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人公是美国的LGBT群体,这个群体是女同、男同、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的统称。即便是如此一个开放的时代,LGBT仍不被很多人理解,甚至是遭到误解和歧视。下面的这个视频是一个LGBT权益组织制作的宣传片,讲述了LGBT受到周遭人,甚至是家人的误解和歧视,看了它也许会让你对这个群体有更多的了解。
言归正传。2017年的全明星,原本要在斯蒂芬-库里的老家、迈克尔-乔丹球队的所在地夏洛特举办。没有城市愿意错过举办这种重大赛事的机会,因为这意味着更多曝光率,更多商机,更多收入。但最终,NBA却和夏洛特不欢而散。
去年七月,NBA官方发布声明,决定取消夏洛特全明星,将比赛移至新奥尔良举办。联盟也给出了明确的原因:“NBA虽然没办法选择每座城市的法律条文,但我们不相信在HB2法案的影响下,全明星能够在夏洛特成功举行。”
这里提到的HB2,就是北卡罗来纳州政府推出的一项法案,禁止跨性别者进入与生理特征不符的公共洗手间和更衣室。北卡也因此遭遇了极大舆论压力,不仅NBA撤走了全明星,NCAA也取消了疯狂三月在北卡举办的比赛。这对于州政府来说,可是数亿美元的财政损失。
北卡推出这项法案的初衷,当然不是歧视LGBT群体,而是担忧一些图谋不轨的人(不管是不是跨性别人士)浑水摸鱼,制造社会问题——比如8岁女孩去女洗手间,突然进来一位40岁自称跨性别的大叔,如果你是女孩的家长,你会反对这个法案吗?
但无可否认的是,它在保护普通民众利益的同时,也牺牲掉了少数LGBT群体的利益,构成了事实上的歧视。正反两派的立场都特别强硬,乔丹也对这个法案的出台感到十分愤怒,言辞激烈,认为这违背了平等的原则,而NBA也表示没有妥协的余地,必须采取措施,对此一心想着举办全明星的乔丹也只能说,虽然对结果很失望,但他理解联盟的决定。
同时,NBA在舆论上也赢了,《时代》周刊就称赞了萧华支持性别平等的正义和勇气。但北卡州长直接批评NBA“伪善”,为了追求政治正确,选择性地惩罚夏洛特。但在LGBT平权运动声浪高涨的当下,州长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
《独立宣言》中的“人人生而平等”是美国社会的“圣经”,虽然在半个世纪之前美国人还把同性恋当作精神病来治疗,但现在性别歧视就跟种族歧视一样,反而成了舆论的雷区。
NBA这些年的变化发展也很快,2013年杰森-柯林斯成为第一个公开出柜的球员,得到了整个联盟的支持;国王的新球馆在本赛季为跨性别人士提供了“全性别”洗手间;萧华在夏天还带着NBA总部的员工上街支持同性恋平权的游行活动。
但即便舆论环境如此宽容,即便在美国很多州已经允许同性恋结婚,但在柯林斯之后,NBA还是没有任何同性恋球员再站出来,“深柜”依然存在着。
* * * *
美国社会向来倡导平等自由,但他们也把上帝写进宪法,建国起就存在的宗教根基是非常深厚的。《圣经》中明确写着同性性行为是可耻的罪,这也是西方社会在过去仇恨同性恋远甚于东方的主要原因。
在电影《断背山》中,恩尼斯永远不敢跟深爱的杰克远走高飞,就是因为儿时亲眼见到同性恋被父亲活活打死,“同性=禁忌=死亡”这种观念在他脑中根深蒂固,自己根本无法克服。天才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也因此下狱,并声名涂地,郁郁而终。
在同性恋群体还得不到舆论支持的年代,社会总以“同志(gay)”统称他们,有人叫他们“怪胎(queer)”,但他们反以为荣,还引发出一阵代表了特立独行的“酷儿风潮”。
当然,这已经是客气的说法。哪怕是在上世纪下半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全世界依然有很多国家把同性恋当作一种精神疾病,如果发现,要被送往医院治疗——正如那些被电击的网瘾少年。直到1973年,美国才终于实现了同性恋的“去病化”,在学术上认定同性恋不是病。
而现在,在舆论、法律以及平权组织的保护下,同性恋群体也不断发展壮大,用来描述他们的官方称呼,也从“gay”变成了“LGBT”。这个词代表着女同、男同、双性恋和跨性别人士的统称,他们的权益也得到了细化。
据2012年的统计,有3.4%的美国人属于这一群体。确实,他们是少数中的少数,但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这几百上千万人的人权也不能忽视,何况,还有不知道多少人仍在“柜”中。
就拿NBA举例,联盟发展历史超过了半个世纪,然而公开出柜的现役球员只有一人。麦蒂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NBA有5%的球员是同性恋,后来为了避免争议,他又说自己是在开玩笑。还有很多WNBA球星都在呼吁希望有更多NBA球员敢于出柜,但暂时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
* * * *
为什么NBA里的同性恋对于出柜感到压力山大?这也不能全怪他们懦弱。在体育世界,运动员往往跟力量、阳刚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而大众对于同性恋的刻板印象,跟这是相反的。“娘炮”就是个带有性别歧视的词汇,经常被看做是男同性恋的象征,而运动员跟这个词沾边,基本就等于“软蛋”了。
同时,出柜还会为运动员在商业领域的发展制造障碍,并引来更衣室的问题——可能他的队友、教练、老板是恐同的,就算他们都支持他,引来大批媒体关注和舆论争议,对球队氛围也不见得是好事。
