂”、“沙奶奶”式的人物。
纪念馆讲解员还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姓赵的新四军的伤员在沙家浜养伤,伤愈归队时房东送了一块银元给他,这个战士平时便将银元放在自己的上衣胸前口袋里,淮海战役中,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其胸部,由于这块银元的遮挡,使之安然无恙。解放后,这位当年的新四军伤员就在沙家浜四处寻找养伤时的房东,后来终于见面,在当地传为佳话。
出了纪念馆,前行百余米,就是红石村。村子翠竹掩映,岸柳轻拂,坐落着几处建筑,主要是当年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军指挥部成立地——“土地庙”和“春来茶馆”、仿古戏台、商铺等。有着两层楼高、挂着“春来”招牌的茶馆是这些年开发沙家浜旅游景区时修建的仿古式建筑,它正对面的戏台上,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演出京剧《沙家浜》的选段。
我们在这里,要上一杯茶,边喝茶,边欣赏台上的演出,在沙家浜看《沙家浜》,真是别有一番情趣。看着戏,我不由得想起在纪念馆里看到的一些事来:
《沙家浜》最早的版本,源于一部纪实文学作品《血染的姓名》,它是当年曾在新四军工作的新华社的一位记者的作品,“春来茶馆”却曾经作为新四军的联络站存在过,纪念馆内还专门建有当年茶馆的实样。胡传魁这个人物,他的原型名叫胡肇汉,曾打过两天鬼子,后投靠国民党反共反人民。据说,临解放时跑到台湾,解放后被国民党派回大陆,后被人民政府逮捕。阿庆嫂、沙奶奶在纪念馆内都能找到这些人物的影子。
在北泗泾村,有一位叫苏贻民的老妈妈,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里,这位老妈妈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子弟兵,她的家成了新四军战士的家,不知有多少同志在她的掩护下从敌人的魔爪下安全转移。为了抗日,她家的房子被日本鬼子烧毁,她本人也被敌人抓去受到严刑拷打,可她仍然坚贞不屈,使新四军战士深受感动。全国解放后,苏妈妈从来不对人炫耀自己的光荣历史,直到1969年,当年的一位新四军战士找到她,人们才知道苏贻民老人的光辉事迹。
看过《沙家浜》选段,我们起身移步经过一排长廊来到码头边,这里停靠着成列的船只,广阔的湖面远处便是丛丛芦苇。这,便是最令人心驰神秘的芦苇荡了。我和张胜友、梁鸿鹰、李炳银、黄传会、赵瑜等同乘一船,慢慢地向芦苇荡深处划去。
在船上,来自济南军区驻郑部队的作家郑永菊递给我了一个大苹果,说是在春来茶馆遇到了几位来游沙家浜的平顶山老乡,她问人家认识不认识郭进拴?其中有人说:“认识认识!我还经常读他的书呢!”热情的平顶山老乡还给他们一行人掏了一个大苹果。她说:“给!这是你老乡给的苹果,你吃吧!”我说:“我们平顶山老乡是给你的,你吃吧!”在座的黄传会老师说:“这说明你郭进拴在平顶山知名度很高!”我说:“哪里!哪里!过奖!过奖!”
