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体育4月16日报道:
“武磊去了一次西班牙,看了巴萨比赛,和欧洲球队打了热身赛,回来感觉水平涨了一大块。”
2013年1月,拿到上港集团赞助的徐根宝带着武磊和他的队友,来到了西班牙参加拉练。
参观巴塞罗那俱乐部的时候,去年(2012年)带着队友冲超成功的武磊化身小粉丝,拍照的小手一路都没停下。接受采访时他说,近距离接触金球奖奖杯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正是在这次拉练的过程中,武磊被当时还是莫尔德主教练的索尔斯克亚相中,球队还和西班牙人打了一场热身赛,武磊和西班牙人的缘分在那时就被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上港(东亚)20多天的拉练成绩不佳,但是在武磊看来,这次西班牙之旅收获很大。多年之后,徐根宝回想起这次拉练,也深有感悟:“如果他们小的时候就有这样的机会,那水平肯定要比现在更高。”
可惜的是,他们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2018年的秋天,坊间流传着里皮在亚洲杯后不会和足协续约的消息,媒体们在想尽办法从里皮的嘴里套出一点干货的时候,也不忘了让这位在中国待了6年的老爷子评价一下现在的中国足球和青训现状。
从里皮的视角看过去,哪怕已经过了6年,中国青训面临的问题其实没有多大变化:
“和欧洲最大的差距就是缺乏国际视野,欧洲年轻球员很早就登上大舞台,积攒了丰富的比赛经验,这十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中国年轻球员这方面接触就很少,比赛经验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缺乏比赛,尤其是缺乏高质量的比赛,一直都是国内球员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最大困境。
让武磊的“水平涨了一大块”的这次西班牙拉练,发生在他22岁的时候。如果他在10多岁的时候就能够有这样的环境,今时今日的他该是什么样的水平?如果中国足球能够提供这样的环境,今时今日我们会拥有多少个“武磊”?
足球世界从没有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已经落于人后。
1
2017年之前,中国足协组织的青少年比赛,全都是杯赛。
或者应该这么说,名义上是有联赛的,但实际上是杯赛的形式。
2017年之前,中国足协组织的正式比赛有四项:U系列锦标赛、U系列联赛、U系列足协杯赛和U系列冠军杯赛。
后两项赛事浅显易懂,一看就知道是杯赛,而前两项(U系列锦标赛和U系列联赛)则是全年最为重要的赛事,直接决定着一支球队全年的比赛数量和质量。
如果你是一名青年队的主教练,首先你要带队参加从前一年年末就开始的U系列锦标赛,只有带队进入前16名,才能进入第二年开始的U系列联赛的上半区。
上半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手的实力足够强大,比赛质量可以保证;意味着场边会坐着更多的教练,更多的球探;意味着俱乐部对这支青训对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会有所增加;或许还意味着,孩子通往职业足球道路的可能性稍微增加。
如果没能冲进上半区,那这一切就都没有了。
然而,即便是进入到了U系列联赛的上半区,整个赛制和其他三项杯赛一样,复杂而密集。
说是联赛,其实是把比赛拆分成了四个阶段。由于参加的队伍来自天南海北,这个年龄段的球队又不具备坐着飞机到处打比赛的条件,所以每个阶段大家集中在一起,或是梧州、或是昆明,短时间内把比赛都打完。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一支球队要打7、8场比赛。
时任鲁能U17梯队的教练,作为鲁能从葡萄牙聘请而来的青训专家西蒙,就对这种赛制极为困惑:“在中国,青少年的比赛是每两天一场的。如果说青少年的培养需要土壤和阳光的话,那么每天都浇水,球员是会坏掉的。”
这种赛制,看似很有效率,但对于青少年阶段的球员和球队来说,这并不合理。
“今天如果90分钟大量,达到这个强度,明天就练不了了,乳酸的积累程度往上走到往下,需要两到三天。篮球可以一周四场,足球为什么不行,是跟这个项目的特点有关的。”
这句话是谢晖在2014年访问德国时说的,而那时的中国小球员,正在这种变态般的节奏中接受无尽的折磨。
2017年的U16联赛第二阶段,执教广州足协队的谭德超教练在两场比赛里使用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战术,接受采访时,他透露了更改战术的实情:“不是不想进攻。我们昨天打完,今天又打,两场比赛相隔还不到24小时,但这是对手的第一场比赛。我们体能根本恢复不过来,只能打防守反击。”
这种奇怪的赛制带来了很多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球队战术层面。
分阶段进行的比赛,意味着球队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没有正式比赛可踢的状态,在这些时间当中,球队只能进行训练,或者跟周边的球队打质量不高的交流赛、热身赛,而有了正式比赛的时候,短时间内密集进行,竞赛质量无法保证,队伍根本来不及总结和提高,而且球队赶赴外地,一去就是半个多月,还会影响到球员的文化课学习。