NBA第一个出柜的非现役球员是约翰-阿米奇,他曾在书中表示,自己当年被爵士交易,就是因为“斯隆不理解我的性取向”。犹他州民风保守,爵士前老板拉里-米勒甚至曾经勒令集团旗下院线抵制李安导演的电影《断背山》的上映。
魔术师约翰逊的儿子EJ是一位跨性别人士,他喜欢男性,自己则打扮成女性。EJ虽然跟NBA没有关系,但因为有名的父亲和高调的生活,他每每出街都会登上八卦小报,其女装打扮也总会被大肆嘲讽。魔术师自己曾经都无法接受儿子的取向,但最终还是想开了。
NBA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LGBT群体的平权之路也一直都很艰辛。在二战结束后的动荡年代里,种族、性别、反战等社会矛盾越来越激化,平权运动规模也越来越大。在马丁-路德-金被刺杀的一年后,纽约就爆发了“石墙骚乱”。
1969年6月,几位警察突击了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同性恋酒吧,被赶到酒吧外的人开始攻击警察,事态迅速升级。警察开始殴打拒绝逮捕的人,很多都是同性恋。但警察最终寡不敌众,退守到酒吧里不敢出来,而聚集的人群越来越多,警察也叫了增援。在场的同性恋者大声高唱着关于石墙的歌曲,而在那之后的一周,每一晚都有民众在这里集会抗议,要黑手党和警察滚出同性恋酒吧。
哈维-米克尔就是在这段时间参加了纽约的同性恋组织,还因为挑衅警方被拘留过。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确认同性恋倾向的他学业不错,也受到同学的欢迎,但米尔克从来没有出柜。1969年石墙事件后,他跟随大批同志的脚步移居旧金山,并最终走上了从政之路。1976年,他开始竞选加州众议会议员,打响了知名度。
但与此同时,带领同性恋进行政治运动,对抗保守势力的反同立法的米尔克也收到了很多死亡威胁,恐同的人把他当作了暗杀目标。1977年,他终于成功当选旧金山市政监督委员会的委员,成为第一位在美国选举赢得公职的出柜同性恋男性。
但在1978年,跟米尔克同届当选的委员丹-怀特因为不满市长莫斯科尼和米尔克,带枪闯进旧金山市政厅,将莫斯科尼枪杀后,还来到米尔克的办公室把他也刺杀了。米尔克的生平后来被数次改编成电影,著名演员西恩-潘也凭这个角色拿到了奥斯卡影帝。
* * * *
人类总要靠流血和牺牲才能吸取经验教训。米尔克死后一年,华盛顿特区爆发了75000人的大游行,成为支持LGBT权益的最大规模集会。
随后,越来越多的州开始立法禁止歧视性别性向歧视,并赋予LGBT家庭更多福利,最高法院在无数判例中都引用宪法来保护了同性恋的权益。1993年,美军也允许同性恋服役,但依然保持着“不问不说”的政策,直到2010年才允许同性恋士兵出柜。2000年,弗蒙特州开始允许同性伴侣进行民事结合;2004年,麻省宣布同性婚姻合法。
2009年,奥巴马追授米尔克总统自由勋章;2015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同性婚姻合法,各州不得将婚姻限定在异性之间。现在在美国大部分州,同性伴侣可以收养小孩,遭遇歧视可以诉诸法律,工作上也能得到平等的就业机会。
自2012年至2016年,美国成年人口中的LGBT人数从830万增长至突破千万,比例上升至4.1%,达到历史新高。这不是因为同性恋变多了,而是在社会舆论压力减小、政府更多立法保护支持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同性恋敢于承认自己的身份了。
在NBA,出柜的球员屈指可数,但他们的“二代”却更放得开。跟魔术师同时代的很多球星,如微笑刺客伊赛亚-托马斯的儿子,迈克尔-乔丹的女儿,都已经出柜;贾森-基德的儿子也在2014年出柜。NBA的高层和裁判背负的压力没那么大,他们也更愿意骄傲地站出来宣布性取向。
比较感人的例子,就是掘金前锋法瑞德,他的母亲是同性恋,并跟自己的女友在2007年结婚。法瑞德说自己从小在学校没少因此被欺凌嘲讽,还会跟同学打架,但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母亲的尊重和爱。在柯林斯宣布出柜的当天,法瑞德带着自己的两个母亲拍摄了一个视频,公开支持同性婚姻。
当然,性别平权的运动远没到可以停止的那一天。2016年3月,密西西比州通过了HB1523法案,这可比北卡的HB2恶劣多了,因为他们直接判定,公民可以基于“宗教理念”拒绝为LGBT群体服务。这意味着如果一位同性恋女性要生孩子,医生和护士可以以信仰《圣经》为由拒绝为她接生。
反对同性恋平权声音较大的,自然是以南方红色保守州为主。诸如印第安纳、阿肯色、俄克拉荷马、乔治亚、弗吉尼亚等州都出现过反同法案,但因为民众和企业的抵制和谴责压力,都被州长否决和修订。
只有在一个成熟的文明社会,公民意见才能够具备强大的纠错功能,自下而上催生改变。在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社会也被激发起范围更广的平权讨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不管是黑人还是白人,不管是异性恋还是LGBT,不管是穆斯林还是犹太人,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用爱和良善推动社会公平。
NBA期盼着全明星重回夏洛特。也希望在那一天,联盟里的同性恋球员、教练和工作人员能够骄傲地走进球馆,不再为自己生而为人感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