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新赛季的CBA联赛,在维持外援4节6人次不变的前提下,第4节只允许单外援出场。尽管最终规定还没有出台,但篮协已经对此消息进行了确认,并表示改革的目的是希望国内球员在联赛中得到更多的锻炼。
篮协之所以酝酿末节单外援的政策,和中国男篮近年战绩不佳有直接关系。建立之初的CBA联赛,正是甲A联赛盛兴时期,因此CBA联赛并不被广大球迷所接受。为了招引球迷关注CBA,提高观赏度,在CBA建立1年之后,中国篮协通过放开外援的政策来拉动CBA市场。第一位外援,也是当赛季CBA联赛唯一的一位外援,名字叫萨文科夫,来自乌兹别克斯坦,1995-1996赛季加盟浙江,这名外援月薪仅仅500美元。之后的一个赛季,外援市场在CBA变得庞大起来,威文、斯班瑟、辛格雷斯、萨乌留斯……这些名字出现在当赛季联赛中。外援的到来不仅在票房和关注度上让CBA获益匪浅,而且让联赛的整体实力提升了一个档次。常年和外援交手的国内球员,个人实力也得以提升。
当然了,外援的价格也开始水涨船高,CBA发展至今,已经逐渐沦为NBA球员的后花园——在休赛期大捞一笔的最佳选择之处。
如今,在CBA即将进入第20年之际,在联赛被更多人认可的同时,中国男篮的战绩相比起来却不尽如人意。两年内,国字号球队三次输给中华台北,令坊间笑言“国家队两年内3次输给了省队”。
导致男篮战绩不佳的原因,除国内球员自身实力不佳外,多队主打外援导致国内年轻球员发挥受限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和外援昔日更多是起辅佐作用不同的是,如今的CBA已经越来越倚仗外援。外援发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CBA球队的表现。加上本土年轻球员整体实力较弱,所以男篮面临着青黄不接。
和NBA单纯的商业模式不同,CBA的主管单位是中国篮协。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既要考虑利益,又要考虑中国男篮的战绩和表现。加上“联赛应该是为国家队服务的”理念深入篮协领导的脑海,所以,在意识到这点后,篮协便开始出台政策来限制外援。
事实上,篮协不是现在才开始酝酿或出台政策限制外援的。早在多年前,他们就曾尝试用限薪(月薪不得高于2.5万美元)的办法来限制外援,要知道,月薪2.5万美元的数字,是CBA第一个外援月薪的50倍。但这个政策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俱乐部通过奖金来弥补外援的薪水。尽管姚明等人曾支持CBA实行限薪来限制外援,给本土年轻人更多上场时间,但此举起到的效果却非常有限。
加上提高男篮战绩迫在眉睫,所以,篮协便开始酝酿末节单外援政策,想以此来在关键的最后一节限制外援,从而给本土年轻球员以更多的机会。而这也是篮协一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