作为教练,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出差,“对家庭有很多亏欠”;作为家长,每次都要提心吊胆,唯恐孩子在密集赛事中受伤;作为球员,比赛比赛不合理,学习学习跟不上,一旦没能走上职业道路,未来前景就会更加灰暗…
作为足协,这种赛制其实并没有在培养苗子,反而会有很多优秀的孩子因为这种赛制被淘汰。
整个机制,变得对每个人都不合理了。
2
2017年年末,河北华夏幸福把自己的U13梯队拉到了日本拉练。
拉练结果自然符合我们的想象,1平3负,不过俱乐部的宣传部门在川崎前锋梯队中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也算符合我们的想象,但依旧让人头皮发麻。
调查问卷总共有9个问题,差距最大的两个问题集中在何时开始踢球和每年踢多少场比赛上。
前一个问题,华夏幸福小球员开始踢球的平均年龄是8.28岁,川崎前锋则是4.4岁。华夏幸福梯队内最早的一位小球员从4岁开始踢球,而在川崎前锋这里,三人从2岁就开始踢球,八人从3岁开始踢球。
后一个问题,华夏幸福小球员每年比赛的平均场次是27场,川崎前锋则是84场。35份问卷,其中21张上赫然写着100场。(中日孩子比赛数量比为1:3)
根据统计,2017年各个年龄段所进行的联赛总共只有1171场,而如果我们把视线放到一支球队的身上,由于U系列联赛的半区内只有16支球队(部分年数、部分年龄段只有12支),所以U系列联赛的四个阶段,再加上年初的锦标赛,一支球队每年只能打到30场正式比赛左右。
而根据吴金贵指导在日本的调研结果显示,日本的青少年队伍在2017年参赛场次就增加到了90场,在欧洲,则是110场。
“青少年足球看上去轰轰烈烈,但有些虎头蛇尾,表面数据很庞大,实际上每个球队和球员能够打的比赛少的不足几场,多的就是二三十场,这就造成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不会比赛。”
数据上的显性差距之大,让人不敢想象背后的隐性差距。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差距,等到20岁左右开始进入一线队的时候,日本球员已经有了超过1000场比赛的实战经验,早已成为了比赛场上的“老油条”,而我们还只是什么都要重新学习的“生瓜蛋子”。
而且在其他国家的青训体系中,早早就会进入一周一赛、一周双赛的联赛模式,便于他们未来无缝衔接职业队的训练-比赛节奏。国奥队中锋单欢欢在接受采访时就透露,葡萄牙的小球员从七、八岁就开始了一周一赛。
在谢晖看来,训练不仅是用来提高单项技术水平的,更是用来解决实战中出现的问题的。在球员技术达标之后,只有多打比赛,把问题暴露出来,然后尽快把问题解决掉,在此基础上累积大量的比赛经验,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球员。
这也是很多外籍国家队主帅和外籍青训教练一直在说的事情:中国球员的技术其实不差,但到了场上,就无法发挥出同等高度的技术水平。他们很奇怪,球迷也很奇怪。
现在谜底揭晓了:比赛数量不够,实战经验不足。
3
之所以一直在强调2017年这个时间节点,因为2017年,全国青少年足球超级联赛(简称青超联赛)这项新赛事开打了。
首先,全国被分为华东、华北、华中、华南、东北、西部六个大区,参赛球队在各自的大区内进行主客场循环制比赛,大区内的优胜者则在年末参加全国总决赛,最终决出冠军。
最让人可喜的地方在于,按照“两小时高铁圈”的原则进行分区,球队就有了前往客场的条件和环境,不仅在经济成本上可以接受,而且在时间成本上也可以保证小球员的周中学习和训练,形成一周一赛的合理节奏,一举解决了赛制不合理、比赛数量少和影响文化课这三大难题。
2017赛季的青超联赛还只是试运行的阶段,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和良好的反馈之后,中国足协在去年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直接用青超联赛代替了过去的U系列联赛。其次,从U14、U15、U16三个年龄段扩大到了U13、U14、U15、U17、U19五个年龄段,并且要求中超、中甲俱乐部必须参加U17、U19年龄段的比赛,中乙俱乐部必须参加U15年龄段比赛。
于是,2018赛季的参赛球队从2017年赛季的87支增加到了259支,参赛场次更是从564场增加到了2213场。
虽然这依然是一个惨淡的数字,但相较于以往的U系列联赛,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2017赛季,U系列联赛全年龄段也不过1171场。
2019赛季,中国足协再进一步,要求中超、中甲俱乐部必须参加全年龄段的青超联赛,并且在U19年龄段设置了A、B两组,设计了升降级制度。在足协的设想中,第一目标是保证球队在青超联赛能够打40场比赛,第二目标是50场,第三目标则是国际通行的60场。
对于青超联赛,舆论场上叫好声不绝于耳,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其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认为取消掉U系列联赛是十足的倒退。
