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华社记者随第三批赴南苏丹维和官兵巡逻见闻)
新华社朱巴12月20日新媒体专电题:朱巴城外的和平守护——新华社记者随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官兵巡逻见闻
新华社记者梅常伟
万里之外的中国早已入冬,但位于非洲的南苏丹仍是盛夏景象。
时针指向上午8时,太阳开始火辣辣地释放热量。尽管汗水把迷彩服都湿透了,但杭帆和战友们无暇顾及,执行好联合国营区外侧的巡逻警戒任务才是他们眼下最关心的事情。
杭帆是一名上尉,在中国第三批赴南苏丹(朱巴)维和步兵营任保障连连长,来任务区刚刚一个星期。他所在的联合国营区位于南苏丹首都朱巴城外西南方向。
“这片草太高,影响观察视线,得抓紧协调清理。”在11号哨位附近,杭帆发现了问题。他说,步兵营主要担负警戒、巡逻和护卫任务,割草这样的事由联合国营区内的其他部门负责。
过去的几天时间,杭帆已经很快熟悉了这里的情况。
12月4日以来,第三批维和步兵营分次部署到任务区,接替任务期满的第二批维和步兵营。他们分别隶属于陆军第54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都是历史悠久的英雄部队。
巡逻分队共14人,2台装甲突击车,其中1人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维和警察。“大街上有许多拿枪的人,安全形势让人担忧,”他说。
正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联合国营区和平民保护区周边200米范围内被划定为武器禁区,不管是政府军还是反政府武装,也包括平民在内,都不能携带任何武器进入这一区域。
“后车保持距离。”巡逻队员一字排开搜索前进,杭帆通过对讲机指挥突击车调整位置。两台车一前一后配置,利用车载重机枪提供火力掩护。
地上长着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植物,有些绿油油的,有些却已枯黄,还有许多类似苍耳子的东西,钩在作战靴的鞋带上,用点力气才能揪下来。草丛里凹凸不平,也给徒步搜索带来不少麻烦。
这样的巡逻虽然辛苦,却能有效应对偷藏武器的行为。一些反政府武装分子利用联合国保护平民的原则,平时藏身于平民保护区,却把武器藏在外围,很快就可以投入战斗。但如此一来,那些真正的平民的人身安全就可能受到来自政府军威胁——这是联合国维和部队不愿看到的。
太阳越来越高,天越来越热,巡逻队员脸上的汗不停地在淌。他们穿着28斤重的防弹衣,戴着头盔,携枪带弹,全部负重超过40斤。尽管如此,没有任何人改变巡逻路线。
“我们搜索得细致一分,联合国维和人员和难民就能多一分安全。”杭帆说,大家清楚肩上的担子有多重,都会尽心尽力做好。前一天,他们连续巡逻12个小时,除了吃饭和喝水,几乎没有休息。
其实,同一时刻在骄阳下守护和平的中国军人,还有多支像他们这样的巡逻分队,以及分布在联合国营区和平民保护区的17个哨位。他们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状况。
巡逻分队来到一个村子,几个正在树下玩耍的孩子跑了过来,笑着不停挥手,跟远在中国的同龄儿童一样天真烂漫。闻声,几个成年人也从屋里走了出来,用英语向官兵们问好。
今年7月,南苏丹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在附近发生激烈交火时,村民们纷纷逃离,不久前才陆续返回这里,但缺衣少食的生活困境并没有得到改善,他们需要水、食物以及更多的生活用品,还有医生和药品。
杭帆组织战友们发放了一些从中国带来防蚊、祛暑用品,并经步兵营领导授权宣布了一件事情——过几天会有中国医生来村子里巡诊。村民们非常高兴,不停地说“谢谢”。
“这并非维和步兵营必须做的,但我们想帮助当地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杭帆说,希望村民们能尽早拥有一个和平的家园。
从村子里出来,队员们继续前进。此时,温度已超过35摄氏度……
(原标题:新华社记者随第三批赴南苏丹维和官兵巡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