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群体特征:年龄低看球时间短 未婚者近六成
中国的球迷年龄普遍较轻,18-25岁的占据了45%,成为了球迷力量的主体。这点体现的非常明显,无论是中超、中甲还是国字号球队,年轻球迷永远占据主导,他们不知疲倦的加油助威声,是球队战斗的动力。 此外,26-34岁的球迷占到了32%,所以18-35岁的球迷占据了77%。这样的格局,其实比较畸形,直接导致两头球迷人数的萎缩,18岁以下的球迷人数只占到了9% ,50岁以上更是只有可怜的3%。 与此相辅相成的则是看球时间,参与调查的球迷中,本赛季才开始关注足球的占到了11%,这些人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球迷,看球不足3年的达到了26%,看球10年以上的只有14&。 显然,中国球迷的流动性是非常大的,几乎很少有人能够持续性的关注中国足球的发展。沈阳、天津和上海是看球10年以上球迷人数最多的三个城市,让人意外的是,济南是看球不满3年球迷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
至于看球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选择喜欢足球这个选项的只有21%,而为了宣泄情绪的竟然达到了11%。因为喜欢家乡球队才看球的最多为29%,有7%的球迷表示,只有球队成绩好的时候,他们才会关注足球。竟然还有3%的人表示,因为闲着才会去看球。 由于关注足球的原因不同,真正参与足球的人数就非常有限,大约只有54%的球迷平时会踢球。即便像北京、上海这样职业足球发达的地区,五成以上的球迷也是只看不踢。 其他方面,中国球迷男女比例失调,女性球迷只有23%,这或许也是女足败落的重要原因。未婚的球迷人数达到57%,已婚有子女的只有21%,超过60%的球迷月收入低于5000块。 通过这一列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球迷依然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根基,盲目性太强,缺少文化沉淀。即便短时期内会形成火爆的球市,但是却很难维持长久,这是困扰中国足球一个严重难题。
球迷对联赛的态度:三成球迷认可中超水平提高 主队外最关注恒大、申花、国安
每个球迷都有自己对于联赛的不同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认为裁判差、联赛水平低的球迷人数占到了15%,认为联赛水平没实质提升的也达到了11%。这意味着,至少有26%的球迷并不认同现在的中国足球联赛水平,他们最终流失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当然,也有31%的人认可中国职业联赛水平在提高,32%的人则是认为外援的表现直接主导了最后的结果。还有11%的球迷认为,俱乐部应该改善对于球迷的服务。 这一组数据,其实关系到球迷的流失。因为,只有联赛水平得到了认可,只有享受到看球的乐趣,球迷才愿意继续留在球场中。对于中国足球来说,留住球迷的最根本方法,就是提高联赛的水平。
至于球队方面,中超冠军广州恒大队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像国安、申花和鲁能这样的传统豪门,关注度也只有其一半。应该说,这几个赛季恒大的强势,将很多人变成了球迷,风头压过了其他中超所有的球队。 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比如恒大的同城兄弟广州富力,就是关注度最低的球队之一。这其实还是要归附到上面阐述过的问题,相当一部分的球迷是以成绩决定喜好,广州恒大队自然更受关注。一旦广州恒大不再大投入,成绩不再如此鹤立鸡群,可能就会流失很多球迷。 通过调查看,有70%的球迷表示每年会在现场观看10场以上的比赛,这个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疑问。如果能够达到这个比例,那么中国足球前景将会变得更加光明。 中国球迷的喜好还是比较广泛,除了关注本国联赛之外,英超和西甲是最喜欢的联赛。很多人都是复合型的球迷,除了喜欢之外,还喜欢篮球及其他运动。
球迷消费习惯:球票之外消费偏低 主要用于吃喝
足球作为一项运动,其实消费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球迷最希望拥有的产品前三名分别是球衣、套票和足球,其中前两样是现场看球的必备元素。对于足球的消费,除了球票之外,中国球迷每年的消费基本在300-1000元之间,这个比例占到了46%,超过3000元的只有8%。 在球场,球迷的最大消费在于吃喝,购买球队印刷品或者纪念品的只有31%。不过,有40%多的球迷对于球队赞助商有较多了解,这说明足球作为一项宣传的载体,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其他方面:四成球迷常看电视直播
对于足球信息的了解,电视网络依然是主要的渠道,40%的球迷有机会就会观看电视中的比赛直播,37%的人则是会观看大多数比赛。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发展,微博成为了一种很好的渠道,各家俱乐部的官方微博和球星的个人微博被球迷认为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于足球相关活动的参与,各种球星见面会、足球体验以及娱乐活动是球迷喜欢的方式,愿意参加公共慈善的也达到了12%。(文/李寻欢)