“青超取代联赛,让专业队去陪学校队伍‘玩’,有点资源浪费。“
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目前,困扰青超联赛的最大难题就是比赛质量不高。由于全国有实力的青训梯队数量不多,拆分成六个大区之后,这些强队便散落在各个大区,在大区赛阶段,便出现了强弱分明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两年,足协为了在各个年龄段凑足参赛球队的数量,在准入标准上,尤其是对校园球队有所放松,另外在足协的要求下,一些中小俱乐部采取临时挂靠的方式,东拼西凑了自己的梯队,实力不敢恭维,种种原因都使得比赛质量始终无法提高。
3到9月份的大区赛阶段对这些强队来说,确实形不成锻炼价值,而且足协要求必须参加,于是就出现了一些不满。
另外,就是一些围绕比赛的配套问题。
过往的赛会制和阶段制比赛,都是10多支队伍集中在某地,足协可以直接组织,赛事的配套服务还可以有所保证。如今拆分为大区之后,就出现了场地没有观众席、周边没有卫生间、草皮质量不佳等问题。
2017年,和广州足协队一起打比赛的河北华夏幸福U16主教练柳田申明就点出了一个问题,如今他已经是U19的主教练,球队也开始打起了青超联赛,然而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日本青少年的正式比赛,都有球童的。这里还要自己捡球。”
首先,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共识:创办青超联赛是一大进步,虽然舆论场上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是毫无疑问,青超联赛的前景势必比U系列联赛更加光明。
或许有一些强队觉得自己的梯队正在被“强行混日子”,或许有一些强队觉得征战青超联赛会影响到自己的招生效果,进而影响到自己俱乐部的利益,但中国足球的未来,不能仅仅维系在几支强队上。我们当然要创办一个能够点燃整个足球环境的青训赛事,以此来推动中国足球的未来。
青超联赛,能够做到这一点。
不过,这些俱乐部的担忧也可以理解,作为中国足球的管理者,足协也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利益。
为了解决比赛质量不高的问题,足协也在进行着一些举措,比如2019赛季在大区内举行选拔排位赛,按成绩划分组别,形成大区升降级制,还有在重点城市推出U12以上的周末联赛,逐年递增,形成大区-省级-城市的三级体系。
而对于俱乐部来说,过去在U系列联赛一旦无法进入有竞争力的上半区,有些实力雄厚的俱乐部就会放弃参加余下的U系列联赛,将球队拉到海外参加拉练,到了青超联赛时代,再想如此便有了一些难度。
所以:
1.?足协可以要求俱乐部必须参加青超联赛,但不必要求球员的具体名单,只要符合年龄限制即可。俱乐部可以自主选择去海外拉练或者参加青超联赛的球员,这样俱乐部也可以扩大招生,在球队内部形成竞争机制。
2.?足协可以创办一项赛制合理、规模较大的杯赛,邀请国外优秀青训球队前来参赛,规定青超联赛的优胜者可以与这些国外球队同台竞技,以此增加青超联赛的竞争程度。
3.?足协需要加大规模推广青超联赛的品牌知名度,让赛事愈发正规,创造出让青训强队的球探可以继续发掘好苗子的环境,以此补偿他们在比赛质量上的损失。
单纯批评的文章只是一味的情绪发泄,既然点出了问题,终归要给出一些建议。
但是,这篇文章写到这里,笔者的心中却感觉十分悲凉。教练的问题,可以设计一条培养教练的流水线;裁判的问题,可以削减讲师推荐这些隐形条件,但是关于比赛,这就真的不是三言两语便能说清的了。
之所以悲凉,原因就在于上述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想要提高青超联赛的比赛质量,唯一的有效方法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
但是,这关乎着我们如何看待孩子的兴趣,如何看待体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
在日本,U18年龄段有高元宫杯全国U18足球锦标赛、日本U18联赛、全国俱乐部锦标赛、全国高中锦标赛、高中综合体育大会、国民体育大会这些赛事,U15年龄段有高元宫杯全国U15足球锦标赛、日本U15锦标赛、全国俱乐部锦标赛、全国初中锦标赛、初中综合体育大会、国民体育大会、全国俱乐部东西对抗战、U14J联赛、U13J联赛、J联盟U14强化训练等各种赛事。
仅仅在高中阶段,日本就会有多达4000多支球队参加各种各样的足球赛事,这样的规模是我们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想象的,而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规模,是因为日本的孩子可以去踢球。
我们可以吗?
在如今的社会压力之下,我们没有权力让每一位家长放孩子去踢球,也没什么资格疾呼中国足球需要你们的牺牲,因为我们谁都承担不起孩子踢不出来的后果,我们只能在这里对每一位愿意让孩子去踢球的家长说一声谢谢。
如果在未来,中国家长还是需要在踢球和学业中艰难地二选一,那足球市场的繁荣壮大就无从谈起。
谢谢你们,也理解你们,需要改变的,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