我们边说边笑进入到了芦苇荡里,只见水道七弯八拐,支岔横生。船工告诉我们,就是当地人,如果不熟悉也会迷路。丛丛的芦苇高大挺拔,密密麻麻,成了天然屏障,时不时有白鹭飞翔其间,构成了奇妙的江南水乡风景。经过了一段路程,船在一处房屋后面停了下来。我们下船绕到房子的前面,只见这是一处茶馆,木制的招牌上写着“春来茶”三个字,原来这也是“春来茶馆”,它是仿照纪念馆里也是戏曲里的茶馆模样建造的,叫“第一代春来茶馆”,而我们看戏的那个叫“第二代春来茶馆”。这里按原貌保存着八仙桌、七星灶、铜壶等物件,只不过提壶续水的是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是阿庆不是阿庆嫂啊!”人们发出这样的感叹。
不一会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从屋里出来收拾客人离去后的八仙桌,看她利索的模样,不由使人想起戏中阿庆嫂智斗敌顽的风采。 我边看边想,那陈列的先烈们曾用过的帽子、手套、水壶和各种机枪和手枪等物品。望着那些锈迹斑斑的物件,我的脑海立刻像过电影一样地浮现出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卓绝的战斗和极端险困的生活场景。并由衷地感叹作为革命后代的我们,今天更应该加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没有英雄们的前仆后继,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啊。我们静静地瞻仰着革命历史,表情严肃着往返前行。此刻,我们离英雄最近,正在与伟大的革命历史并行。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处特殊的展台。在这个展台里陈设了刁德一和胡传魁们平时享用的仿真菜品,荤素搭配,还有酒盅、碗筷,这与革命战士清贫的食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东西也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刁德一们与日本人狼狈为奸,不思保家卫国,却整日饮酒作乐,鱼肉百姓,想到这里愤恨之情就跃上了我的心头。我知道,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跟我有一样的感情。不抵抗的政策,认贼作父的做法,最终把这些丑恶的嘴脸送上了公正的历史裁判台。直到走出场馆,我内心的思绪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从纪念馆出来,漫步在两旁都是芦苇的沙家浜的小路上,细细地听着风儿言语着。两岸原本是茂密的芦苇荡,如今显得开阔了许多。水面上微风不时吹过,苇絮飘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动人画面。小船载着游客不时从水面上穿行,每一个人的心情都不自觉地在历史和现实的世界里来回地迂回着。在清晰中变得模糊,又在模糊中回到清晰的现实。
在芦苇丛的包围之中漫步着,在木质的小桥上游走着。我情不自禁地哼起了我年轻时最爱看爱唱的样板戏《沙家浜》,瞬间我能感觉到自己年轻了许多。一抬眼,看见苇丛中的芦蚌大小如火腿肠一般,我叹服大自然的天工妙手,不由得兴趣盎然。像揭去了肠衣似的芦蚌的身子用手摸上去有种坚硬的感觉。我们脚下的水草中,呼不出名字的小鱼自由地游着,没有人打搅他们的幸福,从朝到夕,过着只属于它们像水一样透明的生活。
我们不时穿行在桥上桥下,游走在花草之间,感受着历史的无私地赋予。而那些古老的建筑在经过了漫长风雨的洗礼,历史的沿革后,增添了许多沧桑的感觉。占地1000余亩的芦苇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分成水上和陆上芦苇迷宫两大区域,纵横交错的河港和茂密的芦苇,构成了辽阔、狭长、幽深、曲折等多种形态的水面或陆上芦苇空间,形成了一个个迷宫,为游客提供了一个追寻野趣和体验新四军转战芦苇荡情景的场所,漫步、泛舟其间,鸟儿婉啼,凉风习习,苇香扑鼻,野趣横生。这芦苇迷宫区域,根本看不出哪里是路,哪里有水,只有走近了才知晓。问了问划船的师傅,得知他们都是划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遇到会唱船歌的船娘还会给你哼上几曲。
乘船钻入芦苇深处,听水声阵阵,时而乍现三两片茅舍,时而惊起一群欧鹭。泛舟河道,看那已开始变黄的青青芦苇,开始吐絮的摇曳芦花。一路芦香扑鼻,两岸芦苇比人还要高出几倍,淡褐色的花儿沉甸甸的。成片漫漫的芦苇密密匝匝,风吹过,花穗便懒懒散散地摇曳生姿,随秋风飞扬;疾风起,又像汹涌的波涛连绵起伏。
我喜欢芦苇。它看似脆弱,实则柔韧,在水边漫无目的地生长,所透出的,却是压抑不住的勃勃生机。“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当我们的船顺着河道穿行,两边的芦苇分开又合拢,它高出我们的头顶,不断地覆盖着我们的同时,也在我们耳边不断发出亲切的摩挲声。沙家浜真是芦苇的天堂啊,只要有水的地方,只要有那么一小堆土,它们就能在其上快乐地生长。人在其中,能感受到一种“菰蒲逸云,云烟苍茫”之美。
