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时间,小编也很关心广大芊芊学子的考试情况。打开新闻一看,有一个考生因为高考前紧张,两天连续丢掉两次身份证。
让人感叹,高考真的不容易,当然也有热心群众、热心的哥、民警们都在无私地帮助这些考生。
相比于现在的考试,古代科举考试更加难,大家一定听过“范进中举”的故事,为什么中举后范进会高兴得发疯,其实有原因的。
今天为大家详解古代科考制度:
今天我们在学生时代,会经历小学毕业考试,高考,考研究生这三个阶段。对待不同学生的称呼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
在古代考试分为四项,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这四个等级。对应不同的称呼为: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每个阶段如何考试:
院试考试一共需要考三个阶段,分别是县试、府试。
县试顾名思义就是以县级为单位的考试,将全县的学子组织到一起,然后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被称为童生。
童生就代表你有资格以读书人自居,如果你连童生都考不中,那就不配自称读书人。一个县最多选取50名读书人为童生。
府试考试,只有通过县试成为童生,才有资格参加,是在各个州进行,也就是现在的各个市。府试考中的人被称为秀才,秀才是朝廷承认的读书人。
考中秀才后会被召集到国家举办的书院去学习,每个月还能领到国家发放的粮食。而且秀才还享受,见官不跪的资格。
院试这一道关基本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考不中,在广东曾出现百岁童生参加府试的纪录,可见其难度。
院试通过后就是乡试,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是在各省的省城举办。全省的秀才去考,考中了被称为举人,没考中只能再等三年。
乡试通过后,所有的举人就要去京城去考会试,也是三年考一次,考中了就被称为贡士,考不中继续苦读。
如果称为贡士基本上就能当官,这些贡士参加最后一场殿试。
殿试就是在皇帝的金銮殿上考试,由皇帝亲自监考。殿试不会淘汰人,只是对这些贡士进行排名。
殿试根据考试结果分为三甲:一甲被称为“进士极地”,二甲称为“进士出身”,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中的前三名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参加殿试的这些进士都是经过皇帝监考的,所以这些读书人十分骄傲自称:“天子门生”。
参加完殿试后,这些人就开始由读书人向官员的转变,刚开始是七品的知县,然后根据自身能力和才干每三年晋升一次。
大家要知道清朝人口高达四亿,每三年考一次殿试,最多不到一百人当官,由此可知当官的难度有多大。
当然在古代当官的途径还有很多,比如说是捐钱捐一个官,这也是合法的。比如说我们都看的电视剧“李卫当官”,真实的历史里李卫家里十分有钱,就买了一个官,最后李卫才干出众成了封疆大吏。
还有就是祖上或者父辈有功勋,被荫庇当官的,像清朝的八旗子弟大多是这样当官的。
但是在这些多种当官途径中,只有科举当官最牛,也最骄傲。在当时只要说你是进士出身,官场所有人都会称赞的。
在这些各级科考中,最快的话也要连续考十多年,慢的话也得二十年,是不是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