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844米的珠峰顶回到EBC珠峰南坡大本营后,宋强像往常一样,从行李中拿出了金黄色的铜壶、日本进口的手磨咖啡机、咖啡壶和杯子,与队友坐在营地里喝着自己从加德满都带上来的精品咖啡。现烘现磨的咖啡豆在嘴里散发着浓郁的花香,苦味却比加了许多咖啡因的速溶淡了不少。
他们坐在一起,还聊着过去一两个月路过的冰川,遇见的夏尔巴,以及既轻松又困难才到达的珠峰之巅。
凌云上 踏破万重山
5月21日19:30,宋强和他的团队从海拔8000米的C4营地开始向“世界第三极”发起最后的冲刺。在冲刺珠峰顶的最关键时候,连平时在这个海拔也无氧通行,甚至还不忘抽上两口烟的夏尔巴都老老实实地戴上了氧气面罩,因为经验丰富的他们知道,珠峰会惩戒每一位疏忽大意的人。
然而除了衣物,备用的食物、护目镜、手套等装备,加上4公斤重的氧气瓶,作为华耐登山队的兼职高山摄影师,宋强还带上了相机和6块备用电池,以及3部国产手机。比别人多出的重量是宋强的责任,当然也是他的挚爱,因为他说,“我是学艺术的,我喜欢雪山、蓝天、白云带给我的视觉震撼。兼任摄影师帮助团队记录每一个瞬间,会让我的挑战变得更有意义。”
这时的C4营地仍可一路向西望去看见紫色晚霞,柔美的天气也帮助华耐登山队的成员降低了登顶的难度。说到登顶的时间点,宋强还记得他们本应在前两日冲顶,但因为突如其来的大风而被迫延迟。但这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因为谁也不想在最后的时刻冒险。宋强来这趟冒险之前,对自己能否成功登顶有了很坚定地判断。“除去天气、装备、疾病等不可控因素,我肯定自己登顶的概率起码有95%,”宋强抿了一口咖啡,继续说到,“今年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人成功上去了,路线也重新修通了,加上我对自己的了解很深入而且很客观,所以知道自己最终能站在珠峰顶上。”
但在21日晚攀登的过程中,一个意外差点就成为了宋强不想发生的那5%意外状况。当他们刚刚从C4营地出发大概3个小时后,他们第一次换备用氧气瓶。之后半个小时就遇到了一个坐在地下的夏尔巴。据宋强说,当时夏尔巴的意识还很清醒,也能给宋强团队的夏尔巴交流。不过宋强看到那个坐在地上的夏尔巴没有戴氧气面罩,有一只手还没有戴着手套,于是自己就从背包里拿出了一只备用手套给他戴上。没过10分钟,坐在地上的夏尔巴就开始神志不清,宋强和队友赶忙去翻他的行李,想找到他的备用氧气瓶,可背包里并没有。这时宋强做了个他自己也觉得有一定风险的举动,那就是把自己的一瓶氧气给对方。宋强说:“在8600米海拔,如果意识还行的话,那还有活下去的可能,但他当时已经有点神志不清了。加上当时也快接近午夜了,离天亮还有很长时间,如果不给他氧气的话他肯定就冻死了。”在帮轻度昏迷的夏尔巴换好氧气之后,宋强的夏尔巴还联系了大本营的东家,请求他们上来救援。之后几天宋强才知道,那个最终获救的夏尔巴和之后他们遇到的一名巴基斯坦登山客是一组,他们那天下午才登顶珠峰,下撤途中客户的氧气用完了,夏尔巴把他的氧气瓶给了自己的客户,但两人还是因为缺氧走的很慢。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宋强脸上没有一丝波澜,仿佛他只是个马拉松赛道上的急救兔,但是听故事的人都知道,那个夏尔巴,欠了宋强一条命。
这段小插曲后,宋强和华耐登山队的队友们又行进了3小时左右,自己在22日凌晨2:11完成登顶,队友马建国和王卉卉也陆续登顶。这个世界上仅有0.00007%的人有幸到达世界第三极,当与没有登顶的笔者聊天时,宋强表示:“基本上登顶之后第一件事都是拍照,因为这个登顶照是下来给你发登顶证书的唯一依据。我们在珠峰顶拿着国旗和华耐的旗子拍了照片和视频,但因为相机被哈气给冻住,只能拿手机拍。赶忙拿出来按几下,换个旗子赶紧再拍,就这样手机还是3-5分钟就没电了,我带了3台手机才勉强够拍。”其实宋强他们2点多完成登顶,这对于登顶珠峰的选手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成绩了,要知道普通的登山客大概要用10-15个小时才能到达那里。“珠峰顶就是个斜坡,也算是有个天然的国境线了。我登顶时天还黑着,只能往中国这边望望,看到一点点西藏这一侧登山客的头灯光亮。因为我爬得快,所以等我拍完照之后,一直都没有人上来跟我抢位置,”宋强开玩笑地说到,“但是我不建议登顶的朋友捡石头带回去做纪念,因为这样过几年珠峰又矮了不少。”
随后的下山过程十分纠结,沿途需要与100多人交汇,在有时候只有一条路一根路绳的地方,只能双方互相谦让;在里外两侧均能通过的路段,先把一个保护扣跨过对方,在自己通过后再把另一个保护扣挂过来,这样才算是完成了与对向前进一名登山客的交汇。如此复杂且危险的路况不说,宋强还险些遭遇事故,在下降过程中他的氧气阀门漏气了,幸亏队友包里准备了备用的氧气阀,在队友穿越多人送来氧气阀,以及夏尔巴的帮助之下,缺氧接近5分钟的宋强在重新戴上面罩调整了一段时间后缓了过来,随后与队友和夏尔巴一起安全回到了C4大本营。
自此,长达51天的珠峰登顶计划圆满结束。回忆起整段经历,宋强觉得他们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风险管控:“在之前适应高海拔的过程中,有两次下到低海拔休息调整的机会,虽然要多花一点钱,但是我们依然决定下去,这也为我们之后的登顶做好了准备;而没有下低海拔休整的同行几个老外,他们最终一个也没有登顶。只有一个因为肺炎不得不回加德满都治疗的日本女登山客最终因祸得福,完成了登顶。”这只是繁杂准备工作的一个细节,但对于志在冲顶的人来说,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葬送他们的希望,因而华耐登山队的队员风险管控的能力强大直接决定了此行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