我听说沙家浜以前的名字就叫芦荡。如果不是后来走进沙家浜景区,在主人的引导下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听他们介绍当年常熟的革命斗争,你很难想像,在这个静默而风情万种的芦苇荡里,居然也发生了那么多悲壮的故事。今天,在沙家浜这个水乡泽国,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每一丛芦苇,都用自己的轻柔,抚平历史的伤口,它们依旧选择默默地、低贱地活着。它们似乎在用自己的生命流转,告诉我们,当炮声和喧闹过去,生活又会重新焕发出它自身的力量。
芦苇或许是低贱的,再贫瘠的地方,它都能活下去,而且活得很旺盛。而在《诗经》里,芦苇是高贵的植物,象征着爱情,即便是今天,很多人也还赋予沙家浜的芦苇以红色的神圣记忆。但我在沙家浜,更愿意看那些不受约束、肆意生长的芦苇,它们是低贱的,但充满生命本身的欢乐。
许多的芦苇荡,新旧芦苇杂生在一起,有些已经发黄,有些吐出了新叶,看起来并不整齐,但真实而繁茂。那些河道或许是人工疏通的,芦苇呢,则是任由它们自由生长,一些芦苇丛中,还栖息着野鸡或水鸭,远方,或许还有几个村民,在河边漂洗衣服。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江南水乡的日常图景!一起来的作家们,个个流连忘返,和我一起来的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肖根胜先生,向我念叨了好几遍:我们平顶山,缺的就是这个水啊。
从沙家浜景区出来,天色渐晚,在赶往我们下榻的沙家浜凤凰度假酒店的途中,我的脑海却仍然在去过的景点中不停穿行着,不能轻易停顿下来。我轻轻地告诉自己:沙家浜没有白来,学习到了许多,体味到了许多,更加坚定了许多。
沙家浜啊,我下次一定还会过来看你的!
郭进拴,1958年5月出生,笔名"智泉"、"郭笑"。河南省汝州市临汝镇鳌头村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87年毕业于中国文学函授大学,1993年结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98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1980年参加工作,曾任《乡音》主编,《豫西报》副刊编辑,《风穴文艺》《沧桑》执行主编,汝州市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河南省平顶山市文联创研室主任,平顶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夏风情·观音文化》执行副主编,《大香山》执行主编,《河南报告文学》主编,《鹰城》《尧山》总编辑。现为《文艺界》《智泉流韵》《文学艺术家》《豫西作家》总编辑,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中华网络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文艺创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策划并组织了中国作家石人山笔会、中国作家温泉笔会、全国网络作家西安笔会、全国报告文学学会年会、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会、天龙山笔会、中原不锈钢笔会、宝丰肖旗笔会、皂角树笔会、平顶山市首届报告文学大赛、“圣光杯”、“中原不锈钢杯、“天晟杯”、“金庚杯”、“孝贤杯”、“慈善杯”、“全国战疫”征文、“老区建设杯”征文大赛等全国、全省、全平顶山市的大型文学活动,发现和培养了大批文学新人,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美女山,美人河》《村魂》《观音菩萨传》《风雨龙潭情》《命运》《天地人心》,散文集《六十岁说》《童趣儿》《汝州风貌》《乡情老更深》《人间真情》《新城美韵》《月是故乡明》,长篇报告文学《磊裕烽火》《湛河大决战》《从市长到死囚》《运锦之路》《岁月芬芳》等共60余部,累计发表作品2500多万字,有194篇(部)作品获奖。其中《湛河大决战》获全国庆祝建党80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一等奖,剧本《无品乡官》获《中国作家》一等奖,《鹰击长空》获《人民文学》二等奖,长诗《寒夜哭母》获《文艺报》一等奖等。1992年获河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组织工作者奖。2005年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宣传干部荣誉称号。2011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聘为“世界科教文卫组织首席艺术家”,2013年被世界科教文卫组织评为金奖艺术家,业绩被收入《大不列颠艺术家百科全书》大型社科文献典籍,发行全球。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化工作者。个人传略被收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