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军队曾是让其他国家胆寒的武装力量,尤其是西欧国家曾长时间活在阴影中,不过这支军队建设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它是为打世界级大战而准备的,应付一些规模较小的战争则显得略微笨拙,苏军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就吃了不少的亏,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些苏军在这场战争中一些反地雷战的历史。
这场战斗刚刚开始的时候双方都没有过度重视地雷,因为苏军的机械化军队推进很快,许多战斗都是在短时间里完成的,真正陷入地雷战则是在圣战者开启游击战后不久。
起初双方都没有使用太多地雷,随着发展圣战者意识到无法和苏军进行正面交锋,于是采用偷袭、埋地雷这类游击战术逐渐成为主流。在战争的前期,苏联军队统计己方阵亡士兵被子弹击毙的数量是弹片击毙数量的2倍,这里的弹片包括各类火炮和地雷等爆炸物,到战争后期弹片伤害是子弹伤害的2.5倍,考虑到圣战者没有太多身管炮、航空炸弹这类装备,因此弹片伤害基本来自于迫击炮、地雷等武器。
另一个比较有价值的数据则是苏军士兵的死伤比例,前期为1:3,后期为1:5,也就是后期士兵受伤后存活率提升了,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苏军是如何应付地雷战的。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战摸索,为了保命的士兵首先搞了一些土办法保护自己,除了穿上笨重的防弹衣,他们还用沙袋加固车辆底部以及乘坐在装甲车辆上方,这些举措并不能明显降低触雷的概率,但是能够提高触雷后的存活率,降低爆炸冲击和弹片、飞砂的伤害。
这一点在苏军的医疗记录中能够反映出来,因弹片受伤的比例增加,躯干(包括胸部、腹部)受伤比例明显降低了一些,这种变化被认为是防弹衣发挥了效果,在爆炸中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苏军在战术层面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建立专门的团负责清理责任区域内的道路,这个团装备扫雷坦克、装甲运兵车、工兵、步兵若干,该团的任务是清理责任区的道路并长期坚守保护其安全。
执行任务时队伍将会有一辆带有扫雷功能的坦克打前阵,这辆坦克的两侧稍微靠前的位置会有少量携带探雷器的工兵以及负责提供轻武器火力掩护的步兵,他们的任务是探测路边爆炸物以及搜索埋伏的敌人。在坦克的后方40~50米是另一群带着探雷犬的工兵,他们会进一步仔细检查道路两边,在这群士兵的身后两侧是另外一群携带探雷设备的工兵,他们将检查公路两侧20~40米范围内的区域,最后是一群提供保护的士兵,他们可能乘坐装甲运兵车这类的设备。
这样一支队伍探测速度其实非常的慢,一个小时只能前进大约2公里,当清理完一个区域后将会派驻士兵对某地段进行保护,就像影视作品《第九连》里派遣士兵保护某一段公路一样。
探雷士兵会警惕所有可疑目标,例如废弃的车辆、翻新的泥土等,当发现地雷或其他爆炸物时会先判断形势,随后由有经验的长官前来确定是就地爆破拆除还是解除地雷保险,如果一时无法解决还需要设置明显的警戒线提醒友军。负责拆除的工兵需要身穿防爆服,至少需要在爆炸物半径1米的距离内进行进一步搜索,以防设置诡雷或其他陷阱。
尽管苏联想了这些方法来应对地雷战,但从数据对比仍然能够看出游击队的地雷战是成功的,苏军士兵在开战第一年因弹片伤亡的比例是37.2%,最后一年则是71.9%,可见在阿富汗特殊的地形条件下迫击炮加地雷依然是游击队作战的法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